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現代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在其豐富的論著中有大量關于讀書學習方面的心得與收獲。本書即在充分搜集鄭振鐸作品的基礎上,篩選出數十篇與讀書相關且對今人讀書生活有啟發意義的文章,通過“書事雜記”“詩詞之美”“小說述評”“歷史沉思”“古書漫談”五個章節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作者的讀書經歷及讀書感悟,對當下讀者亦有啟發。
鄭振鐸 ·隨筆 ·15.6萬字
本書收錄藏書家謝其章近幾年讀書、藏書的心得體會,有發人深思的感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有盎然的生活情趣,一個個近現代文人,一樁樁文壇趣事在書中躍然紙上。本書篇目涉及人們熟悉的魯迅、張愛玲、葉靈鳳、黃裳、沈昌文;也涉及人們不甚熟悉的包天笑、簡又文、唐大郎;還涉及大家也許是頭一次聽聞的丁力、李景慈、梁又銘等人。這些人物都曾在文壇和報壇上活躍,在一份份古舊刊物上留下自己的印痕與一些有趣的掌故。作者依托自己收藏的古舊書刊,挖掘塵封的往事和文海遺珠,使得人們對這些曾經的文化名人,以及一份份刊物,產生更深入的了解。書中還講述了作者與眾多愛書人、藏書人相互交往的種種故事和滴滴真情。
謝其章 ·隨筆 ·12.2萬字
本書不僅對企業,做人、做事的原則和規矩進行了最完美的詮釋,而且將幫助企業建立一個紀律嚴明的團隊。旨在使“講原則,守規矩”深植于每個人的大腦中,讓他們懂得“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僅是每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郭昭輝 ·隨筆 ·13.4萬字
“三言”描繪的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里的人物,追求富貴,向往愛情,維護社會正義,講究知恩圖報……這些故事里,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熊太行說“三言”,選的是和當下人們生活、情感、心理有某些共通之處的經典篇目,討論人心、世道、家庭、職場、生活、人際關系、熟人社會等復雜而微妙的話題,注入強烈的現實感。從古人的世界里,看到當代人的影子,熊太行的解讀,能讓人們在內心產生共鳴。
熊太行 ·隨筆 ·14.3萬字
南帆,著名文學理論家。夏無雙,青年漫畫家。《大辮子和蝴蝶結》是南帆和夏無雙的父女對話集,用時尚的語言來說,這是“前浪”和“后浪”的對話,話題涉及廣泛,諸如卡通漫畫、機器與人、動植物、校園生活等等,曾在文學雜志《芳草》連載,得到許多讀者的喜歡。當代社會,不僅對于中國人,對于地球人類來說,都是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或者是,是一個文化裂變的時代。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更是如此。代溝現象,從沒有像當今這樣顯得深不可測,也產生了眾多難以言說的現象。本書把很多家長、孩子害怕的代溝現象,一一展示在眾人面前,它不是抹除代溝,而在代溝兩邊各建一段橋,讓家長和孩子能互相走向對方。
南帆 夏無雙 ·隨筆 ·13.5萬字
往書記,顧名思義,是對過往之書的回憶。古樂府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書無新舊之分,凡是投緣的,都是好書。這里說“往”,好比對人。所謂故舊,含有對在時間中流逝之事物的珍重惋惜之意。同樣一本書,二十歲時讀到,和四十歲時才讀到,意義不一樣。年輕時讀到的書,影響思想,塑造人格,決定道路的選擇,積偶然為必然,變不確定為確定。還有很多書,幾十年里手不釋卷,溫故知新,它是過去經驗里最可貴的部分,還將繼續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
張宗子 ·隨筆 ·16.5萬字
有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流行病。我們想方設法擺脫孤獨,它卻依然如影隨形。孤獨從何而來?人類注定與孤獨相伴嗎?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孤獨是一種現代情感。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孤獨傳》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孤獨不僅是一種個體感受,它還與婚戀、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等議題息息相關。從更宏觀的角度,《孤獨傳》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幫助人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
