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80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使用說明書
- 推薦序
- 前言
- 第一堂課 拉斯韋爾老師主講“5W”
- 傳播學是什么
- “5W”模式
- 三功能說
- 第二堂課 勒溫老師主講“守門人”
- 貼近現實的理論
- 守門人理論到底是什么
- 大眾傳媒的“守門”標準
- 第三堂課 李普曼老師主講“擬態環境”
- 傳播活動與環境
- 大眾傳播與現代信息環境
- 擬態環境理論
- 第四堂課 施拉姆老師主講“傳播制度”
- 傳播學的完善者
- 政治控制
- 資本控制及其他控制
- 第五堂課 麥克盧漢老師主講“媒介”
- 媒介即信息
-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 “熱媒介”和“冷媒介”
- 第六堂課 伊尼斯老師主講“傳播的偏向”
- 什么是傳播的偏向
- 空間偏向問題
- 文化帝國主義
- 第七堂課 麥奎爾老師主講“傳播受眾”
- 大眾傳播中的受眾是什么
- 受眾的特點和類型
- 受眾分析研究
- 第八堂課 德弗勒老師主講“魔彈論”
- 什么是“魔彈論”
- “魔彈論”產生的背景
- “魔彈論”的是與非
- 大眾媒介體系模式
- 第九堂課 霍夫蘭老師主講“傳播效果”
- 什么是傳播效果
- 傳播效果研究的發展
- 說服性傳播效果研究
- 傳播效果與制約因素
- 第十堂課 拉扎斯菲爾德老師主講“兩級傳播”
- 人民的選擇誰說了算
- 意見領袖
- 從兩級傳播到多級傳播
- 第十一堂課 卡茨老師主講“使用與滿足”
- 傳播研究的重要轉折點——使用與滿足理論
- 受眾為什么積極主動選擇媒介
- 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評價
- 第十二堂課 肖老師主講“議程設置”
- 一項改變傳播歷史的調查
- 議程設置理論的深入研究
- 網絡時代存在議程設置之說嗎
- 第十三堂課 諾爾-諾依曼老師主講“沉默的螺旋”
- 神奇的雪崩現象
- 意見環境與沉默的螺旋
- 沉默的螺旋理論疑點
- 第十四堂課 羅杰斯老師主講“培養理論”
- 和電視一起長大
- 培養理論的基本內容
- 培養理論的社會作用
- 第十五堂課 蒂奇納老師主講“知識鴻溝”
- 《芝麻街》引發的思考
- 知識鴻溝是什么
- 知識鴻溝理論的發展和評價
- 第十六堂課 阿特休爾老師主講“媒介體系”
- 《傳媒的四種理論》是冷戰時期的產物
- “媒介”是權力的媒介
- 媒介的三種體系
- 第十七堂課 賽佛林老師主講“經驗學派”
- 什么是經驗學派
- 經驗學派歷史淵源
- 經驗學派的意義和不足
- 第十八堂課 霍克海默老師主講“批判學派”
- 批判學派的由來及其立場
- 批判學派中的主要流派
- 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對比
- 結束語 更新時間:2019-01-03 09:36:14
推薦閱讀
- 報紙是“誰”:美國報紙社會史
- 中國微電影短視頻發展報告2020
- 中外暢銷書的傳播與接受研究
- 微博輿論場的評價研究
- 暨南文庫·新聞傳播學·生態與修辭:符號意義論
- 播音主持藝術15
- 新媒體與社會(第三輯)
- 多維視角下的新聞傳播理論新探
- 中國傳媒產業效益評價研究
- 作為亞語篇的報刊新聞標題
- 中國廣播電視管理實務
- 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
- 形象制勝:新聞工作者的形象管理
- 新媒體時代的青年社會化
- 時代變遷與媒體轉型:《大公報》1902~1966年
- 國家傳播戰略
- 新媒體數據分析(微課版)
- 北京奧運會國際媒體政治研究
- 媒介公共服務:理論與實踐
- 時代熱評
- 解讀寧波:基于服務國家戰略前沿的思考
- 報刊客觀性:一種崇高的理想:民國報刊的客觀性思想研究
- 皆為戲言:新媒體時代的說話指南
- 媒介文化十二講
- 教育與出版:陸費逵研究
- 造就中國人:閱讀與國民教育
- 改變,從閱讀開始:閱讀與時代變革
- 媒介化抗爭:變遷、機理與挑戰
- 牟豐京新聞作品選
- 新媒體與社會(第五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