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當代青少年心理特點

一、埃里克森關于青春期的研究

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體現了童年期向青年期發展的過渡階段。他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等問題。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于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么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連串的感覺。角色混亂是指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自己的職責、自己承擔的角色,主要表現為不能選擇生活角色。

馬西亞將同一性狀態細化,分為四種類型:獲得型,延緩型,早閉型,彌散型。同一性獲得,是同一性發展中最成熟的狀態。同一性獲得的大學生經過積極的自我探索與思考,已經明確了個人的價值觀、目標、發展方向和生活的意義,獲得了內在的成長動力。他們通常是思想成熟、喜歡思考的人,表現出較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潛力,能對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解決成長中的困擾,主動適應外部的環境變化。因而,他們能夠不斷戰勝成長中的各種挫折,以積極的心態向人生的目標邁進。

同一性延緩狀態的學生正處于積極的自我探索之中,他們試圖從無數的可能性中對個人的職業、價值觀、人際關系等方面做出選擇,但還沒有做出最后的決斷性投入。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焦慮水平,并通過拒絕、發泄和認同來控制焦慮。此外,他們還表現出對經驗高水平的開放性。

生活中常常會見到這樣的學生,因為不知道如何為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延緩期對大學生來說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他們必須從多種選擇中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社會轉型階段,由于舊的價值體系被打亂,新的價值體系還沒有完全確立,青年的自我同一性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難以獲得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內在一致性,需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探索。所以,通過各種正規的教育制度、實習制度、職業培訓等,能夠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將內心的矛盾和困惑進行反思和沉淀,進行權衡,決定取舍,再加以整合,從而確定自己的社會角色,在社會結構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

同一性早閉比同一性擴散要好,處于這種狀態的學生對同一性的探索提前結束,他們沒有對有關自我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過思考,對自我投入的目標、價值、信仰反映了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的希望。馬西亞認為,過早自認是一種較低級的同一性狀態。作為同一性的一種解決方法,處于這種狀態的學生很少思考認定的選擇是否適合自己,通常只采納來自父母的唯一一套價值觀和目標體系。這是同一性形成過程中的一種中斷,是過早地將一個人的自我意象固定化,從而阻礙自我確定的其他可能性的發展。

處于同一性早閉狀態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極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可能十分尊重權威;自我評價建立在他人所承認的基礎上;與其他青少年相比,較易附和他人而缺少自主;對傳統的價值觀感興趣,很少會自己思考,在遇到緊張的認知任務時,難以做出靈活的和合適的反應;喜歡有組織、有秩序的生活;傾向于與父母保持密切的關系,并采納父母的價值觀,如高考志愿的選擇、職業的選擇、異性朋友的選擇等。在權威結構下,他們的投入程度比較高,往往表現得非常努力,是教師或者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由于父輩的價值體系往往會與現實存在差異,一旦生活的航向脫離了原有的權威系統,當以獨立的身份開始自己的人生之旅時,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他們通常會表現出高水平的專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為方式。他們往往使用防御性的自戀來維持自尊,因此在未來的成長中可能會經歷更多的內心沖突。

同一性擴散是最不成熟的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探索是膚淺的,或者根本就沒有過對自己的探索,并缺乏對明確價值觀和目標的投入。他們或是不能理解自己,對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自我評價偏低,自尊心不足;或是因自我認識和別人對自己的認識不一致,而產生困惑和苦悶的情緒;或是對生活與工作缺乏熱情,生命價值迷失,難以承擔自己的生活責任;等等。如果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擴散,就會迷失個人方向,失去進取精神,造成精神沒有支柱、生活沒有目標、學習沒有動力,出現退縮、自卑、消極等不良人格特征,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甚至對社會的主導價值表示懷疑,成為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二、教育中的“互聯網革命”

近5年來,關于青少年研究的主題越來越豐富,數量也越來越多,如心理層面、文化層面、體制、價值觀、網癮的研究。其中研究網癮的文獻,2016年和2017年是比較多的,2018年開始減少了,呈下降趨勢。隨著智慧生活的到來,人們對“網癮”的看法和態度似乎沒有以前那么“可怕”了。

