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法律史評論》是四川大學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本期專欄和專論部分刊載鈴木秀光教授、翟家駿博士、海丹副教授三位學者關于清代法律史的研究,以及蔣鐵初教授的法文化研究和董志鵬博士的民國法研究;評論部分刊載劉舟祺博士宋代司法的研究論文、張洪陽博士和艾晶副教授清末女性犯罪的統計分析以及李曉婧副教授的法學教育史研究;人物部分刊載柴松霞副教授對沈家本的研究;史料部分刊載楊暉博士對民國榮縣臨時參議會會議記錄的檔案選校。
劉昕杰 里贊 ·法律史 ·15.1萬字
本書上編通過與《慶元條法事類》的比較討論了《天盛律令》的修纂及其特點,同時從金元明清法典編纂的特點審視《天盛律令》編纂在中國古代后半期的地位。下編重點考察了《天盛律令》與宋代法規中行政法規的淵源及流變問題;比較研究西夏與宋中央及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及職掌問題;通過利用《天盛律令》及漢文文獻、西夏碑刻、文書等史料的記載,較全面地勾勒出西夏官制體系的大致情況,在此基礎上再與宋的官制體系進行比較研究。
劉雙怡 李華瑞 ·法律史 ·11萬字
中國古代法律傳統源遠流長,此漫長過程并非清晰如一,重要等同。而是時明時暗,時重時輕。在一些關鍵的時期,由于出現了關鍵的人物,經歷了關鍵的事件,形成了決定中國古代傳統法律性質的總體趨勢,在這種趨勢引領下,中國古代傳統法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形式,這種形式也決定了其內容。概括而言,中國古代傳統法律經歷了以下若干決定性的時期。其一,中國法律制度形成的時期。其二,西周禮法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其三,禮法相爭時期,此時期亦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制化形成之時期。其四,秦朝以法制為主導之時期。秦朝的法律制度,雖則存續之期間短暫,但具有特別的意義。即不同于此前的春秋時期的法律,其開始背離西周的禮制,但沒有完全確立法制的主導地位。秦朝實行所謂全面的法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法制深入到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其五,法律儒家化趨勢形成之時期,亦即禮法制度回歸之時期。春秋決獄標志著法律之儒家化的開啟(從法家化法律扭轉)。其六,中華法系創立與延續之時期,“一準乎禮”之唐律的制定確立了中國法律發展的方向,此后,含括唐宋元明清歷代之法律都沿著這條確定的軌跡繼續發展,此時期為中國傳統法律發展的主導部分。其七,中華法系開始瓦解之時期,晚清之法律變革標志著中華法系的終結。
高旭晨 ·法律史 ·25.1萬字
明朝長達二百七十六年,其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歷經多次變革,相關史料浩繁,作者認為,。中國法制史的研究宜有學術上的分工。部分學者側重史料校注的上游工作,部分學者側重史料分析的下游工作,相輔相成,法史學才能進步成長,有利于中國法制史的學術研究。
那思陸 ·法律史 ·19.7萬字
古代遠東法是與“古代近東法”、“古代西方法”并列的一種文明形態,具有較為獨立的地域范圍和文明發展特色。本卷主要研究隋唐之前的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文明。經歷了從夏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演化,形成了較為發達的文明成就,為中華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日本、朝鮮、越南充分吸收了中國文明的成果,形成了十分相近的法律文明樣式,同時又保有自己的特色,如日本的“神道法律思想”等。古代印度法律除了具有東方法特征外,還有自身特色,如與宗教緊密結合、“種姓”身份等級制度等。本卷中國部分寫作主要以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簡牘為資料,結合傳世文獻稽考鉤沉。日本、越南部分,以日語、越南語文為基本資料進行研究。而朝鮮、印度部分則以英語資料為基礎。
何勤華 李力 任海濤 程維榮 王曉峰 ·法律史 ·55.8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律史研究群、華中科技大學近代法研究所、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于2016年5月聯合舉辦的“第二屆近代法律史論壇”的成果結集。書中以“近代法律人的世界”為主題,從“思想與觀念”“司法群畫像”“法律人的成長”等議題,討論了法學家的人生經歷、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法學思想、法官群體的構成及其司法實踐、法律人的社會交往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律史研究群 華中科技大學近代法研究所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編 ·法律史 ·26.7萬字
