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7評論

第1章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1)

傳略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入仙臺醫科專門學校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后,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2)印象夏丏尊憶魯迅:周先生尚年輕時,風采和晚年所見者差不多。衣服是向不講究的,一件廉價的羽紗——當年叫洋官紗——長衫,從端午前就著起,一直要著到重陽。一年之中,足足有半年看見他著洋官紗,這洋官紗在我記憶里很深。民國十五年(1926)初秋他從北京到廈門教書去,路過上海,上海的朋友們請他吃飯,他著的依舊是洋官紗。我對了這二十年不見的老朋友,握手以后,不禁提出“洋官紗”的話來。“依舊是洋官紗嗎?”我笑說。“呃,還是洋官紗!”他苦笑著回答我。

鄭振鐸憶魯迅:初次和他見面時,總以為他是嚴肅而冷酷的。他的瘦削的臉上,輕易不見笑容。他的談吐遲緩而有力。漸漸的談下去,在那里面,你便可以發見其可愛的真摯,熱情的鼓勵與親切的友誼。他雖不笑,他的話卻能引你笑。和他的兄弟啟明先生一樣,他是最可談,最能談的朋友,你可以坐他的客廳里,他那間書室(兼臥室)里,坐上半天,不覺得一點拘束,一點不舒服。什么話都談,但他的話頭卻總是那末有力。他的見解往往總是那末正確。你有什么懷疑、不安,由于他的幾句話也許便可以解決你的問題,鼓起你的勇氣。

清水的印象:“干癟黃瘦的臉龐,高起突出的顴骨,濃的眉,長的發(未修裝),短髭,布鞋,尖銳而又慈和的眼睛。”

上海立達學園胡行之回憶:“模樣呢,黃黃的臉,唇上堆著一撮黑須,發是亂蓬蓬的,穿著一件頗骯臟的老布長衫,面色黃黑,賽似一個鴉片鬼,又似一個土老兒,如果沒有讀過他的文章,怎會知道這是一個文壇健將呢?他之不愛修飾,隨便的衣著,說話時常帶諷刺,使人發笑,使人感到沉痛,這完全如他的文章一樣。古人說‘文如其人’,確是一些不錯的。”

上海暨南大學黃慕度回憶:“他中等身材,兩道濃眉之下黑白分明的眼球炯炯有神,日本式的短髭簇聚在上唇,顯出別致的風采。他微笑著向大家不斷地點頭。”

李喬的印象:“穿灰布長衫,樸素得像一位老農民似的先生。沒有戴帽子,留著平頂,頭發一根根直立著,不由得會使人想起‘怒發沖冠’那句詞來。他的顴骨很高,兩眼炯炯有光,方形的臉龐,那兩道濃眉,那撇隸書的一字形的胡髭。”

由茨看到的魯迅:“臉色很蒼白,除了兩撇濃黑的髭以外,在鬢邊也長出幾根粗硬的須,看去就是好幾個月不進理發店。穿著一襲黑布面的山羊皮裘,一條狹窄的臘腸式灰尼西裝褲,和一雙膠底平跟鞋。”他覺得魯迅“莊嚴而不傲慢,和藹而不輕佻”。

林曦回憶:“蒼白的瘦面孔,肌肉并不緊張,但卻含蓄著一般沉毅的魄力。濃黑的直立的長發,不整齊而倔強。平直的兩道濃眉,和隆直的鼻子,互相垂直,這樣所構成的嚴肅和正直之感,被軟軟的上下眼泡所包起來的柔細的眼睛和向兩鬢退去的皺紋,用和善深沉的色彩給調和了。掩口的黑須,和血色不甚明顯的口唇,在說話時巧妙的配合著語句的幽默,話停時,卻追加上令人信服的堅定。暗舊的茶綠色的棉袍,領扣雖是扣了,卻不大對得上。當說話時一只手作著沉穩的手勢時,袖口顯得空洞,袍子的下擺落在膝蓋下不遠的腿上,衣服短,人更覺得低矮了。”

