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文學與故鄉》:我寫鐵市長

“鐵市長”,是西安人送給張鐵民市長的稱呼。其實,這一稱呼來自于他主政銅川時的事。據說,他在銅川的市政建設尤其是治理漆水河的艱巨工程中,雷厲風行,敢于碰硬,對拒絕參與市政建設的中央及省上駐銅單位實施強制措施,使工程圓滿竣工,改善了市區環境,造福于銅川市民,從而得到了市民們的贊賞。“鐵市長”的稱呼就這樣不脛而走了。我是銅川人,二十多歲離開家鄉,可能是緣于鄉情。便產生了對他的敬仰之情。20世紀70年代末,張鐵民調任西安市市長,雖說進了省會城市,但他在銅川工作時養成的做事果斷,堅持原則,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工作作風一點沒變。

“‘鐵市長’換鍋”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灞橋老農民在城里商店買了一口鐵鍋,使用起來漏水,屢次要求退換沒能解決,“鐵市長”找到這位顧客,親自拎著鐵鍋找到商店為這位老農換鍋。這個小小的故事,一時成了老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鐵市長甚至為了火柴的供銷難題也要親自走街串巷,查處違規現象。有人說,這是小題大做。“鐵市長”卻說:民以食為天,這是大事,市政府的職責就是從市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抓起,管好吃、喝、拉、撒,為市民服務,當好人民的公仆。

為緩解交通擁擠,一市之長的他還戴著草帽,扮成乘客去擠公共汽車,然后,讓市政府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去公交車上體察民情,調查研究解決方案。為抓好市容管理,層層落實責任制,支持一位街道辦的老太太上門罰了省委機關的款。在修復城墻的拆遷和義務勞動中,他頂著一些群眾的圍攻和告狀風,堅持不懈,終成大業。今天的西安城墻已經是西安大都市文化和旅游的形象標志,提起往事,西安市民是應該感謝“鐵市長”的。

而“鐵市長”能成為我筆下的人物卻有這么一段往事。

我當時在勞武巷警備區招待所內的市文聯《長安》文學雜志做編輯,每天從大雁塔附近的家中騎自行車上班,幾乎穿越整個城區。當時的媒體上時不時就會有市長出行的新聞,而更多真實生動的有關市長的話題卻來自普通市民的傳言中。在我看來,“鐵市長”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彰顯的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張揚和世道人心的所向。

1984年夏秋之際,我去拜訪《延河》副主編曉雷。我們兩人在談到報告文學的選題時,不知不覺地便談到了“鐵市長”這個題材。曉雷試探性地問我:你敢不敢寫這個人?曉雷之所以這樣問我,是因為“鐵市長”除了被市民擁戴外,還在于他是一個有爭議,甚至很敏感的人物。對于如何寫“鐵市長”,說老實話,我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只答應試試看。但在我的內心卻有一股激奮的潮水漸漸淹沒疑慮的堤岸,我感覺到自己正在向一個有時代典型意義的人物靠近。

這之后,我在當編輯之余,抽出時間趕到了北院門市政府辦公廳,向這里的負責人說明了我的來意。在市長身邊工作的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同志,聽說我要寫“鐵市長”,馬上放下手頭的事,很激動地向我講述起“鐵市長”的故事來。從她這里我才知道那些道聽途說的傳聞只不過是海中冰山的一角。這位女同志說:“鐵市長”病了,正在省醫院接受治療,我們聯系一下,爭取找他本人談談。在此之前,我聽說市長是被氣病了,不知是真是假。但聽了這位女同志的介紹,我想,在整頓市容、修復城墻等煩瑣而艱巨的行動中要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絕非易事。我想,氣病也罷,累病也罷,反正他已經是一個病人了。

