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同時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這里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一丸泥”等等,使這里彌漫著神奇的色彩。常米樂編著的《函谷關》生動介紹了函谷關的軍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間文化與人文文化、函谷關的歷史典故、函谷關的名勝古跡與出土文物等內容。
金開誠 ·文化研究 ·2.4萬字
本書首次對中國俗神信仰中的廁神信仰進行了比較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研究的宏闊視野,比較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廁神的形態、緣起、定格、演變、流布與遺存等問題,且將中國廁神置于東亞文化視域中進行比較研究。另一方面對一些相關必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細致考索,如《大雅·生民》中的“血祭沃土”痕跡、“子姑”與“紫姑”的關系、蘇軾紫姑書寫的矛盾性、“雪隱”“東司”的語源問題及佛教廁神、怒一底大與紫姑的比較等,不勝枚舉,頗多創見,皆有可觀。
劉勤 ·文化研究 ·29.3萬字
唐代是中外交通大發展的時期,也是各民族由矛盾、沖突走向交流、融合的時期。前輩學者如向達、陳寅恪等,對這一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文藝之間的關系已有卓有成效的先行考察。本書在前人基礎上,通過理論背景、學術范式、史料基礎的梳理和總結,探索民族文學研究在唐代落地生根的可能。書中對唐代鮮卑、突厥、粟特等民族的文學情況進行了綜合研究和個案剖析,對中古胡、漢關系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
龍成松 ·文化研究 ·26.5萬字
《古人名字解詁》解釋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個,從數量和時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擴大了古人名字訓詁之學。書中所揭示的名字訓詁之學的體例、方法和相協方式,從清代王引之的“五體六例”,擴充到了二十二種,堪稱名字訓詁之學的繼絕開新之作。
吉常宏 吉發涵 ·文化研究 ·77.9萬字
本書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關系中德國的自我認同與中國作為“異在”之間的張力問題,由此梳理出德國文化史中的中國形象發展歷程,即一個“異”與“同”從博弈到融合的歷史過程:由17世紀以前在德國文化中作為“異國”的中國,到17世紀作為“異教國”的中國,到18世紀“異國”和“隱喻”兩種中國形象的并存,再到19世紀中國作為“大寫的他者”,最后達到20世紀德國對中國認識的“自我化”。
曹衛東 ·文化研究 ·16萬字
本書是一部透視白鹿原的文化價值與意義的著作。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尋根與價值重建,主要探討陳忠實與文學尋根;中國文化中的兩條根——學為好人與創世事。第二章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與閹割。主要探套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羞澀、遮蔽與閹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與他人。主要探討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惡人”。第四章為歷史而煩。主要探討鄉土人生為“歷史”而生;鄉土生存為“歷史”而煩;鄉土書寫為“歷史”而歌。第五章為鄉土獻身。愛土戀家情結;守舊拒新習慣;重義輕利心里。第六章展示神奇現實主義風格。第七章創造奇美的話語世界。主要探討白鹿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第八章超越柳青,樹起新的里程碑。對比留情的革命敘事革命敘事與陳忠實的生活敘事;對象化手法與高密度語言。全書能夠深入中國鄉土社會內部,從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兩方面對《白鹿原》的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段建軍 ·文化研究 ·17.4萬字
本書通過對《漢書》若干篇章的細致解讀,分析《漢書》所敘述之歷史過程與歷史認識的根源,揭示記憶、回憶、追憶及謊言在歷史敘述與認識形成過程中的意義與局限;展現皇帝、官僚、俠士與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與生活,闡明歷史過程中人、社會與國家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現代人的思想與智慧,洞察歷史真相,認識人類歷史進程及其特征,闡發歷史敘述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思考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前世今生。全書分五章,漢書的成立及其本原、成功的天子與失意的皇帝、霸王道的治理實踐、俠客與儒生的世界、漢代農民的生活與社會。第一章,講歷史敘述的本原,探討當時的人對于歷史事實的認識。歷史事實是唯一的,也是客觀;歷史敘述則是主觀的、復數的。第二章,講皇帝,力圖通過歷史文獻和歷史敘述,將神秘的天子拉下神壇,還原其作為普通的人并進而探討皇帝的“人性”。第三章,主要講漢代的官僚,特別分析了循吏與酷吏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體現出來的文化傳統和政治現實,進而討論了漢代“霸王道雜之”的政治策略和意識。第四章,講俠士與儒生,“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仁與義均能在儒生與俠士身上看到,而其作為一種勢力恰恰是國家政權需要消滅或者馴化的。第五章,講普通百姓,“編戶齊民”,他們不僅僅是簿冊上的數字符號,更是活生生的人。有了人,才有國家,而不是相反。歷代史書上基本見不到普通百姓的存在。
魯西奇 ·文化研究 ·24.5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書籍發展簡史》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紹了文字的起源與書籍的產生,書籍的發展和演變,書籍的制作方法,書籍的維護與收藏等有關內容。
金開誠 ·文化研究 ·2.9萬字
本書以個案分析為主,在禮制時空背景下,分組還原十四首《詩經》祭祀禮樂的原始儀式功用。本書檢討傳統“以禮解詩”法存在的隨文求義、斷章取義等弊端,提出并運用多重證據、立體、整體的“以禮解詩”法;意圖在“禮”中完整地解讀“詩”,而不是解剖式地“以詩證禮”。本書還嘗試“以詩補禮”,由“詩”中呈現的儀式跡象,探索可能存在的祭祀禮制。如此,通過文、史、禮制結合的全方位闡釋,不僅更新對《詩經》原意的認識,亦深化對“詩”與“禮”關系的研究。
張碩 ·文化研究 ·19萬字
