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這注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彈性與無所不在的影響力。本書作者以開闊的思路,少迂腐氣的論述,活潑生動的語言,獨到有啟發的觀點,從中國傳統內政、中國傳統外交、農業與農民文化、商業與商人文化、中國傳統婚姻文化、中國傳統喪葬文化等六個方面入手,講述了封建社會下中國歷史在這六個方面的意識形態和存在的問題,并著重闡釋了我們應從中引起的哪些反思。是一本輕松有趣、見解深刻的歷史知識讀物。
三糊涂(端木賜香) ·中國文化 ·22.9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為分析視角,圍繞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設這一主題,系統回溯了我國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演變軌跡,探討了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歷史變遷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趨勢,具體剖析了當前我國鄉村社會治理體制運行面臨的現實境遇、主要問題及其制約因素,并從“過程—事件”的角度聚焦探討了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創新的案例實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設的價值取向、目標建構及其優化途徑。
李德虎 ·中國文化 ·18.2萬字
本書是關于方以智《圖像幾表》的校注。《圖象幾表》是方以智編著的《周易時論合編》的第一部分。方以智承襲朱熹《周易本義》以來的象數易學注《易》著作的一般體例,將易圖及其說明文字作為第一部分,將《周易》文本的批注作為第二部分。《圖象幾表》正是其第一部分,即易圖及易圖的說明文字。《圖像幾表》共分八卷”,是以采錄《周易古今文全書》“易學啟蒙”五卷之圖為主,旁及諸家易說或易圖,分“圖書”、“卦畫”、“八卦”、“卦變”、“蓍策”、“卦序”、“旁徵”七部分,集圖二百余幅。方以智的《圖象幾表》,從所集易圖之多及闡述之深刻來看,是對漢唐宋元以來易圖書學的一次總結,亦是闡述方氏象數易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明末憂患之際產生的易圖學三大奇書之一。《圖象幾表》將當時的哲學知識與象數易學相結合,企圖從易學中尋求萬法之根本,以“貴為時用”為宗旨,亦大有力挽狂瀾之意。《圖象幾表》對后來清代易圖學的發展影響頗大,是一部歷代象數易學的總結之書。
(明)方以智編 彭戰果等校注 ·中國文化 ·23.4萬字
《墨子公開課》是滕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由《光明日報》社國學版策劃,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作為教學單位,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承辦的國學系列公開課之一。本書是在墨子公開課課堂錄音稿基礎上整理而成的演講體書稿。各講專家均為墨子研究的著名教授。本書基本上按照墨子公開課講課順序,通俗易懂。
李守信 邵長婕 ·中國文化 ·19.7萬字
中華門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沈泓歷時20多年,鑄就皇皇10卷“非遺-中國年畫經典”系列叢書,該書是中國年畫領域的經典之作,以搶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也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圖書。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7.3萬字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5.1萬字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5.4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李勇編著 ·中國文化 ·6.5萬字
“文化資本”是描述文化在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地位作用的重要術語之一,近年來在國外理論界得到廣泛應用,并開始進入大眾傳媒。文化問題被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所重視,利用文化資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大趨勢。本書從文化資本理論出發,借鑒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成果,指出北京應當利用其豐富的文化資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本書回顧了北京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歷程,梳理文化資本儲備情況,分析北京利用文化資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案例和不足,并提出了提升路徑。
陳鐳 ·中國文化 ·14.7萬字
文化是傳承的,只有傳承才可能使數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傳統。天文作為中國文化之源,對中華文明諸核心內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天文考古學研究揭示傳統的宇宙觀體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時代的知識、制度與思想,從本質上闡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核心價值。全書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古天文學相結合,以對己身文明的理論探索為基礎,完成上古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典章制度、哲學觀及科學觀的研究,辨析天文與人文的相互關系,是一部從天文學角度,運用天文考古學研究方法全面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著作。
馮時 ·中國文化 ·45.3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及發展歷程,儒家、道家等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其主要經典、主要思想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闡述了先秦法學說及中國法律制度的特點,從文化的視角講述中國法律的發展與演變,以及文化與法律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韓業斌 ·中國文化 ·22.6萬字
