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日月所出,是為合虛
合虛山
真衍觀
天色剛剛破曉,任御從靜坐中醒來,只覺神清氣明,周身舒泰,顯然是功行又有增進。
壓下心中喜悅之情,任御眼前憑空浮現一行行金色小字——
“……大玄歷79年三月又三。
時有世外高士,于觀中靜坐半月有余,遂悟(靜)字要訣,自始大乘出,神通現……
……”
這一行行金色小字緩緩憑空浮現,懸于眼前三尺。
其每次出現毫無規律而言,或是世間種種隱士秘聞,或是于任御關系密切。
似記述,似旁白,不一而足。
但唯有任御能夠看見。
“大玄歷79年元月十三——
夜,
合虛山
陰陽顛倒,天機寂亂。
星河倒轉,日月失色。
忽見一覌落于合虛山,紫霄峰,望月臺。
此觀有殿一十九座,景觀一十六處。
名道衍,
殿中盤坐于一道人,
號元始。”
“好大的口氣阿”
看到這里,任御嘆了一口氣,雖然來到這方世界已快有倆月,但心里還是心有余悸。
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意思是,大荒遙遠的中部,有山合虛,是日月升起的地方。
先不提這方世界是不是名為大荒,光其出自《山海經》幾字就讓任御頭皮發麻,大荒可是神話世界呀阿。
這還不是最讓人刺激的,刺激的是,
這句“殿中盤坐一道人,號元始”
這‘元始’乃是三清之一,
玉清《元始天尊》的尊諱阿
這種大能,一念之間就可以讓你灰灰了去。
還號“元始”,這是在作死的路上路上一騎絕塵阿。
當時任御一邊看一邊抬頭望天,生怕祂老人家一道雷霆直接打到魂飛魄散。
還好不知是祂老人家大度,還是怎的,到現在自己還活的好好的。
時至今日,任御臉上有些復雜,心里也明白了什么。
不由的灑然一笑,仙凡有別,既然如今已走上修真之路,當摒棄往日畏懼為首。
須知道途之爭,比之千帆競過一線天還要難上無數倍。
既然踏上此道,自當審時度勢,勇猛精進,一往無前。
豈能因一虛無縹緲道號就畏首畏尾,瞻前顧后。
那還參什么道,修什么真,不如下山種地去罷。
……
靜室中。
玉霧生煙,一氣東來。
少年道人聲音鏗鏘有力道:“自此,吾便道號元始。”
其音似金聲玉振,有不動如山之韻味。
至于少年道人長相,前世道人師父評語:“群秀絕倫,天人之表。”
如今步入修行,更填仙清玉骨,風采更甚。
任御道完抬步來至外間,步入望月臺,涼亭石桌上,自有童兒,把早膳吃食一一擺放整齊,立于一邊。
見任御到來,眼前一亮道:“老爺來至正好,膳食已備好,請老爺享用,”說完便恭恭敬敬立于石桌一旁。
只是因為畢竟年少,心性未定的緣故。
童兒一邊作嚴肅認真狀,一邊墊起腳尖望向桌上吃食,吧唧嘴巴。
再偷偷望向任御,見任御無甚反應,便偷偷松了松氣,后又作了一個鬼臉。
任御望見,心下自是好笑,便笑了笑道:“童兒可曾食用,不如今天就陪老爺我用膳吧。”
說完便再不管歡歡喜喜來到桌上吃飯的童兒,慢條斯理的吃了起來,一邊細嚼慢咽,一邊頻頻顎首。
“快兩個月了,總算吃了頓正常點的早餐。”
“唉!”
想到這里便嘆了口氣。
任御前世存身的道觀來到這方世界后,不知是什么原因,竟發生玄異,道觀生靈。
算上還未露面的一位后,總共生出三位靈童。
一六歲左右童兒狀,喚維堂。負責任御的生活起居,包括一日三餐。
一中年狀,名維周。負責觀內日常吃喝用度及一切事宜,包括打擾衛生,敲鐘撞樂等等。
還有一位到現在還未蛻變完畢,成少年狀。
在任御看來蛻變完成也就這一兩天的事。
這些靈童雖說天生神異,生來自有玄異傍身,又聰慧異常。
但對做飯,掃地這類人間煙火一竅不通。
還好經過任御兩個月的手把手調教總算勉勉強強能夠勝任這等大業了。
這下自己便可以從凡事俗物中脫開身來,專心修行去了。
話說修行,金色小字有言:
修真有小乘道法和大乘道法之分。
小乘道法落于紙表,
刻于馨竹,
傳于口舌,
定于強弱。
何意?
