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迄今著錄金代文獻最為詳明的著作。作者在多年研究金代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廣泛搜求,認真爬梳,整理出金代書目上千種,遠遠超出乾嘉學者的二百余種。著錄分為女真著述、文人著述、醫學著述、佛教著述、道教著述等五部分。每部分先冠以序引,概括該類藝文狀況;然后著錄作者與書目,以作者為經、書目為緯;所收書目,一律說明存佚,引用文獻均注明年代、作者、書名、卷數、篇目、版本及頁碼。內容豐富,體例規范嚴整,是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化必備的工具書。
薛瑞兆 ·史類 ·83.8萬字
本書以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嘉慶刊本為底本,參考道光重印本等諸本,充分吸收前賢研究成果,設計解題、釋讀、繹文、后案等。不僅揭示今文《尚書》每篇經文的述作之意及其流傳背景,運用傳統樸學方法對各篇經文做了切中肯綮的疏釋與注解;在經學義理方面,也有不少度越前賢的思想發明。作者以文章學的方法,將《尚書》的每個篇目視為自我完足的內在言說系統,通過文章自身的前后關聯及其相互照應的自我詮解性,解決了不少歷來經注家未能解決的疑難問題,也糾正了不少因襲已久的曲說與誤解。
程水金 ·經部 ·92.5萬字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清)曹雪芹 高鶚原著 尹小林點注 ·古籍整理 ·86.5萬字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98.6萬字
《華陽國志》是我國現存較早且較完整的方志史書,比較完整地展示了古代西南地區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全貌,為研究中國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數民族史以及巴蜀地區文明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在體例上,將地理、歷史、人物三者有機結合,創新了方志的編纂體例。文字典雅,可讀性強。本次推出的“三全本”《華陽國志》,以廖寅題襟館本為底本,充分吸收任乃強、劉琳等人的校勘成果,版本權威。在譯注時,特別注意吸收新資料、新成果,尤其是出土文獻和考古資料,用二重證據解讀巴蜀文明,以此拉近讀者與傳統古籍的距離。
彭華譯注 ·古籍整理 ·80.5萬字
國學備覽4(史記):《史記》漢·司馬遷編著,楊樹增(曲阜師范大學)審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紀傳體史學、傳記文學之先河。
尹小林 趙敏俐主編 ·古籍整理 ·61.5萬字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種種危機日益呈現,一些西方著名學者如湯因比、羅素、李約瑟等人便提出應從東方文明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尋找拯救人類的辦法。在作者看來,能夠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問題的,非道家之學莫屬。現如今,人類如欲改善生存狀況、化解種種危機以期徹底解救自己,唯一途徑只有回歸大道,舍此別無他法。不過作者亦言明,僅憑中國古代道家已有之學說是絕對不可能令人信服的,因此很有必要借助相關現代知識對道進行科學闡釋。而對人生而言,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必須循性而行,這才是人的真實本質之所在,其次便是盡可能以正確、高效、理性、文明的方式去充分而和諧地發揮本性。
肖玉峰 ·子部 ·62.4萬字
《唐語林》是北宋文人王讜編撰的一部記錄唐人軼事雜說及唐代典章制度、民情風俗等的文言筆記小說。共八卷。該書模仿《世說新語》和《續世說》的體例,按內容分門記事,規模更大,將《世說新語》的原有門類擴大為五十二門。書中材料采錄自唐人筆記小說,資料集中,內容豐富,廣泛記載唐代的政治史實、宮廷瑣事、士大夫言行、文學家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對研究唐代歷史、政治和文學,均有參考價值。《唐語林》雖仿《世說新語》,“而所紀典章故實,嘉言懿行,多與正史相發明,與劉義慶之專尚清談者不同。且所采諸書,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沒”。《唐語林》涉及有唐一代不同歷史時期各類人物的言行軼事、宮廷雜事,其中記錄最多的是帝王和大臣的言行軼事,而以大唐王朝眾多帝王串聯起來的各類事件和各色人物,反映的就是整個王朝興起、興盛、衰落以至覆亡的全過程。《唐語林》對唐代典章制度、民情風俗以及名物故實等的記述和辨析,對研究唐代社會的政治、文化、民俗、文學藝術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王興芬譯注 ·古籍整理 ·89.4萬字
《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堅瓠集(套裝共4冊)》經作者數十年采擷而成,上至經史子集、天文地理,下至里謠雜說、風俗志怪,無所不包,于明代之事尤多,不惟可供談助,以足資考證。《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堅瓠集(套裝共4冊)》始刊于康熙二十九年,現存世有康熙年刊巾箱本、道光刊本、《清代筆記叢刊》本、《筆記小說大觀》本及民國十五年柏香書屋校勘本。
(清)褚人獲輯撰 李夢生校點 ·集部 ·74.9萬字
法、利、欲、解脫為古代印度所謂“四要”,即作為價值觀念的重要基礎,印度教為“再生者”所設的四種人生目標。梵本《利論》是目前僅存的討論“利”這一要素的論著。作者為印度孔雀王朝(前324—前187)開國元勛,首相憍底利耶。該書在古代印度影響巨大,直至中古時期,仍未許多作家所提及。然而完整的梵本久已失佚,直到1905年才在南印度邁索爾地區發現它的貝葉本及譯不完全的注釋本,并在1909年第一次將其公諸于世。此后規模不等的殘本迭有發現。《利論》的重新發現和出版是世界印度學界的一件大事,相關研究亦成顯學。該書除全面系統闡述古代印度的國家政治和統治方策以外,還廣泛論及經濟、民法、刑法、外交、戰爭等不同門類的問題,堪稱古代印度生活的百科全書。由于古代印度真正意義的史書基本闕如,他也為了解乃至重建公元4世紀前后的印度歷史提供了無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
