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立足于《儀禮經傳通解》整書,結合各類文獻,遵從文本文獻和歷史文獻相互參照的原則,研究《儀禮經傳通解》各部分之間的異同點。全書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原因、編者隊伍、編撰目的、四禮、禮與諸經、禮與諸子學,以及經與傳記的關系,重點考察朱子、黃榦、楊復三代學者在編撰思想、禮例、禮圖的發展衍變過程,關注《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代政治制度、禮學研究、諸經研究三方面的影響。
王志陽 ·民俗文化 ·25.1萬字
本書內容共五個部分:傳統媒體與影視產業、動漫與游戲產業、網絡與新媒體產業、旅游文化產業和其他文化產業。覆蓋了傳統媒體、影視娛樂、電玩、音樂、旅游、新媒體、教育等領域,分別整理了這些領域在2013年較有代表性、新穎性和知名度的案例,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協助讀者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趨勢和經營管理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進而建構出讀者自身對“文化產業”的獨特理解。
陳致中 ·文化產業 ·26.6萬字
文化是傳承的,只有傳承才可能使數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傳統。天文作為中國文化之源,對中華文明諸核心內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天文考古學研究揭示傳統的宇宙觀體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時代的知識、制度與思想,從本質上闡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核心價值。全書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古天文學相結合,以對己身文明的理論探索為基礎,完成上古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典章制度、哲學觀及科學觀的研究,辨析天文與人文的相互關系,是一部從天文學角度,運用天文考古學研究方法全面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著作。
馮時 ·中國文化 ·45.3萬字
中國人的神話世界從來不是單向度的,其超長時段的歷史積淀和文明綿延,超級復雜的文化多樣性和共同體結構,決定了這是一個學術“深淵”。毫不夸張地說,神話就像變幻莫測的云層,若不能抓住其形散神聚之“神”,則無法真正參透其之于中華文明的意義。在“朝向當下”的神話學視野中,女媧、大禹、嫦娥、創世始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僅鮮活地存續于今日中國大地上,更以驚人生命力活躍在影視藝術和互聯網社會中,且不斷強化有關創造力、堅忍、求索、互鑒和融通的共同價值。
張多 ·民俗文化 ·22.2萬字
此為中國儒學通志魏晉南北朝卷的紀年部分,內容主要是魏晉南北朝儒學編年。《中國儒學通志》擬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紀年篇、紀事篇和學案篇。結合《20世紀儒學通志》,基本覆蓋先秦至20世紀末的整個儒學歷史,為中國儒學的演進、發展理清脈絡。該書以歷代大儒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傳統文獻為依托,從較高的高度俯瞰整個儒學發展脈絡,體系完備,方法科學,可望著成新時期儒學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呂玉霞 ·文化史 ·29.6萬字
本書以明末清初的話本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本的細致解讀與分析歸納,對它們的題材選擇、價值取向、體制嬗變進行考察,深入分析理學對其產生的影響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楊宗紅 ·文化研究 ·24.7萬字
本書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石阡縣樓上村周氏家族500多年的發展歷史為脈絡,以大量田野調查素材為依據,高屋建瓴,書寫樓上環境之美、人情之美、文化之美,及周氏家族的精神追求與奮斗歷程,勾勒出周氏家族亦耕亦讀、向善求美的家族文化,彰顯樓上古村作為明清時期西南漢族移民典型遺存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周政文 ·地域文化 ·26.5萬字
本書擷取巴蜀與南亞之間所涉文化互動與融合的12個重要專題進行了深入梳理和探討。內容涉及物質文化、宗教文化與語言文學藝術諸方面,各個專題相對獨立,但又串聯起不同地域之間文化互融的共同主題。兩大地域空間不同文化因子雙向間互相激蕩、借鑒,甚至往返影響,共同塑造文化形態的生成與交融,旨在為讀者勾勒一幅早期巴蜀先民渴望與外界溝通交流并主動借鑒吸收域外文明的歷史圖卷。
湯洪 ·中國文化 ·21.9萬字
本土化、文化自覺業已成為全球化時代文化人類學關注焦點。本書立足我國西部民俗文化特點,選取一個既廣布又獨特的民俗文化視角:剪紙,采取文化闡釋批評模式,并結合原型批評、符號學、結構主義等人類學方法,解析我國傳統民俗藝術的人文環境、文化氛圍、文化構架模式、象征意義及其相關民俗案例。
王貴生 ·民俗文化 ·20.5萬字
本書在對創意的內涵、創意的過程、創意思維的開發和創意能力的提升等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厘清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對文化創意產業運作過程、集群發展和園區建設等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分析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
張巖松 穆秀英 ·各國文化 ·30.1萬字