“人機合一”的時代要到來了,尤其是5G出來之后,聯想公司推出了智慧課堂,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一臺平板電腦與大屏幕關聯,學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在上面做題,教師可以隨時切換到任何一個學生的端口進行個性化輔導,這叫智慧教學教師。

過去的幾次互聯網革命(包括2G、3G、4G),其他行業都被影響了,卻都沒有撼動教育業?;ヂ摼W技術的革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如4G的出現使二維碼支付迅速普及,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智慧教學是5G互聯網革命在教育方面的產物,然而目前還沒有普及,教師依然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有的鄉村學校還沒有用上投影儀。

5G時代的來臨,教育將會成為改革重點,中國也不例外。不僅是要減少“網癮”問題,而且基本上會被解決,到最后沒有這個概念。

三、游戲背后的心理現象

每一個孩子在他的心理發育和成長的歷程中,都要進行社會化的模仿和學習,他都需要通過在游戲中體驗不同的角色來完成。這個“游戲”不只是電腦游戲和手機游戲,還包括其他一切游戲。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或者是聽媽媽講故事。在沒有人一起玩的時候,自言自語,玩玩具,都是游戲的一種方式。在游戲里,孩子通過故事體驗了角色,就學習到了許多社會技能,豐富了社會化教育。

游戲是孩子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如今學習的大環境下,為安全和衛生著想,孩子的游戲項目越來越少,以前玩的和泥巴、躲貓貓、丟手絹等游戲都不常玩了。以前因為玩游戲打掉牙的事例有不少,但對現在的家長來說這可不得了,是必須要禁止的。在對安全和健康的高要求下,很多傳統的游戲正在慢慢消失,轉換為新的游戲形式。手機游戲就是現代游戲的一種,孩子不會受傷,設置好了能安靜地玩大半天。

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次旅途中,家長抱怨孩子太喜歡玩手機和電腦游戲了,于是我們組織了一些家庭互動的游戲,想觀察一下孩子能不能放下手機。當我們在玩游戲時,孩子很愿意一起參與,這說明他更愿意玩真人互動的游戲。我們不是非得喜歡互聯網,我們其實更喜歡“心聯網”,有真人在的時候,才不會選擇對著一個機器人。

這個實驗說明我們的孩子在心理發育的過程中,正常的游戲過程被剝奪了,而他們的需求還存在,但又沒有辦法被滿足,因為父母不理睬這種游戲需求,所以,當父母拿出手機玩,孩子也會模仿,拿著手機玩。

在青少年心理發展和成長的階段,父母越沒有時間陪孩子玩,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無趣,感覺學校的教育越來越枯燥,而值此電子產品非常豐富的時代,他們便容易沉浸在有趣的虛擬世界里。然而,隨著這幾年電子產品的普及,大家不再認為這是一個避之不及的問題了,因為很多孩子也會通過電子產品去學習,生活中還會佩戴電子產品,如運動手環。

二維碼付費已成為功能性的必需工具,每天都在被使用,所以不會有人認為那是網癮??茖W以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產生,研究網癮的趨勢逐漸下降,市場空間也逐漸縮小。青少年工作也是如此,人民有需求,才會有市場空間。

青少年研究的主題多種多樣,對于心理學研究方面,有學者從教育學、社會學、人口學、心理學、民族學等學科視角出發,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因素、干預和引導機制進行了大量綜合的實證研究。文化學界從新聞學、文學和社會學學科視角出發,研究新媒體對青少年亞文化的影響、青少年消費亞文化、青少年青春文學、青少年亞文化的文化認同等;從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社會視角研究青少年價值觀的變遷和中心的問題。

針對“網癮”這個主題,近年來轉向研究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和矯治網絡游戲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網絡語言生活及其引導策略。網絡的開放并不是說網癮的問題就沒有了,針對青少年上網這部分,還是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如設置合理的上網時間來保護視力、篩選不良信息等。當“網癮”不再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時,我們更應該正視網癮的成因及其背后是什么需求沒有被滿足。

四、和諧的家庭關系是一堵防火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親子關系越差,孩子越易沉迷于網絡。我們能夠理解,犯罪少年的家庭往往是不健康的,親子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發展。在良好的關系中,青少年樂于聽取建議。所以,親子關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保障。它是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心理工作就不容易起作用。牢靠的家庭關系能有效防止許多問題的出現。當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時,親子關系好的家庭,能提供一個可以傾訴的環境,也能提供支持、陪伴及幫助。

