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49章 關于我的自述
- 第48章 中國農村政治:現實與未來的走向
- 第47章 漫議鄉間合作發生的文化條件
- 第46章 為什么會有農民懷念過去的集體化時代?
- 第45章 閑話“風頭行政”
- 第44章 精英的養成——從臣民社會 蟻民社會到公民社會
第1章 《歷史的空白處》再版序言
臺灣大有名氣的散文隨筆作家王鼎鈞在他的回憶錄里說,他踏上臺灣島之后,盡管兵荒馬亂,他又從軍中退役,身無分文,但買了一瓶墨水,順了幾張稿紙,就可以寫隨筆投稿賣錢了。一直寫下來,居然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支援上學的弟弟和妹妹。這樣的好事,在現在可不可以有?我想,即使有,也相當偶然。一個無名之輩,即使稿子寫得倍兒棒,投出去了,被看中,變成鉛字的概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能換成稿費的可能性倒是有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什么時候拿到,可就難說了。如果等米下鍋,那就只能餓死。
在我們這個大陸上,原本對隨筆文字的需求就不高。各個報刊連同出版社的編輯,雖說都是大學畢業,學新聞的,學中文、歷史的都有。但嚴格地說,肚子里有貨的不多,當年去臺灣的,無論黨政軍各界,多少都有點文化。需求量大,報刊的副刊缺稿,而在我們這兒,文化都給革命革掉了。能寫文章的人,也難免大批判的影響,排比句,大口號,華華麗麗,寫的愛寫,看的愛看。王鼎鈞之輩,別說留在大陸,就算運動折騰不死,活到改革開放,想要寫字換錢,估計也難。
我曾經說過,我這一輩子少無大志,最大的理想,是可以靠寫文字養活自己。但是,沒來北京之前,我也一直都寫,基本上卻是寫多少退多少,再不就泥牛入海,悄無聲息。最糟的是,自己投的稿子沒發,過些日子看類似的稿子問世了,署的是你投稿那個雜志編輯的名字,你還不好意思質問人家是不是“參考”了我的東西。
我后來是怎么混出來的?回想起來真有點糊涂。好像考上博士,畢業留校之后,運氣就轉了。稿子慢慢退的少了,即使這家退了,轉到別家照樣可以發。然后日積月累,混得臉熟,報紙雜志、出版社連同書商都把你當回事了。稿費也慢慢高了起來,不僅煮字療饑不成問題,而且出有車,食有魚也。當然,不是說我成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師,報刊就會高看一眼。人大的老師,也有想走我這道兒的,但成少敗多。當然,更不是我進了北京,水平就高了一截,今昔相比,其實差不太多。要論記性精力,還今不如昔。想來想去,只能說我后來運氣好了,正好碰上些能對上口味的編輯,一來二去,我就混出來了。
可是,已經混出來的我,想要給編輯推薦一些新人,十有八九,還是沒戲。我們的媒體,還是這個習慣,不肯冒險,只喜歡用熟臉人的稿子。再不就是追剿名家,跟狗仔隊似的,死纏爛打,如果按錢鍾書的說法,名家是會下蛋的雞。而要稿子的人,恨不得讓這些名家生出兩三個屁眼,天天下蛋。
按說,混出來的人,不該說這些替沒混出來的人抱怨的話。畢竟,我還是得靠賣文吃飯,得罪了媒體,不是開玩笑的。可是,生性愚魯的我,就是這個德行,肚子里生出的話,非倒出來不可。我知道,再怎么混出來,我也是個小人物。中國是個權力社會,不搭上點權力,不跟體制沾邊,再牛的人,也牛不起來。大人物一句話,就封殺你半年。等出來,人們早就把你忘了。媒體樂意捧的人,民眾也樂意跟。像我這樣的,已經出版的書,還有人樂意再出,出了之后,居然還能有人自掏腰包買,已經是三生有幸了。
當然,當今之世,讀者買你的書,錢你卻未必能拿到。就拿這本書來說,出版之后,一直在賣,據說賣得還不錯,我卻只拿了五千冊的銀子,還交了五分之一的稅。我們這個據說要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國度,文化產品稿費超過800元,就得交稅,然后水漲船高,累進翻番。有人管選題,有人審內容,但沒人管盜版。萬一你的書賣好了,盜版馬上就大批問世。出版商可以再印不告知作者,印刷廠可以悄悄偷印。不管文化人多么賣力,最終好像只是促進了文化盜版產業。
牢騷歸牢騷,寫字的,還是得寫字。百無一用是書生,不寫字,又能做什么呢?好在有熱心腸的出版社,樂意炒這碗冷飯。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部我當年比較喜歡的文集,出版后,動靜一直都不大。但愿,這次再版,機遇能好點。
張鳴
2013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