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

俄國偉大批評家別林斯基在論及普希金的創作時說:“你在誦讀普希金的帶有先前學派影響的那些詩的時候,你會看到和感覺到,在普希金以前,俄羅斯曾經有過詩歌;可是,當你僅僅挑選他的一些獨創的詩來讀的時候,你就會不相信,并且完全不能設想,在普希金以前,俄羅斯曾經有過詩歌……”[1]別林斯基又說:“在普希金以前,我們曾經有過詩人,但不曾有過任何一個藝術家詩人;普希金是第一個俄國藝術家詩人。因此,甚至即使是他那些最初的、不成熟的、青年時代的作品……出版后都在俄國詩歌史中標志出一個嶄新的時代。”[2]別林斯基斷定:俄國文學“是從普希金開始的”,“只有從普希金的時代起,俄國文學才開始產生了,因為在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俄國生活的脈搏在搏跳著。這已經不是介紹俄國認識歐洲,而是介紹歐洲認識俄國了”。[3]正是普希金開拓了俄國文學的新世紀,為此后一個世紀燦爛的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以及后來直至今天的俄羅斯文學開辟了一條廣闊的現實主義道路。他是一位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俄羅斯文學之父。

除了民間口頭文學,文學作品在俄國的出現是比較晚的。人們一般把羅蒙諾索夫的第一首頌詩(1739)視為俄國文學的開端。而在此后直到普希金的作品出現的幾十年間,俄國文學實際上只處于醞釀階段。其中出現過杰爾查文、馮維辛和卡拉姆辛等幾個作家。杰爾查文寫過一些頌詩,馮維辛寫過《旅長》和《紈袴少年》等兩個喜劇,卡拉姆辛寫過一個小中篇《可憐的麗莎》,這些作品無論在思想內容上、作品的規模上,還是在藝術價值上,都不足以成為俄國文學的基石。在普希金之前也有過一些詩人,但當時的詩歌很少接觸社會生活,在社會上的影響是不大的。只有普希金第一個真正把文學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賦予詩歌以不朽的生命。正是普希金的大量抒情詩,他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他的敘事詩、歷史悲劇《鮑里斯·戈杜諾夫》以及《上尉的女兒》等作品把俄國文學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開創了俄國文學的新紀元。

普希金的詩歌之所以成為不朽的傳世之作,是因為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民族性和高度的藝術性。而普希金的詩作之所以具有這些品質,則是時代造成的。風起云涌的時代造就了偉大的詩人,而詩人的偉大正是因為他的作品聯系著時代的風云,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一七八九年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和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而在十九世紀初,俄國則還是一個封閉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一八一二年俄國抗擊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爭的勝利終于給俄國帶來了西歐的革命思想,而這種革命思想經過一個階段的醞釀、傳播,便產生了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開始了俄國解放運動的第一階段。普希金誕生于一七九九年,八歲時開始文學創作,他所生活和創作的年代正處于西歐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開始在俄國傳播、俄國社會發生大動蕩的時期。反侵略戰爭和革命是十九世紀初葉這一時期俄國社會的中心事件,它們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凡是關心國家和人民命運的人,在這樣的中心事件面前都不能無動于衷,都要從一定的階級立場出發,表現出他們對這些事件所持的態度。少年普希金于一八一一年進入皇村學校就讀,在讀書時就接觸了革命家拉季舍夫的著作和近衛軍中具有先進思想的人物,很快接受了這種先進思想,對沙皇專制制度和暗無天日的農奴制充滿了仇恨,胸中燃起渴求自由的火焰。于是國家的存亡、人民的命運、對這些重大問題的關心,使普希金的詩歌脫穎而出;他的詩歌很快就沖破貴族沙龍的樊籬,走向社會,熱情謳歌祖國的勝利,吹響革命的號角。

普希金最早最有影響的愛國主義詩篇要首推他在皇村學校讀書時寫的《皇村中的回憶》。這首詩描寫了拿破侖向俄國進攻,俄國軍民英勇抗敵,在偉大統帥庫圖佐夫的指揮下大敗拿破侖的一段光輝歷史。普希金充滿愛國熱情,高唱:

顫抖吧,異邦的軍隊!

