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前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粹,占有重要而獨特的歷史地位。雋永的詩篇,華美的辭章,盡展詩人的生命的風采,千載流傳,時時撩撥人們的心弦。
李煜(937—978),原名從嘉,字重光,好詩詞,擅書畫,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國君,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史稱“李后主”。作為“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君主,他是有爭議的;但作為風華絕代的詞人,他的才華是無可爭議的,李煜給后世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詞篇章。
李煜自幼天資聰穎,雅愛文學,喜愛讀書,“精究六經(jīng),旁綜百氏”(徐鉉《大宋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志銘》),不僅工于詩、文、詞等,而且善于書法和繪畫。據(jù)陶谷《清異錄》云:“后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之‘撮襟書’。”又據(jù)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云:“后主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木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李煜除善書畫、長于翎毛墨竹之外,還精于書畫品鑒,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品位。據(jù)《硯北雜志》中說:“南唐李后主謂:‘善書法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魯,柳公權(quán)得其骨而失于生狂,獨獻之俱得,而失于驚急無蘊藉態(tài)度。’”李煜于諸家及獻之的評價雖不能說至為允當,但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藝術(shù)眼光和修養(yǎng)卻極獨到。此外,李煜還“洞曉音律,精別雅鄭”,有很高的音樂素養(yǎng)。
當然,李煜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和意義,主要是因為他的詞作成就。
李煜的人生是喜劇與悲劇的交替,他的詩詞也在悲喜交替地訴說著他的內(nèi)心世界。無論是帝王時期的“歡唱”,還是淪為階下囚后的“悲吟”,都真實地反映著李煜的人生歷程。后主在詩詞中表達真實的自我、抒發(fā)真切的感受,詞史發(fā)展的軌跡也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發(fā)生改變。
在晚唐五代時期,詞在李煜手中承繼了晚唐以來花間派的傳統(tǒng),又受到五代詞人馮延巳、李璟等人的影響,結(jié)合自己獨特的身世遭遇和藝術(shù)生涯,才一改娛樂消遣的工具身份,成為展現(xiàn)真實生命、抒發(fā)自我情感的抒情文體。飽含真切情感的詞給后代文人莫大的啟示,宋代的蘇軾、辛棄疾等人由此領(lǐng)悟到:原來詞除了歌唱大眾化情懷,還可吟詠自我的心聲!李煜的詞,取得了極富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shù)成就,開啟了詞史發(fā)展的新方向,堪稱藝術(shù)上的典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此評語恰如其分地概述了李后主后期詞作的藝術(shù)特點和對詞史的偉大貢獻。
李煜,一個失敗的“薄命之君”,一個成功的偉大詞人。這個絕世悲情的“千古詞帝”留下了眾多不朽的詞篇供我們品讀。本書試圖再次展現(xiàn)這個集才情與悲情、成功與失敗、詞宗與君王于一身的人物全貌,探尋其喜劇與悲劇交替的一生。
解譯者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