《儒家大同思想的現代價值》一書,是第三屆中韓儒學交流大會的論文結集。本書著重探討了“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與儒家大同思想的關系。中韓兩國的學者從不同的國情和全新的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儒家的大同思想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儒家大同思想的時代價值,大同思想與當代世界的和平與進步,儒家大同思想對中韓兩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等。儒家大同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一帶一路”發展戰國展示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追求和推動。全書對“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與儒家大同思想關系的探討,對于實現儒家思想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深入認識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構建新型靠前關系,深刻揭示儒家文化在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地位和價值,有著重要而深刻的現實作用和應用價值。
孫聚友 石永之主編 ·文化研究 ·39萬字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人談之不盡的話題。本書從《紅樓夢》四十個經典問題入手,以現代性的視角重新解讀《紅樓夢》中的令人迷惑或忽略的問題,別開生面地分析紅樓人物背后隱藏的人生哲學。本書人物解讀精彩,觀點新穎獨到,語言簡潔優美,致力于引導廣大讀者走進《紅樓夢》這座神奇瑰麗的文學殿堂,從中賞讀中國人情社會的文化密碼,領略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魅力。
王玉珍 ·文化研究 ·15.4萬字
《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分“天地開辟”、“神祇”、“英雄傳說”三個部分,作者在盡可能搜羅齊備中國神話斷片資料的基礎上,以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為標桿,力圖構擬出一個全景式的中國古代神話體系。
程憬 ·文化研究 ·19.3萬字
本書是一部塵封半個世紀的巨著,中國兵器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作者周緯先生窮三十年心力,收集文獻史料,觀摩兵器實物,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制演變與制作工藝,匯集兵器實物圖片數百幅,實為古代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不可替代之經典。本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古代兵器史的拓荒之作,內容宏富,資料詳瞻,其中許多見解與論述至今仍廣受重視,其價值自不待言。
周緯 ·文化研究 ·20.7萬字
《諸録俗語解》是日本較早的一部禪録俗語詞典,編著者是日本江戶中期臨濟宗僧人桂洲道倫、湛堂令椿。該書主要收録唐宋禪録《臨濟録》《趙州録》《五家正宗贊》《大慧宗門武庫》《碧巖録》《羅湖野録》《叢林盛事》《雲臥紀談》《枯崖漫録》《林間録》《人天寶鑒》《雲門廣録》《虛堂録》等宗門基本書中難解的俗語,對於研究近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和解讀文義有重大的幫助。編著者對於所録詞語的注釋簡潔,但旁征博引,考核有力。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大藏院抄本,字跡比較潦草,塗改比較嚴重,又是用片假名豎排抄寫,無標點斷句。譯著用繁體漢字橫排印刷,引證查出原本,釋義對照《漢語大詞典》《禪宗大詞典》,並附詞目檢索索引,對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提供方便。
(日)桂洲道倫等原著 王閏吉等譯著 ·文化研究 ·22萬字
本書通過作者多年來在全國尋茶、品茶的親身經歷,為熱愛生命的人展現了一種明心見性的生活方式。
老甌 ·文化研究 ·12.2萬字
本書對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的漢學研究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闡析,以期揭示其在跨文化語境中史無前例的漢學“原典求證”“文本細讀”和深刻的理論闡釋的學術特質和思想內涵,深化對俄羅斯悠久、深厚的漢學傳統研究。
張冰 ·文化研究 ·20萬字
德國作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實體和歐洲一體化的領頭羊,在歐盟、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國際關系的舞臺上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與德國的各種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和深化,我國全方位了解德國的需要也越來越緊迫和重要。基于德國位于歐洲中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傳統,德國文化呈現出鮮明的、既不同于東歐、又不完全與西歐國家相同的特性。本書從歷史、區位地理、認同與文化符號的角度對德國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頗有學術創見。
李伯杰 ·文化研究 ·20.8萬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著名學者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本書敘述明清以降中國學術之演變,經緯交織、層次繁復,分別以問題敘史、人物(學派)敘史、學科敘史,構成社會思潮史、學派史與學科史三大板塊。本書特色在于邀請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夏曉虹教授,根據諸多版本匯校、考訂成一部精良版本,并為之撰寫年表與評述文章,具有極高學術價值。
梁啟超 ·文化研究 ·28.3萬字
百年前,中國神話零碎飄散,不成體系。是茅盾先生率先做出了大膽探索,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梳理了整個神話的脈絡,關于中國神話的研究,才踏出了真正的一步!茅盾從不認為中國神話是孤立的,他將之與北歐和希臘的神話對比,研究出了真正屬于中國的宇宙觀和神話史!自此,華夏大地孕育而出的偉大神話,正式走向全世界,被更多的人發覺發現!這部《中國神話》是茅盾先生研究中國神話成果的結晶,對中國神話作了緒論性的評述,論述了中國神話中的幾個基本問題,并從中國原始神話古籍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神話研究的各種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書中作者以自己獨特的神話觀闡述了中國神話的本質、起源及發展,其中不乏西方神話學的觀點和強烈的批判精神,稱得上是一部我國近代神話研究的奠基之作。
茅盾著 王浣繪 ·文化研究 ·9.2萬字
本書中的讀書筆記既有對儒家精神的發掘,對毛澤東著作的鑒賞,也有對親情的感悟,對現實的思考,文筆優美,內容涵蓋廣泛,對書籍內容的剖析深入淺出。
馬驍 曾道榮主編 ·文化研究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