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清)曹雪芹 高鶚原著 尹小林點注 ·古籍整理 ·86.5萬字
《管子》是托名春秋時代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一部思想巨著,也有人稱之為“管子學派”之作。春秋時代,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輝煌的霸業。一般認為,《管子》并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主體是戰國時期齊國一部分稷下學者總結闡述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歷史經驗的著作。西漢末年,經劉向整理,定為八十六篇,后來十篇亡佚,僅存七十六篇,就是今天流傳的《管子》。《管子》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及自然科學等諸多方面。《管子》是一部匯聚百家學說的著作,儒家的仁義道德,道家的清靜無為,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國,農家的地利謀劃,兵家的戰爭計謀,一切可以為稱霸服務的學術思想都能在其中找到痕跡。《管子》中的特色是其以“輕重”之術(利用市場物價波動的規則)實現富國強兵目標的經濟思想。《管子》中的很多思想主張飽含智慧,富有洞見,至今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李山 軒新麗譯注 ·古籍整理 ·61.7萬字
《閱微草堂筆記》一書為紀昀晚年所作,寫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之間。全書共二十七卷,1196則,包括《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和《灤陽續錄》5種。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質樸簡潔,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皆著墨不多,不過粗陳梗概,點到為止,但極有章法,頗見情致,其弟子盛時彥對此也有概括:“敘述剪裁,貫穿映帶,如云容水態,迥出天機。”魯迅所言,“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追蹤晉宋”。本書為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之一,以權威版本為底本,約請專業作者注釋翻譯。
韓希明譯注 ·古籍整理 ·110萬字
本書由國學網創辦者、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尹小林攜湯一介、馮其庸、龐樸、陳來、白化文、李零、孫家洲、王立群、佐藤利行、方銘、鄧小軍等百位專家學者、教授歷經二十余年編纂、點校、排版制作而成,涵蓋主流認可的二十六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的全本合輯,記載了從黃帝到清末四千多年的史事、人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教育、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災異等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在本套《二十六史》中,《史記》和《漢書》以民國百衲本為底本,《新元史》以傳世藏書本為底本,《清史稿》以關外二次本為底本,其余史書則全部以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為底本,各本在勘校過程中,都參考了其有關的善本,訂正了武英殿本中的訛誤,但其他部分盡可能保持了史籍的原汁原味,包括人名、地名中的異體字等都一般不改,古體字和通假字也一般不作修改,為讀者再現史籍原貌。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3495萬字
《清史稿》共五百二十九卷,本紀二十五卷,共十二帝;志一百三十五卷,共十六類,其中《交通志》、《邦交志》為前史所無;表53卷,共10類;傳316卷,《疇人》、《藩部》、《屬國》三傳為新創。是記載中國清代史事的紀傳體史書,上起努爾哈赤稱帝,下至宣統三年清朝滅亡,并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張勛復辟、溥儀離宮出走天津、王國維投北京昆明湖自殺等事件。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517萬字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好啟蒙讀物。全書以“平水韻”平聲三十韻為目編寫而成,分為上、下兩卷,各卷有十五韻部。《笠翁對韻》每個韻部各有二到四則對文,每則對文各有對句十對,由簡到繁,選取的都是每個韻部的常用字,這些字在詩文創作中出現的概率大,經過熟讀和背誦,容易被學習者牢牢記住。《笠翁對韻》的對句中還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學習者在學習對仗的同時,也能學習到豐富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
郭浩瑜譯注 ·古籍整理 ·28.6萬字
《戰國策》為戰國到秦、漢間縱橫家游說之辭和權變故事的匯編。西漢劉向對其進行了整理,分為東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這部書記載了戰國兩百多年間各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以及策士們在游說諸侯或相互辯難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對后世產生了長遠影響。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此次以文白對照的形式出版該書,以清代黃丕烈《士禮居叢書》覆宋本作底本,并廣泛參考了先賢時彥的研究成果。
繆文遠 繆偉 羅永蓮 ·古籍整理 ·39.5萬字
《黃帝四經》,春秋戰國時期帛書,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作為《老子》乙本前的古佚書而舉世矚目。包含《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關尹子》,據傳為春秋時期關尹子著。關尹子字公度,名喜,曾為關令,與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系應其請而撰著。《關尹子》大要在貴本重神,清靜自守。其書文辭博麗,深遠雋永,充分體現了“道”的內涵,極宜修身養性。今本《關尹子》,分為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共九篇。《尸子》,戰國時期商鞅的重要謀士尸佼著。尸子對道家思想多有繼承和發展,同時熱衷于治國理政,一生中對于社會改革、對于哲學思想都有重大的貢獻。
張景 張松輝譯注 ·古籍整理 ·18.1萬字
《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240萬字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140萬字