俄羅斯的兒郎正開往前線;

老少齊奮起,向頑敵發起猛烈的攻擊,

復仇的怒火燃燒在他們的心間。

發抖吧,暴君!覆滅的時刻已經臨近!

你會看見,每個士兵都勇不可當,

他們立下誓言:不是獲勝就在戰斗中犧牲,

為了羅斯,也為了神圣的教堂。

這是一曲愛國主義的頌歌,字里行間洋溢著俄國人民奮起抵抗頑敵,以及取得輝煌勝利的豪情。

然而普希金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足以使他名垂千古的作品卻是那些猛烈抨擊專制制度、放聲謳歌自由的詩歌。這一主題始終貫穿著普希金一生的創作。他的《致李錫尼》、《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鄉村》、《短劍》、《致大海》、《安德烈·謝尼埃》、《在西伯利亞礦山的深處》、《阿里翁》、《箭毒木》、《我為自己豎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以下簡稱《紀念碑》)等都屬于這類主題。在《自由頌》中,普希金毫不含糊地抨擊沙皇的暴政,“啊,我舉目四望,只看見到處是皮鞭,到處是鐐銬,無法無天,囂張已極,對奴役的無可奈何的嚎啕”。詩人為此而慷慨陳詞:

我要為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懲罰皇位上的惡行。

在《鄉村》一詩中,詩人把他所看到的農奴制底下農村的一片奴役和凄慘的景象描繪了出來。這里野蠻的地主無法無天,只顧用強制的皮鞭肆無忌憚地掠奪農民的財富;農民彎腰曲背拉著犁為地主耕田,還要挨鞭子;這里的姑娘也遭到地主的恣意摧殘;這里的農奴,生下來的兒女仍然是農奴,永無出頭之日。詩人夢想著廢除農奴制,希望“在我們文明而自由的祖國天空中”“會有一天出現迷人的晨曦”。而在寫《鄉村》一詩的不久之前,普希金寫了著名的《致恰達耶夫》一詩。在這首詩中,普希金表示深信專制制度將被摧毀,成為一堆廢墟,“迷人的幸福之星必將升起,俄羅斯會從沉睡中驚醒”。這首詩當時當然不可能發表,但是它以手抄本形式廣為流傳,實際上傳播了十二月黨人的革命思想。看到普希金這些熱烈謳歌自由、抨擊專制制度的詩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極其恐慌,要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亞去,后來由于各方面人士的奔走,從中斡旋,才決定把普希金流放到南方,從此普希金開始了長達六年的流放生活。

但是普希金并沒有因為被流放而改變他的政治信念,相反卻更加接近十二月黨人。他在南方和“第一個十二月黨人”弗·拉耶夫斯基有很深厚的友情,拉耶夫斯基的政治思想對普希金發生過很大影響。普希金在南方還會見過十二月黨人領袖彼斯捷爾。在南方的四年使普希金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了。他的革命號角也吹得更加響亮。這些年頭,他寫了《短劍》、《囚徒》、《我羨慕你啊,你這勇敢的大海之子》等詩,繼續表達他對自由的向往,并且用“短劍”來響應西歐蓬勃發展的革命運動,呼吁:

懲罰的短劍,你是自由的秘密衛士,

你是最高法官,為人們雪恥伸冤。

如果宙斯的雷不響,法度的寶劍打盹,

你就把人們的詛咒和希冀實現……

并且把“短劍”的鋒芒直指最高統治當局——皇帝。一八二四年七月普希金被轉移到北方普斯科夫省父親的領地米海洛夫村,過著更加嚴酷的幽禁生活。翌年發生了十二月黨人在彼得堡起義事件。起義被鎮壓,五個十二月黨人領袖被絞死,大批十二月黨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普希金因在流放中未能參與這一事件,還由于沙皇的綏靖政策而被赦免回到彼得堡。但他的政治信念并不因流放或“赦免”而有所改變。一八二七年著名十二月黨人穆拉維約夫的妻子要去西伯利亞尋找流放的丈夫,普希金毅然寫了《在西伯利亞礦山的深處》一詩,交由穆拉維約娃帶到西伯利亞去。在這首詩中,他鼓勵他的十二月黨人朋友:

