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葉圣陶不僅是作家、教育家,還是出版家。他寫書、讀書、出版書,和書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對于讀書有不少心得體會。本書精選葉圣陶關于讀書的散文40余篇,分別從為什么要讀書、讀書的方法、讀物的選擇、“讀”以致用等四個方面談了對讀書的理解,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見,值得學習和借鑒。
葉圣陶 ·隨筆 ·11.6萬字
對世上某一類人而言,書可謂“身外之物”中最擠占斗室又最難以割舍者。這樣的人,無論是讀、是買,還是收藏,對書的感情前提都是熱愛,我們可以統稱其為“愛書者”。本書分四輯。第一輯“揀拾舊夢”,回憶老文化人的舊書店訪書往事;第二輯“書香新緣”,寫改革開放以來新時代文人對書的情感與買書記憶;第三輯“書葉之美”,專敘封面畫、毛邊書、線裝書、藏書票、插圖等書籍裝幀制作話題;第四輯“所謂藏書”,記藏書家們的藏書經歷與收獲。人和書相遇的故事,從來都讓人欣賞與感動,希望本書遴選的這批文章,能在人書之間折射出更豐富的意涵。
陳平原 衛純 ·隨筆 ·15.5萬字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近四十年來,從國到家,上上下下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家庭是多元共生的時代最直觀的縮影。在家庭層面,獨生子女家庭增多,而每戶家庭的人數顯著減少;大量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到廣闊社會,以尋找和實現個人更大的價值;代際之間的婚戀理念、價值觀有著巨大差異,導致家庭、婚姻和教育的形式走向多元化。本書從家庭視角切入,窺見與日常的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改變,涉及的內容包涵家庭的性質、結構、功能和倫理關系等內容,全書共分為四輯,“關于父母”一輯回憶了與父母的相處經歷,也喚醒了童年記憶和成長經驗;“夫婦之間”一輯,以文學的形式觀察夫妻相處,反映了現代多元化的婚姻理念;“家有兒女”一輯中,我們我們可看到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以及理解、原諒;“情理之思”一輯,則有對男女家庭分工、性別平等、性別意識的思考。
陳平原 顏浩 ·隨筆 ·15.3萬字
《秋山集:故紙談往錄》可說是李軍老師對既往的追憶,是對秋的紀念、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紙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書所收的《顧麟士數仿〈秋山圖〉》一篇。元人黃公望的那幅《秋山圖》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過,“秋山”似乎早就脫離了紙墨,飛上筆端,成為一個意象、一種境界,引得無數畫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顧麟士、吳湖帆,莫不如是。本書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長的,均是李軍老師兩三年來所寫,已陸續發表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南方都市報》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長者,則是從近十年間所寫舊稿中選出。按“藝林一瞥”“斯人俱往”“書海浮桴”三個主題編排。
李軍 ·隨筆 ·12.6萬字
本書聚焦西方文學與藝術史上的卓越代表杜拉斯、波伏瓦、伍爾夫、薩樂美、阿列克謝耶維奇等8位女性,她們對精神生活都有強烈并貫穿一生的熱愛,她們的人生超出世事的邏輯,激發了藝術史中愛的奇跡與創造的奇跡,她們經過以后,那個時代就有了不一樣的精神氣質!經過嚴謹的考據、沉著的思考,作者將她們精神與藝術的盛衰以一種清晰的脈絡和嶄新的質地呈現出來,深度與溫度兼具,幫助讀者深刻理解這些偉大的女性的經歷、處境與思想。
劉海燕 ·隨筆 ·14.4萬字
本文集搜集整理了朱自清先生與讀書有關的代表性文章,重點呈現了朱自清在讀書方面的心得、感悟及見解方法。全書四章各有側重,第一章“讀書知味”系朱自清對書齋生活及讀書的心得體悟,見解獨到。第二章“開卷有益”談對具體著作的讀書心得,既反映了作者的讀書審美及趣味,也給當今讀者以啟發。三、四兩章原為《讀書指導》一書,如今亦收入本書,通過大量文例說明了精讀與略讀應當注意的問題。全書主題突出,內容通俗易懂,對于當下讀者的讀書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朱自清 ·隨筆 ·15.4萬字
“君子博物”一詞,很早就見于《左傳》《尚書》,泛指那些學貫古今、通曉文物文獻的收藏家。本書所選作者,從專精的學人、收藏的大家,到關心文保的作家、好事玩票的文化人,他們自然流露出溫情回憶、方法管窺、辛辣批評等,思想和歷史也因此在身邊細膩展開。本書分四輯。第一輯“說文化”,回憶張伯駒、沈從文、王世襄等文化名家的生平與文物研究往事;第二輯“訪瑰寶”,寫“博物君子”與文化瑰寶的奇遇與研究成果;第三輯“逛市場”,專敘訪文物市場之趣;第四輯“窺書房”,則記錄對書房一角的雜項文物的玩賞。讀者盡可跟隨這些“博物君子”聆聽大家心得,瞻仰重器國寶,潛入那煙火味兒十足的街市好奇閑逛,最后回到書房,品味這千百年來層疊縈繞在各類空間中的文化滋味。