之后的采訪在斷斷續續地進行著。

一個秋雨天的午后,我如約騎車子趕到了省醫院干部病房采訪鐵市長。秘書胡太平在門口等我,帶我走進一樓南面的一間病房。市長顯然是剛剛接受完治療,從病床上走到外邊的會客室。他很爽朗地笑著,吩咐我坐在沙發上,然后點燃一支煙親切地同我攀談。他問到了我的一些情況。說:我老家銅川的村子他去過。談到采訪,張市長真實的想法是:原先是不愿意讓人寫他自己的,現在想想,快到站了,總結一下工作也好。有經驗也有教訓。我為他的坦率所感動。他特意提醒我,寫的時候,要注意分寸,不要只寫了他的好而顯得別人不好。他讓我先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然后需要他談什么,他會坦誠地如實講出來的。他一邊說,一邊給胡太平交代,提到需要采訪的市委市政府及一些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還把熟悉情況的一些人名讓我記下來由胡秘書負責聯系。

接下來,我和胡秘書相約,由他引見或聯絡,我有時乘車有時騎自行車,有時還步行著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追尋“鐵市長”的足跡。在一個月前后的時間里,挨個兒尋訪遍了與市長故事有關的人和事。在采訪中,我深切地體會到,無論是領導、同事還是普通市民,他們所講述的事情已經不只是具有傳奇色彩,而是以確鑿的事實、栩栩如生的細節引領我深入那些感人至深的事件之中。采訪中,一位市政協的老太太一邊向我泣不成聲地敘述“鐵市長”解決幼兒園園址問題的過程,一邊用拐杖戳著地板斥責一些基層干部不負責任的行為。在同張市長家人的交談中,我從妻子兒女講到的那些家務事中可以察覺到他們善意地抱怨他在大公無私方面對家人不近情理的地方。正是從這些來自各方面的采訪素材,愈來愈使我走近了張鐵民這位西安市市長既平凡又不平靜的情感世界。

我用幾個月的時間采訪了近百人,采訪筆記記了十幾萬字。之后,我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寫出了有五六萬字的初稿《張鐵民市長》。說來也有意思,當時,我是應西安電影制片廠之邀,住在西影廠招待所修改電影劇本《瘋子畫家》的。而在此期間抽空采寫的報告文學《張鐵民市長》卻成了我的主打產品。這,或許就是作家神圣使命的召喚吧。

1984年末,我將初稿送到仍在住院的張市長審讀,這前后他已退居省人大任副主任,病情在漸漸惡化。他花了十多天時間,堅持在病床上讀完了原稿,并作了多處更正和修改。之后,我把第二稿送到了《延河》編輯部,在曉雷的建議下作品的標題改為《市長張鐵民》,修改后的稿子本意是讓有關部門審讀并簽署意見發表。但稿子送出去,就沒見回復。最后,只得由作者、編者和主人公本人負責了。

《市長張鐵民》很快在《延河》1985年第5—6期發表。

當我把刊物送到張市長的手里時,他真切地說:謝謝。后來我問過胡太平,他說市長是在病床上斷斷續續讀完的,醫生多次勸說市長不能再勞累,要好好休養。誰知,沒過幾個月,張市長的病情嚴重惡化,一口痰沒上來,就離開人世了。我參加了市長的葬禮,那是非常感人的場面。隨后,我又寫了續篇《鐵市長之死》在《延河》發表,這是后話。

一個深受普通百姓愛戴的市長就這樣走了,他因積勞成疾病退二線,六十多歲便離開人世,鐵市長的死,更使他的生命價值在人們心中得到了升華。“鐵市長”的稱呼,幾乎成了敢于負責、為老百姓辦事,鐵骨柔腸的領導干部的代名詞。

《市長張鐵民》只是一個普通文學工作者對百姓心目中的市長進行的一次紀實性的描述,卻得到了西安市民的歡迎。《陜西日報》記者秋鄉在他的文章《人民肯定了他的作品》中這樣寫道:刊登《市長張鐵民》的那期刊物“盡管增加了印數,還是脫銷了。那些天,上至省、市各部門的黨政干部,下至釘鞋趕夜市的手藝師傅,都熱心地讀《延河》,飯后茶余的談話資料,也都是關于張鐵民的”。“這篇報告文學,在1985年《延河》首屆文學獎評選中,當然地名標金榜了。”“《市長張鐵民》的成功,是時代和人民對‘鐵市長’的肯定,也是對和谷的辛勤創作的肯定。”