沉重的枷鎖將會打碎,

牢獄將變成廢墟一片,

自由將熱烈地迎接你們,

弟兄們會給你們送上利劍。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看見普希金雖然歷盡人生的艱辛,政治上受到殘酷的迫害,但他的政治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還是那樣堅定。他對自由的追求是百折不撓的。我們從《阿里翁》一詩中也可以看見普希金如何忠實于十二月黨人的信念。他把自己比喻成和十二月黨人同乘一條小船的歌手。小船遇到了風暴,舵手和水手們都不幸遇難,他這神秘的歌手被風浪拋上了海岸,但他“仍然高唱從前的頌歌,在一塊嵯峨的巖石下面”,把浸濕的衣裳曬干。《紀念碑》是詩人逝世前不久寫成的。這是詩人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就在這首詩中,我們仍然聽見詩人在高唱自由的頌歌,仍然聽見詩人對那個黑暗年代發出嚴厲的詛咒。可以說,普希金對專制制度的憎恨,對自由的追求是自始至終貫穿其一生的,他至死都沒有和專制制度妥協,他不愧是十二月黨人和一切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忠實代言人。

有關“詩人”的主題在普希金的詩歌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這類詩歌的數量不是很多。我們可以舉出諸如《致娜·雅·普留斯科娃》、《書商和詩人的談話》、《先知》、《詩人》、《詩人和群俗》、《致詩人》、《紀念碑》這樣一些作品。普希金在這些詩中闡明了詩人的天職,詩人的崇高品格和詩人應具有的主觀條件等問題。

普希金在《紀念碑》一詩中指出,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為人民所喜愛,是因為他曾用詩琴(即詩歌)喚醒人們善良的心,“在我這嚴酷的時代,我謳歌過自由,為那些罹難的人祈求過同情”。這就指出了詩人的創作并不是脫離人民而去吟風弄月,去抒發個人的歡樂或悲愁,甚至無病呻吟。作為一個詩人,應該用他的詩去和社會的罪惡作斗爭,用他的詩去啟迪、激發人們美好的感情,同時用他的詩去謳歌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凈化人們的靈魂。這樣的藝術觀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具有這種正確的藝術觀,才使普希金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才能突破俄羅斯詩歌古典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的樊籬,成了鼓舞人們和專制制度作斗爭的武器。關于詩歌的社會職能問題,在《先知》一詩中也有明確的表現。普希金把詩人的地位提高到先知的高度,要求詩人“走遍天涯海角,用話語去把人們的心點燃”。

列寧說過:“在以金錢勢力為基礎的社會中,在廣大勞動者一貧如洗而一小撮富人過著寄生生活的社會中,不可能有實際的和真正的‘自由’。……資產階級的作家、畫家和女演員的自由,不過是他們依賴錢袋、依賴收買和依賴豢養的一種假面具(或一種偽裝)罷了。”[4]同樣,在沙皇黑暗統治下的十九世紀俄國,也是沒有創作自由的。一個詩人要么為錢袋寫詩,或者做一個御用詩人,為統治階級唱頌歌,寫些無聊作品迎合貴族老爺們的口味;要么獨立不羈,投身到解放運動中去,用自己的詩去鼓舞人們的斗志,向人民揭示獲得自由的真理,這樣,他就得準備被流放、坐牢,甚至上絞架。普希金正是選擇了后一條道路。普希金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高傲地宣布:

