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2評論第1章 001楊必其人(一)
皇城司,禁軍的一種,實為天子耳目、爪牙。
掌宮禁宿衛,刺探私察之事。可與大理寺、刑部、御史臺相提并論,更有以上機構所不能企及之處。權柄甚重。
其長官“勾當皇城司”,時兩員。
再分親從、親事二重,分領宮禁宿衛與刺探私察。官、吏、卒皆三十五歲以下伉健者,身長不低五尺七寸,且有異于常人之所長。日習武技,軍紀森嚴。
大宋都城,汴京。正月,大雪。
雪厚三寸有余,潔如白玉無瑕,渺若層云萬里。
正值寅卯之交,烈風暴雪更勝昨日,鮮有幾家做早食鋪的,裊裊炊煙騰起。店老兒打著哈欠,將干柴匆匆添入灶火,迅速又將手嚴嚴實實揣入棉袖中。口中白哈哈的霧氣唱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家家戶戶外檐下垂掛著大大小小的油紙燈籠,火紅如蒼云,驕黃似晚照。大街小巷的燈籠串聯在一起,猶如條條巨龍蜿蜒盤踞,蓄勢騰云而起。
每只燈籠下懸掛著一塊巴掌大的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位神靈名諱。朔風過處,桃木符“啪嗒”作響,仿若巨龍騰云的腳步聲。
內城周圍有四條護城河,連著汴河、涇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條水路,合稱“四水河”。天南地北的漕運、商貿都指著這四道黃金線。
也有人稱這四條井字交叉的水路為“四兄弟”。“老大”汴河,寬大無波,管著官府的漕運,“老二”涇河,管著全城一百三十萬余口人每天的吃水用水,“三弟”五丈河,是汴京的西南門戶,管著全城對外的商貿,“幺弟”金水河,細小平穩,管著往來汴京的客船。
“三弟”五丈河與“幺弟”金水河交匯處的金水橋是汴京的商業中心,每天匯聚著大量天南海北的商客,如遇節慶、官假,集市白晝不歇,徹夜不絕。
“大哥”汴河與“三弟”五丈河交匯處的汴河橋是汴京的貨物中轉站,由地頭蛇玄黃控制,是個肥得流油的美差。不少人垂涎三尺,卻從無鬧事者。他們既懾于玄黃的狠辣,又懼怕玄黃背后錯綜復雜的保護傘。
瞭望樓是內城與皇城之間的第一道屏障,分布在皇城東南西北四個角,由禁軍皇城司把守。上筑有雉堞,供發射炮箭之用。站在瞭望樓上,可將汴京城盡收眼底。
宮門口的親從卒自今日卯時起增加了一倍,宮門禁令也更加嚴格。來者需持一枚特制鐵牌,到門衛處換取鑰匙與一對銅符,入門時將鑰匙與左銅符留下,手持右銅符入宮,待辦完事情出宮時,持右銅符匹配預先留存的左銅符,無誤方可出宮。
一位身著三品公服的中年男子正心急火燎地排隊順次進宮,前后排著隊的是和他一樣心急如焚的同僚們。
“聽說官家好端端的突然病了?得的什么病?”男子壓低聲音,低頭向身后的人詢問。大蒜似的鼻頭凍得又紅又腫。
“聽說是癲病。就在跟韓相公議事的時候,突然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起來,把韓相嚇得不輕。”
“胡言亂語了什么?”
說話者謹慎地向四周望了望,附耳說道,“皇后與張貓——謀逆”。
“張貓何人?”
偏殿里黑壓壓立著一眾人,皆愁眉緊閉,面若焦火。為首者乃當朝宰相,韓堅。
人群末端立有一青年人舉步向前,作一禮,速答道:“張貓乃皇城司親從卒,舊歷十二年入軍籍,當值宮禁宿衛。”
“現在人在何處?”
“一日前已不知所蹤,現正全力緝捕。”
韓堅敏銳的目光釘在青年人臉上,眾人亦尋目而視。青年人疾跪伏于地,汗流如雨,未敢申辯一言。此人正是勾當皇城司梁逍。
“哼!賊喊捉賊,當然捉不到。”御史臺素與皇城司有嫌隙,御史中丞沈洵借機發難,“按我宋律,謀逆者當誅,縱容包庇謀逆者,亦當株連。梁勾當,你可知罪?”
“下官蠢笨,只知有失察之罪,卻不知這縱容包庇之罪從何而來?中丞欲加之罪,梁某百口莫辯。不過,若論失察,只怕御史臺也難辭其咎吧。”
“休得胡亂攀咬!我御史臺只糾察百官,你皇城司處處凌駕于百官之上,我臺如何糾察?”
“梁某以為,此時與其在這里推卸扯皮,浪費時間,不如盡快徹查真相,緝拿逆犯。此案疑點重重,又牽連皇親內苑,累及國體聲譽,關乎天家顏面,實屬我司職責所在。韓相公,下官愿戴罪立功,不出十日,定給官家一個交待。”
韓堅捏著胡子,微微點頭,若有所思。
“韓相萬萬不可!張貓何人?乃皇城司官吏,梁勾當的下屬。若有人諱疾忌醫,有意包庇,欺瞞天聽,你我行監察之職,如何對得起這身公服,對得起官家信任?此案不只梁勾當要避嫌,整個皇城司都應該避嫌,且要閉司省過,肅清紀律,嚴整隊伍。至于查案,理應交由我們御史臺。十日太多,五日足矣。”
“中丞此言差矣。若論糾察彈劾,御史臺自是當仁不讓,可若論查案,沈公怕是力不從心吧。我看此案還是交由我大理寺查辦,也好免了某人前怕狼后畏虎的顧慮。”大理寺少卿常昱是個直腸子,快人快語。
“少卿慎言,何謂狼?何謂虎?”不及旁人詬病,韓堅作為一國宰輔,又是常昱的老師,自先呵責。
常昱忠厚持正,天資聰穎,只是缺乏官場斗爭的經驗,當下即轉醒過來,皇城司乃天子耳目,虎狼之言確有極大不妥。若是被有心人聽去,稍加變通,參他十壺八壺的都不能夠。
“老師教訓的是,是學生失言了,失言了。”切切在心里叮囑自己:慎言,慎言!
此時形勢對御史臺極為有利,沈洵正欲乘勝追擊,突然被內閣一聲大喝打斷:“來人……來人吶!謀逆!謀逆!皇后……皇后與張貓謀逆!”
氣氛一時緊張到了極點。眾人面面相覷,圍上門前。正有一內官從內閣推門而出。
“魏公公,可是官家醒了?”韓堅的心幾乎提到嗓子眼兒上。宋帝是與他議事時突發急癥的,雖說此疾與他無關,但身為事件當事人,總難逃非議。且韓堅為百官之首,皇帝病倒了,他肩上的擔子就更重了。
“從殿前發病到現在,未曾轉醒,只是偶有夢囈。”魏褚雖為內官,卻是宋帝跟前的老人,說話頗有分量。百官之中無一人敢怠慢。
“魏公公,官家可有提到我等?”常昱還心系他的辦案權。
魏褚搖了搖頭:“不過,官家恍惚中念到了一個名字。”
“什么名字?”
“楊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