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在兩年一屆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1985—1986)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獎中榜上有名。先后擔任陜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兼副主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的李若冰作為評委,很高興地說,這篇作品填補了陜西乃至西北作家在全國報告文學獲獎方面的空白,在反映市長現實生活題材方面也是不多見的,難能可貴的。

隨后,華岳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市長張鐵民》單行本,請原市委書記何承華作了序。在序言中,除肯定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強調了市委、市政府在原則問題上的一致態度,也指出了作品內容“掛一漏萬”的局限,這是我采訪還不夠深入細致,構思還欠得當的缺憾,看來,這些缺憾只能在出版書的序中彌補了。之后,作品被收入省紀委編輯的發行量廣泛的《陜西黨風建設》一書。近些年來,陸續被載入多種全國性經典選本及網站。

《市長張鐵民》發表后,藝術界的不少人看中了這個題材。時任陜西省文化廳的霍紹亮是我讀西北大學時的老師,他在戲劇方面的突破很有見地,一眼選中“鐵市長”這一題材,組織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戈治鈞、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李旭東等藝術家多次商討,由我執筆改編成無場次話劇,后因種種原因擱淺。

隨后,以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為腳本的電視劇也投入籌拍。可是6集電視連續劇竟也好事多磨:或因劇情需要調整而下馬,或因經費不足而擱淺。三起三落。在拍攝最困難的時候,我去找張市長的夫人余敏,她勸我說,能拍了拍,不好拍就算了,別讓死人把活人鬧得不得安寧。但她的心情,我是深知的。好在《市長張鐵民》最終還是上馬了。第三個攝制組仍由我擔任編劇,由鄭定于老師繼續任藝術指導,并親自在韓小磊的原導演工作臺本基礎上進行改編;請李默然、陶玉玲、劉法魯、李萬年、蔣文麗等出演主要角色,由萬盛華、楊寶石任導演。從電視劇開始籌拍到完成拍攝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年,《鐵市長》終于拍攝完成,我也長出了一口氣:總算了卻了一樁心事。

1991年7月1日,中央電視臺在一頻道黃金時段開播《鐵市長》,陜西、西安電視臺同時播放。此劇是在建黨70周年全國優秀電視劇展播中作為第一部播出的,后獲得該項“展播優秀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西北首屆電視劇特別獎”等多項大獎。作家李若冰、路遙,評論家王愚、肖云儒、李星等,或在電視專題中作訪談,或撰寫文章在《陜西日報》等報刊整版推出,在文化界、政界和社會各界形成了當時的“鐵市長熱”。

從寫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到拍攝電視連續劇《鐵市長》,歷時8個年頭。有關“鐵市長”作品的問世,應該說是應運而生。撰寫或拍攝有關現實生活中的或叫作行進中的市長題材的作品,它也應當說是較早的一部。報告文學和電視連續劇最早獲全國獎的陜西作品,它也是開了先河的。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個人都會有許多感觸。我也想過,張鐵民這位普通的市長之所以能得到廣大市民的擁護,是因為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品格,比如他的堅持原則,敢于犯上;比如他的親民作風,為群眾辦實事等等。鐵市長所處的時代是改革開放初期,用現在的話來說,他關注民生,為民服務的公仆思想以及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探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時代意義。

當代作家,能親歷這樣的一場變革,并用筆記錄一位改革歷程中風云人物的所思所想。這段經歷也成了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回憶。

《人民日報》 2008年10月27日

獲《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網“我與新時期文學”散文獎

《陜西文史資料》 33輯(三秦出版社)

品牌:陜西人民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1-04-23 10:11:38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陜西人民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玉树县| 平阴县| 溧水县| 沿河| 鄂托克前旗| 海盐县| 洪洞县| 隆化县| 工布江达县| 高雄县| 富源县| 甘孜| 阜阳市| 宁南县| 木兰县| 寻乌县| 永昌县| 昌黎县| 大城县| 句容市| 睢宁县| 肥乡县| 通山县| 慈利县| 双城市| 涞水县| 台湾省| 昭通市| 乐清市| 九寨沟县| 随州市| 铁岭市| 大石桥市| 介休市| 汉源县| 华阴市| 阿勒泰市| 克什克腾旗| 健康|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