李文保回憶:“魯迅的態度有似和家人談家常,從容,安詳,毫不矜持,沒有一點知識分子架子。從他身形看,頭上刺天的短發,飽含著閃耀光芒的雙眼,挺硬齊平的胡須,隨著講話動作著。時已冬季,穿的卻是一件夾袍似的青色薄棉長袍,腳穿的卻只是青年常穿的青色網球鞋。講話有時用手輕摸著桌上他的舊氈帽,給人以極為簡樸的印象。”

1923年,大學二年級的許廣平第一次上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課。這時,她眼中的魯迅是“首先惹人注意的是他那大約有兩寸長的頭發,粗而且硬,筆挺地豎立著,真當得‘怒發沖冠’的一個‘沖’字”。他穿著“褪色的暗綠夾袍,褪色的黑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彎上、衣身上的許多補釘,則炫著異樣的新鮮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紋。皮鞋的四周也滿是補釘”。

許壽裳的回憶:“魯迅的身材并不見高,額角開展,顴骨微高,雙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帶著幽郁,一望而知為慈悲善感的人。兩臂矯健,時時屏氣曲舉,自己用手撫摩著;腳步輕快而有力,一望而知為神經質的人。赤足時,常常盯住自己的腳背,自言腳背特別高,會不會是受著母親小足的遺傳呢?總之,他的舉動言笑,幾乎沒有一件不顯露著仁愛和剛強。”

孫伏園回憶說,魯迅留學歸國時,頭發不常理,約五分長,亂簇簇的一團,留著胡子;有時穿西服,有時穿長袍,長袍多為灰布的:冬天灰棉布,春秋灰布夾袍,初夏是灰色大褂;褲子多是西服褲;皮鞋是東方式的,黑色無帶,便于穿脫;手中常拿一根手杖,就是《阿Q正傳》中的哭喪棒。

蔣廷黼談對魯迅的初次印象:“他有點瘸,走起路來慢吞吞的。他和我們相處不僅很客氣,甚至可以說有點膽怯。”

王志之回憶第一次見到魯迅,“恍惚感到當前坐著那位老頭子是灰黑色的,一切都很模糊,好像剛從牢里放出來,濃密的眉毛和胡須好像在很活躍地聳動,顯得有很厚的涵蓄……消瘦的臉是那樣的憔悴,只剩一層慘白的掀起無數皺紋的皮膚,包著突出的顴骨……”

辛朗回憶魯迅:“面貌是瘦的,身體甚至于手,都是異常孱弱的。……那天我知道他要去北平的師大演講了,我預先便在那里候著,許多青年男女,無數的一群都擁擠在那‘風雨操場’里。魯迅到的消息傳來了,人數也就更增加了。房中容不下,只好又擠在空場中,中間一個方桌上便站著魯迅。語句很沉著,間或幾句使聽的人發笑了,但他卻像并不有意,繼續著他的話,眼望著遠方,雖然并不嗔怒,卻更能使人感知,他雖然并沒有發出激越的聲調,但聽的人誰都聽得很真切。講演完了,他向外走著,一重一重的人海還是圍繞著他,要不是你預先知道那是魯迅,準會由他陳舊帶著許多塊油漬的長袍上想到是一個販賣古董舊貨的商賈……”

增田涉對魯迅的印象則是“清澈澄明的眼睛毫無纖塵,走路的姿態甚至帶有飄飄然的‘仙骨’”。他在室內“穿著狹小的學生裝的褲子,束著皮帶,穿著手織的紫色毛衣。頭發和胡須蓬亂,手里經常拿著煙管,嘴閉作一字形,微微笑著。……香煙不離手,……手指頭給煙脂熏得變成赤茶色。頭發也有時剪了,大概由于剪發的事極少,所以一剪了就顯出樣子很不同地好看起來,我便開玩笑說‘漂亮’。”