我不想用謙和而高貴的詩琴

去頌揚那些人間的神明,

我以自由為驕傲,對權貴們

決不巴結討好、阿諛奉承。

我只學習將自由謳歌,

我的詩篇只為它奉獻,

我生來不是為愉悅帝王,

我的繆斯一向羞于頌贊。

…………

我那不可收買的聲音

是俄羅斯人民忠實的回聲。

——《致娜·雅·普留斯科娃》

在小敘事詩《英明的奧列格之歌》中,普希金也借星相家之口表明了他的創作態度。星相家毫不含糊地表明:“星相家何懼有權有勢的王公,他們也不要大公賞賜的厚禮;他們善知未來的舌頭自由而公正,它惟有一心聽從上天的旨意。”星相家的這段獨白和上述《致娜·雅·普留斯科娃》一詩的意思是一樣的。普希金認定,要做一個正直的詩人,這詩人的聲音是不可收買的,詩人在任何壓力下都不低頭,他只服從真理,他是人民的代言人。普希金在許多詩歌中都表明詩人應“走自己的路”,“不必看重世人的愛戴”,也不必理會“愚人的評判,群俗的冷笑”。普希金并不是蔑視群眾,他蔑視的是那些御用文人和權貴。他很高傲,但這高傲是對著統治階級的,“他昂起那顆永不屈服的頭顱,高過亞歷山大石柱之上”,因此他的高傲才顯得越發可敬。普希金對統治階級的蔑視以及對待詩歌創作的嚴肅態度使他成為一個千古流芳的詩人。

愛情詩在普希金的詩歌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普希金一生寫下數以百計的愛情詩,是留給后世的寶貴詩歌財富。普希金的愛情詩都是有感而發,而不是憑空吟誦風花雪月,因此感情都非常真摯。詩人對待女友從來非常真誠,絕無虛情假意,就是這點真摯的情感為后人所看重,也是他的愛情詩的價值所在。

詩人只活到三十七歲,然而由于他不平凡的經歷,先后生活在莫斯科、皇村、彼得堡、基什尼奧夫、敖德薩、米海洛夫村,后來又回到彼得堡和莫斯科,在短短的一生中接觸過許多女性,因此對他所仰慕的女友產生好感或愛情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由仰慕或愛情而產生愛情詩,表現的是詩人在友誼和愛情中的真實感受。這些詩歌有的表現詩人對美好情感的憧憬,有的傾吐對女友的愛慕,有的表現對女友的思念,有的回憶他的愛情生活,有的抒發和女友共享的歡樂或分別的離愁……其情感十分熱烈豐富、深沉細膩,而由于這些詩篇都是出自內心的真實情感,因而體現出一種內在的美。別林斯基在評論普希金抒情詩的時候說:“愛情和友誼幾乎總是一種最能駕馭詩人的感情,這種感情也就是他的整整一生幸福與痛苦的直接的來源……普希金的詩歌的總的色彩,尤其是他的抒情詩——就是人的內在的美以及使心靈感到歡欣的人道精神。對這一點我們還得補充:假如人的一切感情就其本質來說,因為它是人的(不是畜生的)感情,從而是美的話,那么在普希金的筆下,一切感情因為都是高雅的感情從而就更加美……在他的每一首詩的基礎里所包含的每一種感情,本身都是高雅的、和諧的與技能高超的……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總有一種特別高貴的、親切的、溫柔的、芳香的與和諧的東西。”[5]

舉例來說,在普希金的愛情詩中有一組“巴庫寧娜情詩”,包括《是的,我有過幸福》、《給她》、《秋天的早晨》、《哀歌》、《月亮》、《致莫耳甫斯》、《只有愛情才是淡泊人生的歡樂》、《愿望》、《歡樂》、《夢醒》等詩。這些詩都是獻給普希金在皇村學校中一個同學的姐姐、宮中女官葉卡捷琳娜·巴庫寧娜的。巴庫寧娜出身于貴族世家,一八一五年和一八一六年常來皇村看望她弟弟和消夏,參加過皇村學校的舞會,因而結識了許多皇村學校的學生。巴庫寧娜身材優美、眼睛明亮、舉止穩重端莊,贏得許多皇村學校學生的愛慕,普希金是其中的一個,但這只能說是普希金的單相思,他們只是有機會偶爾見面,在河邊散散步,并沒有深交。不過普希金確實曾為她神魂顛倒,他為巴庫寧娜寫下二十幾首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普希金那種纏綿的情意、深沉的愛慕。例如《秋天的早晨》:

我在樹林里郁郁地徘徊,

念著那絕代佳人的芳名,

我呼喚她——我那孤獨的聲音

只在遠遠的空谷里回應。

我浮想聯翩,來到河邊,

河水緩緩地向前流去,

難忘的倩影不復在水中顫動,

她已離去!……

這首詩非常鮮明生動地描寫了普希金在心中的戀人離去之后再也不能相見的心情。他來到他們曾經一起散步過的河邊,尋覓戀人留下的蹤影,但戀人早已離去,他再也見不到;他呼喚著戀人,但他所聽到的只有自己呼喚的回聲,于是失望、惆悵、思念之情在胸中澎湃翻騰,一種近乎失戀的感情使詩人無法自已。這種戀情是何等的深沉,心情是何等的哀傷,我們仿佛聽到詩人為戀人離去的哭泣!難道這不是一種十分美好而可貴的感情嗎?