《后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起于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祥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在范曄《后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礎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后來者居上,到了唐代,范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并稱“三史”,盛行于世。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83.6萬字
《拾遺記》作者為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該書本為19卷,被南梁宗室蕭綺整理為10卷。《拾遺記》集雜史、博物于一體,語言華麗奇詭,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和藝術成就。《拾遺記》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犧,下至晉時事,以歷史年代為經,記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個階層歷史人物的異聞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蕭綺錄語,對王嘉正文或補正、或辯難、或發揮、或評價。《拾遺記》第十卷則是較為典型的地理博物類結構,此卷以方位的轉移為依托,歷述昆侖、蓬萊、方丈、瀛洲、員嶠、岱輿、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異物、有關神話傳說等。
王興芬譯注 ·古籍整理 ·25萬字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是在韓非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韓非子》作為先秦說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豐富的寓言故事成為說理散文的閃光點,也是先秦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書中記載著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戰國)韓非原著 尹小林點注 ·古籍整理 ·12.9萬字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新唐書》比起《舊唐書》來,確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和優點,首先《新唐書》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沒有的《儀衛志》、《兵志》。其他幾個志也各增補了新資料,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198萬字
《聲律啟蒙》是一本專門訓練兒童吟詩作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全書按韻分編,每韻編有三首對子文,從單字到雙字,從三字對到十一字對,循序漸進,內容包羅天文、地理、人物、景物、器物、典故、史實等。形式整齊、音韻和諧、節奏明快、意韻鏗鏘、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和誦讀,對啟蒙兒童作對聯、寫作、積累文化常識等有重要的作用。
檀作文譯注 ·古籍整理 ·20.6萬字
《虎鈐經》共二十卷二百一十篇,共論210個問題。上言人謀,中言地利,下言天時為主旨,兼及風角占候、人馬醫護等內容。該書在體例上,按類闡述,匯集了與軍事有關的天文、歷法、記時及識別方位等知識,有許多為過去兵書所少有。此外,還匯集了不少陣法,并創造了諸如飛鶚、長虹等陣。本書選取《虎鈐經》中價值最高的前八卷共九十五篇,進行題解、注釋和翻譯。
魏鴻譯注 ·古籍整理 ·14.1萬字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44.7萬字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也是中國茶史上第一次系統完整地將茶學精神與美學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歷史文獻。《茶經》三卷共十篇,詳細論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將茶事變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種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寧靜淡然的人生滋味。茶,是生活。茶,在當下。禪茶一味,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矜持自愛,怡情悅性,溫厚宜人。茶之道,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不如吃茶去。
陸羽 ·古籍整理 ·8.6萬字
本書由國學網創辦者、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尹小林攜湯一介、馮其庸、龐樸、陳來、白化文、李零、孫家洲、王立群、佐藤利行、方銘、鄧小軍等百位專家學者、教授歷經二十余年編纂、點校、排版制作而成,涵蓋(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的全本合輯,記載了從黃帝到清末四千多年的史事、人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教育、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災異等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在本套《二十五史》中,《史記》和《漢書》以民國百衲本為底本,《清史稿》以關外二次本為底本,其余史書則全部以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為底本,各本在勘校過程中,都參考了其有關的善本,訂正了武英殿本中的訛誤,但其他部分盡可能保持了史籍的原汁原味,包括人名、地名中的異體字等都一般不改,古體字和通假字也一般不作修改,為讀者再現史籍原貌。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3304萬字
《百戰奇法》,又名《百戰奇略》。約成于北宋末,清人偽托明人劉基著,是“中國古代十大兵書”之一。本書以《武經七書》等古代兵法為依據,以五代前的戰例相印證,將戰爭諸方面概括歸納為100個題目,分條論述戰法。指出“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對軍事斗爭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諸如強與弱、眾與寡、攻與守、進與退、勝與敗、安與危、利與害等,分篇立論,對比分析,說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該書簡明扼要,事理結合地論述用兵之道,頗具特色。
劉永海評注 ·古籍整理 ·1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