本書是高銘暄教授和趙秉志教授合著的對中國刑法學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刑法學研究狀況進行分年度介紹、綜述的合集,展示了70年來中國刑法學者從事刑法學研究的歷程、成果和貢獻,是一部70年來我國刑法學研究歷程的史實性著作,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和紀念價值。本書也是一本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圖書。
高銘暄 趙秉志 袁彬編著 ·法律史 ·111萬字
本研究成果試圖利用現有檔案史料,以孔氏家族為研究對象,從法律史的角度揭示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各種法定特權,探討以其為代表的中國近代社會大家族對國家政權的影響,分析其深刻的政治、歷史內涵。
袁兆春 ·法律史 ·26.7萬字
西周時期沒有專門的法律條文,但有數篇涉法銘文。西周涉法銘文總體數量雖不多,但因為涉及到銘文考釋、研究方法等問題,目前研究尚屬薄弱。本論著以“西周涉法銘文匯釋及考證”為題,作了西周涉法銘文的匯釋和翻譯,在此基礎上,運用二重證據法、歷史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對西周涉法銘文作專題考證,包括訴訟程序考證、罪名考證、刑名考證、司法職官考證、法律詞語考證和相關問題考證。本論著在銘文匯釋和翻譯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在專題考證部分對某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論著對文字學史、西周史和法律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晶 ·法律史 ·22.5萬字
本書在經濟史、社會史、法律史結合的視野關照之下,通過對Y市法院1950—1965年民事訴訟檔案的解讀,對財產糾紛與訴訟實踐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訴訟檔案表明,法院在當時法律制度不盡完善甚至有所缺失的情況下,依據既有的法律規定、政策和習慣,結合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實現了保障財產權利、維護社會經濟制度的功能,其經驗對于新時期的社會經濟制度完善、法律發展和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麒 ·法律史 ·20.4萬字
《中國法律史研究》是中國法律史學會的會刊,由中國法律史學會主辦。會刊以中國法律史研究為主線,涉及思想史及制度史等法律史學科的各個分支,間或旁及法理學、部門法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與法律史學相互交叉的學科領域,涵蓋了從先秦到民國幾千年的歷史。
吳玉章 高漢成 ·法律史 ·14.1萬字
本書為中國著名法學家楊鴻烈先生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法律思想史學科的奠基之作。該書以“殷周萌芽時代”、“儒墨道法諸家對立時代”、“儒家獨霸時代”(漢以后)、“歐美法系侵入時代”四個時代來概括整個中國法律思想演變的三千年歷史,縱覽并回顧了自殷周至清末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以及清末變法以來的法律思想之巨變。
楊鴻烈 ·法律史 ·21.1萬字
清末民初,“律師興,訟師滅”。中國傳統社會原有的是訟師,律師是舶來品。兩者類似,又不同。一個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動,另一個是正式法定職業。本書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務群體的近現代歷史轉型,從明確訟師和律師法律服務群體界定入手,梳理由訟師到律師的轉型進程,清晰“新從何處來”“舊向何處去”,描述訟師的生存狀態和律師的執業實況,探究舍舊立新的原因,思考如何面對西式法律制度移植和本土法治資源,透過“新氣象”和“舊殘留”,解讀律師的“高尚職業”“營業職業”,分析職業精神的培育和養護。
王菲 ·法律史 ·22.6萬字
從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律法到如今的監獄系統,從五花八門的酷刑到限制人身自由,刑罰的方式似乎是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但其目的究竟是為了阻止傷害,還是為了懲罰本身?《刑罰》分為兩個部分。前四章對歐洲、中東和亞洲地區最早的一批文明的主流刑罰思想和實踐進行了歷史概述,這些思想為近現代的法律和刑罰奠定了基礎。后四章則詳細記述了四種主要的刑罰方式:肉刑、監禁、酷刑和死刑。
(英)路易斯·萊昂斯 ·法律史 ·8.4萬字