一份基于9個?。ㄗ灾螀^、直轄市)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城市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青少年占總數的12.63%,農村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青少年占比也差不多有11%。這份研究是從心理健康水平的層面去研究青少年的。我們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相對來說是單純一點的,不像成人那樣復雜。健康水平的浮動比較靈活,當我們嘗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真誠地去做一些工作,我們與孩子緊張的關系很快就會化解,不像成人有了問題,有時候真的不容易解決。

五、青少年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機制

當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比較大時,我們常常會將這個行為問題化,認為這是一種精神疾病。但我們不能直接把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化、標簽化,而是需要一個發展的角度,將這些行為正?;?,將其理解為一種應激反應,是在非正常時期的正常表現,反映的是對外部環境的一種回應。比如,某人剛經歷過地震,表現出出汗、害怕、恐懼等癥狀,我們不能定義為這就是焦慮癥。所以,當青少年受到外部的不良刺激,如家庭忽視、人際交往不良時,會有“沉迷網絡”這些行為的回應。

一個孩子總喜歡偷東西,偷完了挨一頓打。我們不能直接將此行為問題化為“小偷、盜竊犯”,歸因為品德不好、心理有問題,我們更應該關注其行為背后的機制。

心理動力學認為,當一個人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和愛,如果用正常的方式無法獲得時,就會用不正常的方式獲得。不正常的方式如吵架,好好說話時不能建立有效的聯系,而吵架時,互相對罵就是一種溝通,用扭曲的方式滿足了溝通和聯系的需求。

對于偷東西的小孩,偷東西這個行為背后的意義和生病的原理類似。比如,媽媽一離開家孩子就生病,因為一生病媽媽就得回來?;貋硪院髬寢尠阉u一頓,他就高興了、舒服了。所以他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訴求。當一個人故意刺激你時,他就是為了讓你回應他,若是不予理會,這個刺激就會消失。從醫學心理學看,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有意義的。

當我們用文化心理的視角去分析時,青少年的行為都可以不叫作心理疾病,都可以不叫作道德問題,也不要叫作法律問題,而是理解為在他的心理發育的過程中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沒有獲得的積極回應。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的破解辦法就是去找孩子行為背后的哪個需求沒有被滿足。如一個患有強迫癥的人,用行為療法訓練他,不讓他反復洗手、反復鎖門,不讓他愛干凈,效果并不好。要找到他背后恐懼的機制,有沒有被壓抑的愿望得不到滿足,把這個東西解決了就行了。治標,更要治本。

類似的病態背后可以尋找機制的例子很多,比如,一個孩子喜歡虐待小動物,被發現以后被父母修理了一頓,但是沒過幾天又犯錯誤了。比如,有的孩子被批評了以后不能還嘴,說不過家長,沒法通過正常的說話來表達,他就有可能表現為愛發脾氣,或者是軀體化癥狀,如喘不上氣來、得假性心臟病等。比如,一個孩子喉嚨得病了,無器質上的問題,就是講不出話來,或者只能低聲講,原來是因為家里有強勢的父母,他時常處在恐懼中,正常人可以表達恐懼和憤怒,他卻表達不出來,于是說話有問題了,有苦說不出,無法吶喊心中的委屈,最后可能患上哮喘。哮喘是一種身心疾病,每當他壓抑時哮喘就發作了。大多數孩子的心理問題排除生物學因素,都可以從文化上尋找原因。