其意思是世間修行,有一小乘道法,或記載在紙上,刻在竹簡上。
或于達者口口相傳,也就是師門長輩傳授。
小乘之法有強弱之分,遂修行者也有強弱之分。
大乘道法不落紙表,
不刻腐竹,
不傳口舌,
不定強弱,
玄之又玄,
得于道德,
成于十六。
大意是大乘道法紙表,腐竹難落,不傳于口舌,也就是法不傳六耳,沒有強弱之分,所以恒強,玄妙非常。
修行中人想要修行大乘道法,得時時琢磨,觀讀《道德經》,才能有機會領悟大乘道法。
領悟大乘之法之后,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從十六字修真要訣去尋、去悟。這里的‘十六’就是十六字修真要訣。
至于何為十六字修真要訣下文有言,這里不做贅述。
金字上言,古往今來,宇宙洪荒,一切時空,一切有情無情眾生,修的都是小乘道法。
或許修行到一定境界,智慧通玄之輩能夠隱隱約約感覺到現今修行之法之上還有一法。
但也只是能夠隱隱約約感覺的到,亦如凡人感知靈魂,或許有,或許無。
似有似無,似水中月,似鏡中影,看到摸不到。
又似力有碎山之能,卻不能順著頭發提起自己。
個中玄妙,有字難述。
而大乘道法由于世間從來沒有記載過,也沒有大能之輩修行過,所以以往修行者也只是在閑暇之余當游記,故事來聽。
聽到后也就笑笑,當不得真。
古往今來,道家修行,講:
“師法自然”,
“清靜無為”。
在任御看來,這里的‘師法自然’,‘清靜無為’即天地萬物自然運行,不偏不倚,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是為世間最完美之物事,而修行之道本就是一步步蛻變,一步步完善自身。
這就恰恰與之契合。
即修行之人當以天地萬物為師,悟其純,思其善。
以補充自身缺漏。
萬事萬物無時無刻皆不在變化,既然在變化當有其理,既有其理何須外部使變。
須知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這變化即不變,既不變何須外力。
即“清靜無為”。
而前人為了便于更加感悟自然,便總結了易于修行的方式方法,其益自身,益后進。
即“十六字修真要訣”。
即:焚香,靜坐,試茶,洗硯,鼓琴,侯月,聽雨,賞花,翻經,刻竹,喂鶴,觀山,漱泉,嘗酒,望天,垂釣。
任御修行的就是大乘道法,說來奇怪,前世時時觀讀而依舊半知半解的《道德經》,自從來到這方世界后領悟頗多,在今日靜坐途中就悟出來大乘道法。
至于如何修成的,任御心中自是心如明鏡,但當任御準備將修行方法述于紙,或者竹的時候,要么紙竹成灰,要么張口無言。
正應了那句幾語:
不落紙表,不傳口舌,
種種玄奇,不足言表。
食用完早膳后,任御起身來到亭外站定道:
“維周道友何在?”
話音剛落,一道玄光落下,自里走出一中年道人。
其頭扎道鬢,身著玄衣,來到距任御三米后站定打了個稽首道:
“老爺,維周在此”。
任御看到來人后,想了想道:“觀里有一十六處景觀,道友可曾了解?”
維周恭敬道:“回老爺,真衍觀自從跨界來到這里后,玄妙異常,不但誕生了我等,還多了一十六處天地奇觀,究其因可能與老爺有關。”
任御眸光微動道:“哦?和我有關?”
維周解釋道:“據我等記憶中得知,其可能和老爺修行大有關系,至于具體緣由,我等記憶中未有找到。
老爺需要維周引路去看看嗎?。”
“說和我的修行有關么,準確來說應該和‘十六字修真要訣’有關吧”任御心下思忖到。
隨后便對維周道“如此,便有勞道友前行帶路。”
維周打了一禮道“老爺請隨維周來”
說完便在前面邊走邊道:“天地奇觀除了老爺剛才吃飯時所在的‘望月臺’之外,還有‘聽雨閣’,‘藏經窟’,‘洗顏池’,‘仰象殿’,‘俯度樓’,‘不老泉’等。
老爺請看,前面所在就是天水崖。”說完便立于一旁,望向外間。
任御目光隨著童子維周所指望去,只見巍峨仙山只插云霄,其高不止萬丈,其闊一眼望去似無邊際,其腰部往上似被真修大德砍去一半。
一半高聳入云,不見其首。
一半平整似人為,但其規模絕非人力所能為。
其上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奇花異木,奇峰湖泊之間玉霧繚繞,仙鶴盤旋,若隱若現,仙氣盎然。
真福地洞天之所。
確有德上真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