陳平原 王芳 ·隨筆 ·14.8萬字
由于邊地往往處于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傳統的交界之處,邊地的生活景觀和文化景觀與內地相比,具有了某種異質性,這也使得邊地書寫不論對于寫作者還是讀者,都產生了更大的魅力。興邊富民,邊地舊貌換新顏。相比走馬觀花式的游記,本書所選的散文更注重邊地的人文記錄、文化書寫,展示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與流動性。全書共分為五輯。“舊游”一輯收錄曾經在邊地長時間居住,以回憶的方式描寫邊地的作家的作品;“在地”一輯收錄現在長期居住于邊地,或生長于邊地的作家的作品;“行思”一輯,作者的共同身份是“學者”,他們借助自身的學識學養,對邊地歷史和現狀進行獨特的考察和沉思;“行色”一輯,收錄外來者的邊地書寫,這一輯最常見的是記游之文;對“舊游”“在地”兩輯中的很多寫作者而言,邊地已經不再是邊地,而是他們曾經和現在的“家園”,還有一些作品,兼具以上四輯所述特點,歸入“附”一輯。
陳平原 凌云嵐 ·隨筆 ·14.6萬字
北緯34°偏北大致是長安—洛陽一線,是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的區域。本書選取該區域有代表性的文化圖像(如殷墟甲骨、漢代畫像磚、清明上河圖等),以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向讀者介紹這一區域的典型文化圖景,從文物考古、藝術鑒賞的角度,對相關圖像作深入解讀。全書語言流暢,資料豐富,配有大量精美實物圖片,有趣易讀。
韓叢耀 ·隨筆 ·14.4萬字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背倚廣袤的內蒙古草原,南臨塞外山城張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里獨具特色的人文與生態環境。這里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匯之地,是“禾”與“草”的交匯區。這里有聞名遐邇的“草原天路”,更有與瑞士達沃斯處于相近緯度的高山滑雪勝地。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部分冰雪項目將在這里舉行。本書作者數十次專程赴崇禮考察,拍攝植物、勘察地質、記錄民情、尋訪遺跡、探究歷史,從博物學家的視角,以豐富的圖文資料,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崇禮,為崇禮、為2022年的冬季奧運會獻上了一份厚禮。
劉華杰 ·隨筆 ·13.1萬字
這本音樂隨筆集,首先以“聲音與時代”開篇,算是這本小書的“綱目”。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樂,有識之士往往能在音符與歌詞之間窺見時代的脈動。第二輯里,我們只是給出了音樂與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這萬千世界之中,音樂與人的故事應該是隨時隨地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這雪泥鴻爪之中見到音樂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種種安慰。第三輯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點綴了四篇文學家——汪曾祺、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的音樂心得。這一輯的選文,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這些名字,國人已經不再陌生,他們的音樂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第四輯,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也選了一篇關于女性音樂家的文章。音樂是無國界的,同樣也應該不分性別。希望喜歡音樂的人應該有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音樂固然有其專業性,但是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它所承載的“文化”與“生活”才是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在這本散文集中,出現了形色各樣的人,他們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聽者。但是,他們都在音樂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參與,那時的音樂才更加動聽。
陳平原 李靜選編 ·隨筆 ·13.6萬字