(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隨筆 ·16.3萬字
本書既是一部個人回憶錄,也是對當代流行文化的生動再現。著名作家翟永明在這本新著中敘述了自己青春時代的流行文化,內容涉及服裝、電影、閱讀、愛情等等。時代變幻與日常生活糾纏于一體,在普通人身上刻下的烙印,細細檢視,每一篇都凝聚著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書中配有作者精選的數十幅青春時代的照片,以及多幅彩色老電影海報、舊書書影;文字筆調輕松活潑,筆隨意走,縱橫涂抹,讓人讀來興致盎然。
翟永明 ·隨筆 ·8.5萬字
博爾赫斯筆下博聞強識的富內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來,我們稱之為肉身的記憶;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頂,我們稱之為礦石的記憶;然而散發出最濃郁的知識芬芳和銘刻下最雋永的歷史選擇的,卻是紙張書籍上的文字,我們把這種最美好的形態稱作植物的記憶。《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是艾柯關于愛書藏書的總結,橫跨歷史、文學、美學與科學的多元向度,暢談奇書逸事,關于書的意義與價值,關于閱讀的必要,關于愛書人無可自拔的執迷。從對紙質書籍本真的熱愛到對電子書自我認同的奇想,從對藏書世界奇聞異事的精彩講述到對一本古書撲朔迷離的起源的細致考察,艾柯對于書籍的熱愛有著一種傳教士的熱忱,相信愛書教的虔誠信徒們定可以在他的這本書中找到真義。
(意大利)翁貝托·艾柯 ·隨筆 ·11.8萬字
《唐時明月》是朱紅近十年來文化隨筆的結集。朱紅專治唐代文學,但她擅長從詩文入手,以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來達到還原歷史現場、呈現古人日常生活的效果。在書中,從節氣禮俗到飲饌食物,從唐代詩壇到盛世朝廷,將作者閱讀的廣度與深度、表達的分寸與舒展、論說的精密與從容,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古人的精神面貌、審美情趣、生活樣態,隨之躍然紙上。
朱紅 ·隨筆 ·9.5萬字
本書聚焦西方文學與藝術史上的卓越代表杜拉斯、波伏瓦、伍爾夫、薩樂美、阿列克謝耶維奇等8位女性,她們對精神生活都有強烈并貫穿一生的熱愛,她們的人生超出世事的邏輯,激發了藝術史中愛的奇跡與創造的奇跡,她們經過以后,那個時代就有了不一樣的精神氣質!經過嚴謹的考據、沉著的思考,作者將她們精神與藝術的盛衰以一種清晰的脈絡和嶄新的質地呈現出來,深度與溫度兼具,幫助讀者深刻理解這些偉大的女性的經歷、處境與思想。
劉海燕 ·隨筆 ·14.4萬字
《北京那些事兒》選譯自奧野先生二十世紀三五十年代有關北京的隨筆文集,記錄了他先后三次在北京學習、工作和訪問的見聞,回顧他在北京生活的往事,亦側面書寫了北京的風物與人情,見證了這座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革。奧野認為,北京有著沉淀數千年溫雅而高貴的古都氣質,同時也不免被時代席卷,處在新舊交替的變遷和震蕩中。他的文字表現了他對古都生活的眷戀、對北京朋友們的惦念,以及對古都風物深情的懷想。從中真切地感受到,奧野先生作為一個日本人,是怎樣懷有深厚的“北京情節”。
(日)奧野信太郎 ·隨筆 ·10.1萬字
學者型藝術家方云先生,工書畫,喜詩文,閱經史,修禪學,以士人的情懷,嘗試融合禪宗教義之見,開辟修心養生新路。在本書中借用古之圣賢百副禪聯、創作百幅禪意畫、闡釋百個佛理禪思,思其思述于聯,悟其悟蘊于畫,或云禪思或道人生感悟;歷時7載而付梓。世態如彼,心平如此,文與畫,皆是蔚為大觀的清流與禪境,處處“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此境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此書實為贈送親朋好友的一份雅致禮物。
方云 ·隨筆 ·9.3萬字
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形而上的幽玄,在一首首和歌中發展出豐富的美學意涵,隱蔽、枯寂、妖艷、寫意,最后調和成一種在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內在充實。引進陰影,而不是光。從陰翳中發現美,又為了美的目的利用陰翳。日式庭園、和室、壁龕……昏暗美感的空間中進駐了永恒的閑寂,靜謐、悠遠的幽玄余情,成為帶有神秘色彩的的東方美學經典。