鄉規民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從中國傳統基層社會治理入手,對什么是鄉規民約、鄉規民約的歷史作用以及當代價值等分別作了說明,并以《呂氏鄉約》為切入點,較為清晰地介紹了鄉約的具體內容及文化內涵。作者認為,在傳統鄉賢的引領、示范下,鄉規民約以相約共善為目標,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方法,在鄉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導善、化俗、互助等以教化促治理的作用。鑒往知來,在建設新農村的今天,傳統鄉規民約對于進行新鄉賢建設,促進基層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王廣 ·中國文化 ·11.3萬字
中國傳統治道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原生形態,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挖掘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資源,無論對于建立中國思想研究的主體性,還是對于建立當代世界合理的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促進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書探賾先秦以來主要儒家哲人的治道理想,試圖展現古典儒家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和核心思想。作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禮崩樂壞”的歷史背景下所教導形成的“政治共同體”,塑造了儒家以道統引導政統的政治理想。從漢代儒宗董仲舒倡導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到宋代朱子“格君心之非”,再到明代王陽明的內圣外王,儒家對王道政治的期待,內具著士大夫對道統的堅守;儒哲的獨立人格和責任精神與現實的政治并存,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陰陽結構”。
鄭濟洲 ·中國文化 ·19.7萬字
婚禮是人類社會中最普遍的民俗現象之一,婚禮的形式豐富多樣,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娛樂、禮儀、慶典、宗教、巫術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婚禮可以在更大層面縱觀人類文化。中國是一個婚禮習俗豐富多彩的國家,了解中國各地的婚禮習俗是全面認識中國風土人情乃至國情的一個重要窗口,甚至從婚禮中還可以窺見現代社會發生的變遷和未來發展的趨向。《中國婚禮通志》(七卷本),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和論述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和56個民族婚禮習俗的著作,也是迄今為止有關中國婚禮習俗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內容最豐富的一部民俗學著作。東北卷以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地區的漢族、滿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婚姻禮俗為主。主要記述明清、民國以及現當代東北地區婚禮中婚前禮、正婚禮、婚后禮以及少數民族婚禮等各項婚俗。各章分為概述、首府篇、市級篇、縣級篇、民族篇,按照地域、民族、信仰、民俗等特點分層次、分階段地展示東北婚俗,亦由此展示東北地區社會生活的傳統與變遷。
瞿明安主編 ·中國文化 ·22.7萬字
本書擷取巴蜀與南亞之間所涉文化互動與融合的12個重要專題進行了深入梳理和探討。內容涉及物質文化、宗教文化與語言文學藝術諸方面,各個專題相對獨立,但又串聯起不同地域之間文化互融的共同主題。兩大地域空間不同文化因子雙向間互相激蕩、借鑒,甚至往返影響,共同塑造文化形態的生成與交融,旨在為讀者勾勒一幅早期巴蜀先民渴望與外界溝通交流并主動借鑒吸收域外文明的歷史圖卷。
湯洪 ·中國文化 ·21.9萬字
用英語解讀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52幅精美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經典著述對國家的形成、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歷史著述(英文版)》以地道流暢的英語,深入淺出地介紹了52本中國傳統經典著作,配以彩色插畫,賞心悅目,圖文并茂,是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材料。本書每篇短文介紹一本經典著述,時間跨度3000余年,內容包含了醫學、數學、軍事謀略、宗教、文學以及藝術、游記等。
張慈贇著 朱晨蕾繪 ·中國文化 ·3.5萬字
吳在慶,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被聘為臺灣大學、臺灣逢甲大學、安徽師大兼職研究員、客座教授。著有《杜牧論稿》、《杜牧集系年校注》、《韓偓集系年校注》等。本書匯集了作者歷年來研究韓偓的文章,作者通過《韓偓集系年校注》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探索揣摩作家的生平和詩文內涵底蘊的研究過程,本書涵蓋了韓偓集的整理、韓偓生平的梳理、韓偓詩歌的解讀等方面,文獻扎實,觀點新穎,學術性強。
吳在慶 ·中國文化 ·30.1萬字
“山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盡管游人如織,當我們來的時候依然被這里的安寧與和諧吸引。
《姓氏書》編輯部 ·中國文化 ·9.1萬字
本書從七情到花開,從植物到動物,在詩詞中發現中醫中藥,用科學的視角、文學的筆觸、人文的情懷把詩詞和中醫交匯在一起,在感悟美的同時也理解了中醫。詩詞抒發情感,記錄生活,中醫藥食同源。中醫養生文化更是涉及衣食住行諸多方面。當詩詞遇到中醫,詩詞內涵更加豐富飽滿;當中醫遇到詩詞,中醫變得通俗而美麗。
邊江紅 周澤先編著 ·中國文化 ·8.6萬字
本書是一部深度解析中國古典神話與傳說的作品。文化學者張一南運用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并融入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視角,對《搜神記》《西游記》《封神榜》《聊齋》等中國古代經典的傳奇故事和小說,乃至李白、李賀詩中的仙鬼題材,做出了新穎又絲絲入扣的解讀,讓讀者深入了解神話傳說中所蘊含的中國人的情感渴望,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為鮮活的認識。
張一南 ·中國文化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