本書是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對中國憲制主要概念、術語進行概念史與觀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自福柯首創知識考古學以來,對概念的梳理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種“清新”范式。作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提出通過憲法上的幾個關鍵詞/核心概念來闡釋和理解憲法,成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研究范式的開拓者。這種研究方法既能通過概念闡釋的方法達到學術訓練的目的,又能管中窺豹了解憲法的意旨,兼具規范分析、語義建構和歷史考據,成為中國憲法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本書即以晚清以來中國進入世界的大格局為語境,對人民、共和、憲法、國體、民主、民權等憲法上的八個詞語進行細致入微的概念史與觀念史考察,并詳論其中西古今的轉換、改造及其復雜性,生動展示出憲法概念、術語在塑造我們的憲法文本的同時,也塑造了我們的憲制文化和憲法學術。
王人博等 ·法律史 ·19.5萬字
本書編選、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65)商業行政方面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并做適當的技術性分類。本書力求全方面地呈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商業方面的行政法律制度內容,以期全面、客觀地呈現當時我國行政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如何設計運行的,體現了何種時代特征,以及是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商業行政法治體系的。通過重現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歷史資料。
梁玥主編 ·法律史 ·14.1萬字
從古羅馬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到今天的法律至上成為共識,2500多年的人類正義史中前進的每一步都十分艱難。正是這15個審判案例讓法律不斷趨于規范與完善,是他們改變了世界:看蘇格拉底審判,我們反思陪審團制度的合理性,思考對與錯是根據個人的理性來判斷,還是根據多數人的意見來判斷;看塞勒姆審判,我們能更加清楚“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的價值所在;看德雷福斯審判,我們對“遲到的正義是否是正義”這一問題作出判斷;看潘克赫斯特審判,我們回溯推進程序正義的掙扎與必要;看米蘭達審判,我們理解推動保護嫌疑人權利的必要性,為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增加一道保險……雖然荊棘遍布,十分艱辛,但人類對公平正義探索與前進卻從未停止。翻開本書,從古希臘到20世紀,看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艱難歷程!
(韓)樸炯南 ·法律史 ·17.3萬字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最后一卷,主要內容涉及“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朝考”等清代科舉考試的幾個不同階段,又以“貢院與科場經費”“考試文體及繕卷、閱卷條規”“宗室、八旗之科舉”“武舉”“制科”“落第政策”“科舉的廢除”以及“清代科舉的地位與作用”等多方面,詳述有清一代科舉制度的定制、發展、變化以及影響。
李世愉 胡平 ·法律史 ·85.1萬字
作者從監獄這一獨特的視角,一窺各色人物歷經刑罰的某個側面,切點雖小,探點至深。他們上至君王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有文臣武將,工匠藝人,跟隨作者的筆觸,看他們遭遇刑罰的種種表現,或者從人生高峰跌入低谷,或徘徊于死亡邊緣之后展現別樣的人生,或從監獄走向死亡,頓悟生命的終極意義,又或只能感嘆人生無常。
陳國華 ·法律史 ·19.6萬字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絲綢之路”沿線發現了許多古代各時期、各民族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的發現,為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2018年11月,上海師范大學成功召開了“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漢唐時期的法律文書研究”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近三十篇,討論的問題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法律史料與漢晉時期的法律制度研究。第二,敦煌西域文書與唐代法律史的研究。第三,新發現的法律史料與古代法制研究。本論文集就是在上述成果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旨在對絲綢之路沿線新發現的漢唐時期的法律文書及相關法律制度進行梳理和討論,在此基礎上促進法學界與歷史學界的交流與溝通。
鄭顯文主編 ·法律史 ·3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