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書從及笈、談婚論嫁開始談起,乃至生育、衰老、死去……緩緩展現一個唐代女子的一生,旨在對唐代婦女的生活作多方位的觀察,豐富人們對唐代社會的理解。著重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唐代規范性觀念對婦女生活的界定;婦女生活與唐代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的關系;唐代婦女的自我標識以及影響她們角色認同的因素;唐代婦女生活與唐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等等。除了史書、詩文集、筆記小說和敦煌文獻之外,本書采用了大量唐代墓志文獻,取材廣泛,內容徵實,論述謹嚴。
姚平 ·中國文化 ·19.4萬字
《大美中華——傳統節日集錦》通過對中國各個民族節日的介紹,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對節日的重視。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每一個節日都要過得歡天喜地。歲節與我們人類有著深切的淵源,從驅崇禳災到祈福娛樂一路走來,人類在流光溢彩中用豐富的情感和愿望裝點著動人的多彩節日。
薩仁圖婭編 ·中國文化 ·6.7萬字
本書詳解了歷代家法如何誨喻子孫應世、為政之道,如何化解安危、名利、窮達、情理等二元困境。應世除了才能、志向、性格、人品等要素外,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如何認知外部世界的規律和人性的本質,知世知人,由此選擇生存發展策略,終其一生,奮斗不止,那結果自然就成了自己的命運。換言之,知世知人,才能知命,才能選取正確有效的應世策略,最大程度避開風險、危險,最高層面實現自我價值。
劉云生 ·中國文化 ·13.2萬字
元宵節又稱燈火節,在南北朝時,燈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鬧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被人們稱作良辰美景。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徜徉燈市,來領略“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的節日氛圍。
陳秀憐 董勝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間萬變的云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筑……這一切構成了人間仙境般的廬山。
鄭明武 陳慧編著 ·中國文化 ·4.2萬字
本書從“研究現狀”、“本質要義”、“理論溯源”、“戰略創新”、“認知自覺”、“機遇與挑戰”以及“歷史與經驗”、“精神內核”、“創新發展”等方面,對文化自信的概念、內涵、歷史、作用、價值、意義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專業而系統的論述。著重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論因子,并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提升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耿超 徐目坤 ·中國文化 ·16.9萬字
手藝,凝聚著中華文明與先人智慧,于世代相傳中,塑造華夏子孫特有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氣質。制瓷、剪紙、竹編、木雕……這些承載著千百年歷史與情感的手藝,是中國人對綿延數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著中國人與古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本書將帶領大家走進歷史長廊,用手藝描摹中國,尋訪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你將會從105件文物瑰寶中,穿過22種古老手藝的歷史記憶;了解150余道工序細節,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和終極浪漫;體悟24位匠人的守藝人生,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與處世哲學。手藝里的中國,質樸、堅韌、廣博、靈性,有著無窮的生命張力。
李武望 ·中國文化 ·8.2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金開誠 ·中國文化 ·2.3萬字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以通俗淺顯的文字和一系列膾灸人口的故事編寫而成。同時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家庭及家教特點等,作了簡明的介紹。在中國古代社會里,家庭教育不僅有歷史的時代性,而且有鮮明的階級性,因此當我們閱讀《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時,對家教的歷史遺產要注意剔除其封建糟粕,并有批判的精神和階級分析的立場。只有這樣,才能有益于吸取其精華。
金開誠主編 ·中國文化 ·2.9萬字
《中國妖怪大全》是中國妖怪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書收錄了305個妖怪(含136個妖魔鬼怪,125種奇禽異獸,27位神仙異人,17種仙草奇蟲),217個神話故事,417幅經典繪畫。從神仙異人到奇禽異獸,再到妖魔鬼怪,匯集中國各地傳說、民俗和神話,配以奇幻又富有創意的插畫,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秘莫測的妖怪世界。
孫見坤主編 志怪社編著 ·中國文化 ·17萬字
茶,從喝到品,始于陸羽《茶經》。《茶經》是關于歷代制茶、飲茶、茶道演變的百科全書,后世茶書的開源之作;共十篇,全面記述了唐及唐以前的茶葉歷史與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方法等。知名茶文化作家周重林,精研茶學15年,功底深厚,詳細參考古今中外版本40余種,勘校精良,帶來原汁原味而又通俗易懂的《茶經》讀本。除對原文的精心譯注之外,還有對每個章節主題的深入延伸探討,從茶的古今演變到茶人的基本修養,從歷代茶事到茶席茶禮,溯本求源,見解獨到,全方位揭秘《茶經》的思想密碼。搭配古代茶具、茶畫圖,幫助讀者更為直觀了解古代茶具的特點和構造,感受茶雅傳統,汲取古人飲茶智慧。