學堂之所以成為現代文化人經常談論的話題,很大程度上緣于它作為學習知識、養成興趣、孕育人格與傳承精神的機構和場所。本書所編選的是近四十年來談論學堂的散文篇什,第一輯“遙憶學堂路”中所選的十多篇文章中,當事人在憶及早年學堂生活時的幽懷別抱、各有所偏,也足見此類文章的個人性和豐富性。第二輯“幸運的年月”作家們回憶自己的成長與教育經歷,在那段已然遙遠的歲月中,無論是與母校的結緣,與師長的交流,與時代的會晤,抑或是與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的邂逅等,往往都會成為回憶者珍藏的幸運。第三輯“心中的母校”中,師長的嘉言懿行、同學的深情厚誼,都成為作家們日后不斷追憶與回味的內容。最后一輯“永遠的校園”所選取的文章,既指向百年學堂的內在魅力——其校訓、“校格”和傳統等,也指向今日校園讓人堪憂的外部干擾,比如制度性因素等。各篇文章進入的角度雖然有別,可主要著眼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教師、知識分子與學堂的精神聯系。
陳平原 林分份選編 ·隨筆 ·13.2萬字
《最壯麗的世界線:盧昌海科學史隨筆集》是關于科學史,主要介紹了燦爛的古希臘科學,從泰勒斯、畢達哥拉斯一直到阿基米德,展示了科學是如何起源的,科學本質以及科學到底是什么,作者帶領我們回到科學原點,追尋大師的蹤跡,從經典著作和大師生平去探尋科學的真諦,詮釋科學之美。
盧昌海 ·隨筆 ·9.9萬字
本書是海淀區文明市民學校為海淀區市民乃至全國人民編著的系列教材之一,該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闡述文明流行的前世今生,以大量實例的方式講述了文明市民應該具備和學習的崇高品質,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是適合居民常備的知識小手冊。“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本書用中國老百姓平凡的案例,詮釋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精神品質的真正內涵。這些優秀的品質,既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思想道德領域的方向和航標。
王雪松編著 ·隨筆 ·10.3萬字
本書精選吳冠中分析評論中西、古今畫家及其作品的文章,配以高清畫作,讓讀者跟隨畫家的畫眼去了解中外名畫家及其作品。藝術大師眼中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追求、他們的價值觀都在其中有所體現。更有中西方的藝術交流與暗合,中西方藝術觀的碰撞,讀來激蕩心靈,不無裨益。
賈方舟主編 ·隨筆 ·11萬字
《味綠居閑話》一書以文化的視角鉤沉各類藝術的精妙意蘊,同時融入作者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從而凸顯出其廣博的文化視野與深摯的文化情懷。全書文字清雅,感情豐沛,予讀者美的熏染和滋養。
嚴克勤 ·隨筆 ·12.9萬字
《鄉風市聲》一書由錢理群選編,收錄了沈從文、張愛玲、茅盾、豐子愷、賈平凹等21位名家36篇文章,描寫古已有之的、在20世紀又增添了新的意義的鄉風與市聲,這些文章展示了“中國走出自我封閉狀態,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現代化的歷史”,同時也揭露出“古老的農業文明的舊中國與現代工業文明的新中國”之間的傳承與對抗、消長與起伏,而面對“鄉”與“市”的對立,諸多先哲也不免陷入內心糾結甚至自我割裂的境地,這也從側面狀寫出過往百年間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命運。
錢理群選編 ·隨筆 ·12.1萬字
《舍不得讀完的書》輯錄了著名出版人、作家聶震寧的數十篇關于閱讀、書籍乃至出版文化生態等方面的隨筆和評論和演講文字。作者從讀者、作者身份而進入出版業,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幾十年并任職出版企業領導職位,積數年之功,從立法、制度、實踐活動等多方面鍥而不舍推動“全民閱讀”,為國民通過閱讀提高文化素養目標吶喊、奔走。
聶震寧 ·隨筆 ·8.8萬字
胡適是20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胡適在當時就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而作為一個集文學、史學、哲學、教育學等學問于一身的大學者,胡適更是桃李滿天下,其思想和學術更是影響深遠。胡適一生讀書不計其數,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讀書,直到晚年最后的日子,依然不放棄讀書寫筆記,對于這樣一位讀書破萬卷的人,他的讀書方法理應借鑒。本書從讀書雜談、讀書與治學、讀書與做人、讀書辦刊雜記等四個方面展現胡適的讀書生活與讀書心得,值得讀者學習和借鑒。
胡適 ·隨筆 ·11.8萬字
《說東道西》由錢理群選編,收錄了魯迅、周作人、林語堂、陳源等大家的散文作品。文章中,他們以全球意識、博大情懷,站在平等、獨立的角度,用平和的語調,灑脫的態度,自由無羈的評說東西方各國文化的優劣得失,也表現了自尊自重、敢于自我批判的健全的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文章字里行間的幽默感,包孕著慈愛、溫馨與苦澀,豐厚而不輕飄,既耐品位,又引人深思!
錢理群選編 ·隨筆 ·1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