張辛南的回憶,魯迅的牙齒全部是深黃色,牙根是深黑色,其黑如漆;上街時,他穿一條黑布褲,一件白小紡大褂,頭發不剪,面帶黃色。幾次演講下來,許多人都認為魯迅吸鴉片。一次,有人問張道:“周先生恐怕有幾口癮吧!”張答:“周先生吃香煙。”又一次,一位軍人問張道:“學者也吸鴉片煙么?”張問:“哪個學者?”他毫不猶豫地說:“周魯迅滿帶煙容,牙齒都是黑的,還能說不吃煙么?”張見他語氣堅定,只好不予理會。

阿累回憶魯迅:“他的面孔是黃里帶白,瘦得叫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原是瓦片頭,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丁玲回憶:“會開始不久,魯迅來了,他遲到了。他穿一件黑色長袍,著一雙黑色球鞋,短的黑發和濃厚的胡髭中間閃爍的是錚錚鋒利的眼神,然而在這樣一張威嚴肅穆的臉上卻現出一付極為天真的神情,像一個小孩犯了小小錯誤,微微帶點抱歉的羞澀的表情。……會上正有兩位女同志發言,振振有詞的批評左聯的工作,有一位還說什么‘老家伙都不行,現在要靠年輕人’等等似乎很有革命性,又很有火氣的話。我看見魯迅仍然是那末平靜的聽著。”

蕭紅回憶,魯迅從不戴手套,不圍圍巾,冬天穿著黑土藍的棉布袍子,頭上戴著灰色氈帽,腳穿黑帆布膠皮底鞋。出門時,大家勸他圍上圍巾,他說:“從小就沒戴過手套圍巾,戴不慣。”膠皮底鞋夏天穿著熱,冬天又涼又濕,大家勸他換掉,他不肯,說膠皮底鞋子走路方便。于是,他就這樣走著去內山書店,兩只手露在外邊,很寬的袖口沖著風就向前走,腋下夾著個黑綢子印花的包袱。這個包袱他每天隨身攜帶,出去時帶著給青年們的回信,回來時又從書店帶來新的信和青年請他看的稿子。

(3)評價周作人說:魯迅不求聞達,但求自由的想或寫,不要“學者文人”的名,更不為利。《新青年》是無報酬的,晨報副刊多不過一字一二厘即千字一二圓。罷了。以這種態度治學問或做創作,這才能夠有獨到之見,獨創之才,有自己的成就,不問工作大小都有價值,與制藝異也。

鄭振鐸說:他所最恨的是那些專說風涼話而不肯切實的做事的人。會批評,但不工作;會譏嘲,但不動手;會傲慢自夸,但拿不出東西來,像那樣的人物,他是不客氣的要擯之門外,永不相往來的。所謂無詩的詩人,不寫文章的文人,他都深惡痛絕地在責罵。他常感到“工作”的來不及做,凡做一件事,都總要快快的做:“遲了恐怕要來不及了。”這句話他常在說。

葉公超說:“他的情感的真摯,性情的倔強,智識的廣博都在他的雜感中表現的最明顯。……在這些雜感里,我們一面能看出他的心境的苦悶與空虛,一面卻不能不感覺他的正面的熱情。他的思想里時而閃爍著偉大的希望,時而凝固著韌性的反抗,在夢與怒之間是他文字最美滿的境界。”

上架時間:2012-07-24 10:55:45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罗平县| 巴青县| 白河县| 彰化县| 杨浦区| 拜城县| 中西区| 永康市| 图木舒克市| 龙南县| 云浮市| 石嘴山市| 鹤壁市| 朝阳区| 广州市| 荣成市| 铁岭市| 弋阳县| 岱山县| 东阳市| 密云县| 高陵县| 南溪县| 来凤县| 蒙阴县| 大石桥市| 彭水| 铅山县| 静安区| 定西市| 阳曲县| 湟中县| 平和县| 庆城县| 曲沃县| 梓潼县| 苍山县| 三穗县| 尚志市|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