周重林 ·中國文化 ·6.5萬字
這是一本為青少年解讀《西游記》的書。著名學者李天飛專注《西游記》研究多年,積累參考上千種文獻,然而他解讀經典的文章不拔高、不戲說,以幽默接地氣的方式去做文化的普及。本書以取經人、天宮、人間、地府、妖界等七大內容進行分類。針對近幾年青少年讀者感興趣的的問題,作者將這些內容進行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并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在李天飛的解讀下,《西游記》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四大名著”之一,而是歷久彌新的精神養料。少年們不僅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歷史和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并且能夠真正領會西游精神:拼搏進取,不屈不撓,永不言敗,樂觀向上。
李天飛 ·中國文化 ·18.3萬字
北大國學泰斗力作,梳理千年文化,重現大國品格。中國人的自信,中國的底氣,歸根結底,來自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但近百年來,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在借用西方思維方式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使很多人心中的傳統文化,已失去了本來的面貌”,85歲北大國學泰斗樓宇烈老先生不禁感慨道。這部《中國的品格》便是一部應運而生的力作。樓老以其在北京大學近六十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用聊家常的語氣,為我們梳理出中國五千年文化全貌。只有在全面了解國家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國家的自信。
樓宇烈 ·中國文化 ·11.6萬字
藝術是什么?首先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征。在壓力下的動力,在生活中它讓所有的生物突破常規。通過艱苦努力過程和充滿創新的思想互相結合演變為以后的神奇,從而創造出一副出眾的藝術品。本書從書法、繪畫、建筑、服飾、民間傳統工藝等多方面地展現了中國藝術的魅力,讓青少年在閱讀中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3.2萬字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其聲腔優美清婉,表演真切動人,無論是音樂、唱腔、表演,還是布景、道具、服裝,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成為廣受喜愛與贊譽的戲曲藝術瑰寶,如今已享譽全國,蜚聲海外。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7萬字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神奇色彩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既是人文、自然地理的知識寶庫,又是中國神話寓言的集大成之作,深受古今眾多名家如司馬遷、陶淵明、魯迅、賈平凹等的推崇。魯迅在回憶童年的《阿長與》一文中,把繪圖的《山海經》稱為“最心愛的寶書”。知名青年作家小巖井譯注版本,立足于郭璞、袁珂等名家的校譯版本之上。分為原文、注釋、譯文、插圖四部分,精校原文,精簡注釋,逐句直譯,通俗易懂,是更適合年輕人閱讀的版本。插畫師日月引在參考幾百幅古版插畫基礎上全新繪制全彩插圖,畫風傳神,復原上古神奇異獸風貌,零距離感受東方鬼怪之美。這是一部集古典韻味與現代審美于一體的絕美《山海經》。
小巖井譯注 ·中國文化 ·12.5萬字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事的傳統歷法,更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結晶,含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本書圍繞不同季節、不同節氣的自然變化,介紹了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關二十四節氣知識的家庭實用寶典。
邱丙軍 ·中國文化 ·9.2萬字
長沙市東效一座古代墓葬的橫空出世,讓“馬王堆”成為一個響遍全球的名字。有人把它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培城”。特別是千年女尸的出現,不僅讓國人感到驚奇,而且讓世界各國為之驚嘆,全國各地以及海內外的游客與學者都懷著激動的心情,紛至沓來,希望一睹千年女尸的尊容。
明華鋒 陳慧編著 ·中國文化 ·4.2萬字
本書是一本談香文化的書,以七幅短箋的形式,全面介紹中國香文化中的香品、香具、用香及雅集、品香境界等知識,并回顧了中國香文化和日本香道的關系,梳理了中國香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定位,介紹了當代中國香文化的特點。讀罷掩卷,以沉香為緣,進入傳統文化,涵養其中。進而以此為階梯,用“高級”的物質生活,益以“高雅”的精神生活,從而進入“高貴”乃至“高尚”的境界。
陳云君 ·中國文化 ·13.5萬字
三代以前,即傳說中的三皇時代是巫醫一體,而又以巫為主,是巫兼任醫,而不是醫兼任巫。西周以后醫學逐漸從巫醫中獨立出來,可是獨立的醫學教育沒有出現,醫學人才大多來自于民間,但對于醫療相關事務的管理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制度。總體上,中國古代醫學教育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身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有規矩、有規律、有規范的完整體系。王燕編著的《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
金開誠主編 王燕編著 ·中國文化 ·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