(日)大西克禮 ·隨筆 ·11.8萬字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宋代出現了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宋代詩詞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描繪、記錄了宋代飲食文化的發展風貌。《杯盤碗盞溢詩情:宋代詩詞里的飲食》將飲食文化與詩詞欣賞相結合,以詩詞解說和品析宋代飲食品種,并穿插有趣的故事,引導讀者發現宋代飲食中的詩意內涵。
韓希明 ·隨筆 ·10.2萬字
《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是王耀慶的首部文字作品。2016年開始,出于對職業精神的困惑,王耀慶和團隊伙伴一起,自主策劃、自資制作了文化紀錄短片《職人訪談錄》。通過分享身邊“職人”的熱情與堅持,探討職業與人生的多樣可能。《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收錄其中九位藝術家的人生故事,以及自詡表演“職人”的王耀慶的“自問自答”,更加豐富完整地呈現了鏡頭背前的故事,以及王耀慶對表演和演員的理解、對職業和職人精神的堅守。林奕華、林懷民、李士龍、陳建騏、鐘澤明、焦元溥、田島征三、北川富朗、楨文彥……“在每一期的采訪中,我都會問:如果不從事現在的職業,您還會選擇其他職業嗎?您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大家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堅持了這么久,一直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面,這就是積累;不厭其煩地一直重復,在重復中嘗試把事情做到更好,這就是生命。”
王耀慶等 ·隨筆 ·11.1萬字
張鳴這本隨筆,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話題,都是些逸聞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在這本書里,辮子、燒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蓋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來當話題,乍一看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歷史這本大書的,卻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簡單的命題來。然后通過這些命題,揭露了歷史的另類真相,還原人性假面。
張鳴 ·隨筆 ·14.7萬字
《西鄰照影》是一部散文隨筆,作者選取19至20世紀世界范圍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文化名人近百位,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搜集并講述他們的生平經歷、創作故事與趣聞軼事,涵蓋了百余年來各國文化尤其是文學領域不同發展時期與流派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既包括卡夫卡、海明威等文學大家,又包括卓別林、瑪麗蓮·夢露等文藝名人,以及一些在自身領域、地域有著杰出成就,但尚未被大眾讀者所熟悉的文學家、藝術家等,既能讓大眾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收獲新知,也是一本為文學發燒友準備的“進階”讀物。本書作者沈東子為知名作家、翻譯家,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多年,著作頗豐。作者選用自身在閱讀、翻譯經歷中搜集到的材料,將相關人物的性格、作品與軼事結合,從多角度展現他們的個人生活與作品創作之間的關聯,文字詼諧,集講述和評論于一體,帶領讀者更深入地認識、理解書中涉及的文藝家及其作品。
沈東子 ·隨筆 ·9.9萬字
本書精選吳冠中分析評論中西、古今畫家及其作品的文章,配以高清畫作,讓讀者跟隨畫家的畫眼去了解中外名畫家及其作品。藝術大師眼中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追求、他們的價值觀都在其中有所體現。更有中西方的藝術交流與暗合,中西方藝術觀的碰撞,讀來激蕩心靈,不無裨益。
賈方舟主編 ·隨筆 ·11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了作者在日不到兩年間發表的文章。作為戰后日本的文明批評論,這本書在日本文化界備受稱贊,到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日本人愛讀陶晶孫,日本學者甚至說,中國現代作家給日本影響最大的,除了魯迅,就數陶晶孫了,日本人能從陶的幽默諷刺中,感覺出日本愛。
陶晶孫 ·隨筆 ·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