(古印度)憍底利耶 ·古籍整理 ·51.5萬字
《舊五代史》記載的是“五代十國”這段歷史。包括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
尹小林校注 ·古籍整理 ·82.1萬字
張燮,字紹和,自號海濱逸史。二十歲中舉,后無心仕途,不再進京考進士,遂定居鎮江。萬歷四十五年寫成《東西洋考》。天啟年間,何喬遠薦入朝編修《神宗實錄》,力辭不就。一生著述豐富,除《東西洋考》外,另有《霏云居集》五十四卷、《續集》六十六卷、《北海稿》一卷等。黃宗羲稱他為“萬歷間作手”。由陳正統主編的《張燮集》,即是將其傳世著作全部匯集整理,為學術界提供一套完整的文獻資料。
張燮 ·集部 ·52.1萬字
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元代古籍集成經部詩類》的第二冊。《元代古籍集成經部詩類》收錄現存元代詩經類文獻。在文獻整理中,選擇一個好的底本,旁搜現尋各種版本進行校勘、標點,同時撰寫成各個著述的內容提要,對該著述作者、著作內容、特點及在《詩經》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紹。本套叢書是收錄現存元代經部文獻的大型叢書,有助于推進元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以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等不同專門史的研究。
李山主編 ·經部 ·55.3萬字
《國學治要》是民國年間張文治等人編撰的一部集中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文獻的叢書。該套書以中國傳統文獻按內容分類的經、史、子、集四部為經線,從《四庫全書》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匯集而成,故被人們稱為“小四庫全書”,是民國期間影響頗深的國學經典文獻叢書。《國學治要》在編撰上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之例,遴選歷朝各代最具經典性的典籍文獻,分別編撰成《經傳治要》、《史書治要》、《諸子治要》、《理學治要》、《古文治要》、《詩詞治要》、《書目治要》,共七篇八冊,所選之文皆為傳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經史諸子之說,皆以著述為主,或舉其初祖大宗,或錄要籍大事,勾勒經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學詩文則以作者為綱,錄其傳承歷朝而聞名于世的宏篇名作,凝結千古之精華。是一把了解《四庫全書》、窺探傳統文化精華的鑰匙。
張文治 ·史類 ·67.3萬字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儒家的九部經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左氏傳》。它們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本書是為了滿足現代廣大讀者閱讀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以中華書局權威版本為底本進行核校,確保了其學術的準確性、可靠性;其次,書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難讀懂的,因此本書保留了原點校本人名、地名下加專名線,書名下加波浪線的做法,使讀者一目了然。
(戰國)孟子等 ·經部 ·56.7萬字
此次整理校勘《二程全集(全2冊)》,是在清同治年間涂朗軒宗瀛刻本基礎上整理而成,參考了前輩的標點和校勘成果,做了必要的訂正和調整,又搜羅了一些資料作為附錄,以存后人反觀二程子之大意。
(宋)程顥 程頤著 張旭輝整理 ·古籍整理 ·68.4萬字
《三言二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話本、擬話本小說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復雜,有對封建官僚丑惡的譴責和對正直官吏德行的贊揚,有對友誼、愛情的歌頌和對背信棄義、負心行為的斥責。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寫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揚的道德標準、婚姻原則,與封建禮教、傳統觀念是相違背的,而且其中的許多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明)馮夢龍編 劉振鵬主編 ·集部 ·98.8萬字
張文治 ·史類 ·59.4萬字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農學名著。本書共十卷,詳細記述了古代農副業生產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幾乎囊括了古代農家經營活動的全部內容,堪稱為一部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百科全書。
(北朝)賈思勰著 繆啟愉 繆桂龍譯注 ·子部 ·61萬字
中國詞史上第一部詞總集《花間集》,對后世詞壇有著巨大深遠的影響。《花間集》成書于五代后蜀廣政三年(940),在此后千年的傳播史上,出現了較多版本,但迄無一個較為完善的的校注本行世,這對《花間集》的閱讀,尤其是對于《花間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花間集校注》包括校勘、箋注、疏解、集評、附錄等內容,彌補了詞學研究領域的這一欠缺。
趙崇祚 ·古籍整理 ·6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