普希金的愛情詩不僅感情真摯,情意纏綿,更可貴的是他對戀人總抱著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他愛人,但決不強求他人的愛,即使他得不到愛,他也依然祝福別人得到愛,祝愿別人幸福美滿。這是一種真正的愛,而不是一種占有欲。這類詩中最典型的要算《我愛過您》一詩:

我愛過您,也許,愛情還沒有

完全從我的心靈中消隱,

但愿它不再使您煩惱,

我一點也不想讓您傷心。

我默默地無望地愛過您,

為膽怯和嫉妒而暗暗悲傷,

我愛您是如此真摯纏綿,

但愿別人愛您,和我一樣。

我們從這短短的八行詩中可以生動地想象到普希金當時的復雜心情。他熱烈而真誠地愛上一個女性,但這只是單相思,女方并沒有接受他的愛情,他覺得不應該再用自己的愛情去擾亂對方的心,于是祝福對方得到另一個人的愛,愛得像他愛她那樣真摯。這種感情是那么真實、誠摯、崇高,而又帶著淡淡的哀愁,令人深深地感動。

普希金的詩歌中還有許多主題,例如友誼主題、阿那克里翁主題、哀歌主題和歌頌大自然的主題等等。他的詩富有人情味,感情細膩,色彩豐富,語言樸素優美,整個浸透著現實,而且散發著地道的俄羅斯風味,這里就不再一一闡述了,相信讀者會更好地去體驗、理解普希金的詩,從而得到應有的藝術享受和生活的教益。

本書收入普希金抒情詩一百六十五首,約占普希金全部抒情詩的五分之一。對于這個選本,編選者大致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的:第一,普希金作品,無論是政治思想方面或生活態度方面,包括愛情詩在內,凡思想性、藝術性俱佳,流傳廣泛的名詩都盡量收入;第二,在題材方面,普希金站在時代前列,為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和黑暗的農奴制而大聲疾呼,成為時代的歌手,這是他的詩歌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本書適量選取了體現普希金政治觀點的重要作品,供讀者較全面地了解普希金的一生;愛情詩是普希金作品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普希金愛情詩中的重要作品也盡量收入,其他題材的作品也酌量選收,以較全面地向讀者介紹普希金的詩歌,使本書做到既有重點,又照顧到一般,成為一個較好的選本。

必須說明的是,普希金所處的時代畢竟跟我們相距兩百多年,那時的俄國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同時又具有歐洲的特點,社會制度和社會風尚、人的觀念、生活習慣與我們現代生活相去甚遠,時代與國情也和我們完全不同,這是我們在閱讀普希金作品時必須充分注意到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普希金的作品。對于普希金的作品,我們主要是從中了解詩人,認識那個時代,增長歷史知識,從各方面汲取對我們有益的營養,在閱讀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藝術上得到借鑒。這樣我們才能從普希金的詩歌中得到最大的教益。

馮春

品牌:上海譯文
譯者:馮春
上架時間:2019-01-10 15:14:38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上海譯文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安陆市| 罗甸县| 郴州市| 河曲县| 凤翔县| 左贡县| 天台县| 神农架林区| 天峨县| 麻阳| 哈尔滨市| 林口县| 祁门县| 芦溪县| 嘉峪关市| 安达市| 霍邱县| 丹江口市| 芮城县| 琼结县| 杂多县| 津南区| 北川| 晋州市| 芜湖市| 天等县| 济阳县| 普陀区| 德昌县| 宜阳县| 依兰县| 柘荣县| 武安市| 平南县| 兴国县| 囊谦县| 闸北区| 黄石市| 辽宁省| 天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