六、外部的文化動力因素關聯法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青少年亞文化因轟轟烈烈的青年文化運動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西方社會的無賴青年、光頭仔、摩登派、朋克、嬉皮士、搖滾樂、粗野男孩等諸多的亞文化更多是以反叛的形式呈現于社會,所以,學者們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亞文化”形式之下的犯罪、暴力、頹廢,甚至是反社會等負面的、消極的社會影響。當代中國對諸如流行歌曲、無厘頭、大話文藝、漫畫迷、網絡文化、粉絲文化等青少年亞文化的研究,由于受到西方早期亞文化理論的影響,也存在負面研究多于正面分析的傾向。這種研究傾向是將亞文化置于主流社會的價值判斷視野下進行的,主要關注其社會影響。但是青少年亞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由青少年群體自發創造和傳播的文化形式,其僅僅是青少年群體心理表達的一種文本而已,心理學家霍爾認為“它是青年人自我表現的場所”。所以,透過青少年亞文化的文本解讀和引導青少年,應該是一種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縱觀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不難發現,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青少年亞文化中的“極端”與“反叛”的表現也只有在西方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走過了10年左右的歷程,在更多時期里,青少年是以豐富的、獨特的、多元的、新穎的、溫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現于世人。青少年借助諸多的亞文化形式,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被社會認可的、獨特而積極的文化,如從嬉皮士到雅皮士、從美國黑人“嘻哈文化”(Hip-Hop)到當代街舞等。青少年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雖然有時代價慘重,但追求生命意義的心理目標,在整體上、宏觀上,使青少年亞文化逐漸走向成熟。反叛不是青少年亞文化的目的,只是其中的某些部分發展得不協調和扭曲。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雖然也曾有在街頭身穿喇叭褲、手提錄音機的“時髦青年”,也有留著長發、聽著鄧麗君歌曲的“另類人士”。然而,多年過去了,青少年亞文化的背后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一種溫和的文化生活,是一種新生活方式的嘗試,更是對自己未來生活世界和現實生活體驗的探索。許多曾經的“亞文化”形式或內容逐漸被社會主流所接受,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成分。比如,當年流行的粵語歌曲中,許多已經成為當代的勵志歌曲,成為人們抒發積極向上情懷的有效形式。

青少年在其涉世未深、急于了解社會和自我時,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建構一種自己能夠感覺到的、存在于內心的價值體系與精神世界,進而體驗和建構自己能夠有效適應的文化生活。盡管有些青少年亞文化表現得比較極端和消極,但是諸多的青少年亞文化的文本,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年輕人的積極行動。

當代社會,青少年亞文化雖然層出不窮,但其中的主要意義是作為一代人、一個特定的年齡群體,用他們的方式對文化的變遷與引發的精神震撼的回應。美國人類學家、著名的文化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指出:“20世紀末,我們將走向融為一體的世界性文化的洪流之中,并且真正使做一個完全清醒的世界公民的夢想成為現實,而這正是人類現狀中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赫然醒目的特征?!薄安徽撘呀洶l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如果在這一變化的同時未能創造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我就不相信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了解所有外來文化和原始文化,了解這些文化的成員們為人類文明做出的全部貢獻?!?

心理學家勒溫將青少年稱為“邊緣人”,指出其特點是缺乏安定感、容易神經過敏和處于緊張狀態,他們常??孔约旱奈幕瘉韺钩扇说闹髁魑幕?,以取得某種安定感。實質上,所謂的對抗就如同心理學意義上的青少年要與父母進行情感分離一樣,是一種成長的過程,分離是為了從更深的意義上與父母保持更為持久的情感關系,沒有分離就沒有成長。反抗只是一種“空”的境地,遠離價值判斷,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避開價值判斷的空間進行的對話和表達,并獨立地體驗世界的意義。

解決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的策略,是要從文化心理上發現其原因,這也是診斷和治療的策略性。理解青少年的亞文化,才能看到癥狀背后的影響因素和內心需要。研究不良行為轉變成疾病的原因,可以嘗試使用外部的文化動力因素關聯法。文化動力就是外部的觀念、外部的行為、外部的氛圍以及控制行為的因素。

用一個外部的文化動力因素分析法或者叫關聯法,尋找病因、輔助診斷,從而找到方法解決痛點。這個方法仍然還是圍繞青少年的心理輔導,是以青少年為主體,而不是傳統的家庭動力調整、家庭教育和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莲县| 肇庆市| 鸡泽县| 镇江市| 临桂县| 武宁县| 崇州市| 日土县| 刚察县| 横山县| 共和县| 屯昌县| 长垣县| 丽江市| 西吉县| 汾西县| 班戈县| 清流县| 朝阳区| 苗栗县| 潮安县| 石台县| 泸水县| 桓台县| 塘沽区| 苍梧县| 方山县| 逊克县| 文化| 井研县| 襄垣县| 滁州市| 新龙县| 榆中县| 宜丰县| 阿克陶县| 台中市| 芮城县| 淮滨县| 桂林市|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