山東省聊城市是京杭大運河流經的重要地級市,是黃河、運河共同哺育的“兩河明珠”城市,運河文化底蘊深厚,運河文物星羅棋布,運河文獻數量眾多。近年來,聊城市深入挖掘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與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圍繞聊城文旅事業發展與“兩河明珠”城市品牌打造,依托聊城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入開展了聊城運河文獻的搜集、匯編與整理工作。本書從歷代正史、專書、方志、詩文集、日記、筆記中爬梳整理了與聊城運河開鑿使用、黃運關系、運河文化、運河社會生活有關的運河文獻,集中收錄了與聊城運河有關的著名詩文作品,并進行了簡要注釋。本書同時收錄了域外人士對聊城運河的記述,作為聊城運河文獻的有益補充,以期全面展現聊城運河文獻的整體風貌。
周廣騫 謝文博 魏巍 姚海琦校注 ·文化研究 ·22.6萬字
跨文化的考察,跨學科的思考,一部輕松有趣的人文通識讀本,一本縱橫開闔的文化概覽。梁文道、杜維明、張維迎、榮新江、楊瀾等共同推重的“博雅通識”之人!或是一個人的“隨想曲”,或是邀請李歐梵、鄭培凱、楊世彭、李名強、王士元、金圣華、何弢、葉詠詩等相應領域的一時之選擔任嘉賓,上演“二重奏”,張信剛教授在本書中,廣涉音樂、歷史、科技、文學、建筑、人生、寰宇、翻譯、九八、戲曲、環保、博物館、北京、紐約、美國、法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教育、科舉、人才、自由、印刷等諸多話題,為我們奉獻出一部趣味盎然的人文通識讀本、一本縱橫開闔的文化概覽。張信剛教授出入中西文史,縱橫政經社科,堪稱博雅通識的最好示范。36次隨想與對談,即是36次生動、有趣的人文通識講座。廣博的知識和頗具啟發性的識見自不待言,作者自身謙遜、風趣、儒雅之風和深切的關懷亦躍然于紙上。
張信剛 ·隨筆 ·29.1萬字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從文化和心理學的雙重視角,分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觀、跨文化溝通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跨文化溝通影響力與說服力以及跨文化溝通創新與實踐四個部分進行詳述,開篇導入跨文化溝通的界定、特點、應用場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繼而闡釋語言障礙、溝通風格障礙、認同感障礙和文化心理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解析跨文化過程中的影響、說服、對話、溝通、沖突等,最后延伸到如何推廣中國文化。
彭凱平 ·各國文化 ·21.5萬字
本書在概述我國標準化工作和我國IT領域標準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國內外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的國內外最新進展情況,匯集了信息技術領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最新國內國際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及國際專利政策和標準中吸納專利的統計資料。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編著 ·非遺 ·27.1萬字
唐人張守節所著《史記正義》系學術價值最高的《史記》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記》三家注,以《史記集解索隱》為本注,而以《史記正義》為增注,為減少重複,于《正義》刪削獨多。三家注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單本《史記正義》遂漸湮沒失傳,明人已無緣復睹《正義》全貌。《史記正義佚文輯證》一套書,系由中、日《史記》研究者對《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之外遺佚的《正義》進行輯佚與研究的三部著作集成,是迄今為止蒐輯《史記正義》佚文最全、對其來源與真偽考論亦頗為精審的學術著作,于學者研究《史記正義》的存佚、《史記正義》與《集解》《索隱》的關系,以及對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深入,均足資參考。本書為該系列的第一部,是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二○一一年度直接資助重點研究項目,是國內外首次對宋人呂祖謙、王應麟、胡三省的五部重要著作中征引的《史記正義》佚文進行全面深入的輯佚與研究,共輯得《史記正義》佚文385條(其中全佚269條,部分遺佚116條),考出每條佚文原當系于《史記》何篇何句之下,并對這批佚文的價值做出評述。
袁傳璋 ·中國文化 ·23.5萬字
漢代是我國古代星占學及其理論體系的成熟時期,并成為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積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文化。本書基于天人感應思想,以天文星占為視角,通過總結漢代星占學理論體系和系統解析日食、彗星、流星、北斗、云氣、五星等主要天象(尤其是異常天象)的星占占驗及象征意義,重點探討天文星占與漢代政治、祭祀禮儀、思想文化、社會風俗等方面的交互作用。并結合漢代社會的歷史實際,對星占學的本質、作用及文化內涵給以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甄盡忠 ·中國文化 ·28.2萬字
《中國人的品德》精選了傅斯年關于中國人的品德與中國文化的深層次思考,主要包括六部分:1.中國人的品德,2.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社會和政府,3.民主與自由,4.事業與人生,5.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6.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傅斯年 ·中國文化 ·21.3萬字
本書匯集全球醫療史領域18位優秀學者和學術新秀的前沿學術成果,以本草環球史為主線,對1600多年長時段、跨地區的醫藥產品,如大黃、阿魏、人參、丁香、中國根、金雞納等進行追蹤,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層面多維度展現貿易與全球醫藥產品流通及健康知識生產的關系。在方法論上作了兩重創新,即全球史方法和物質文化史方法。醫學史領域的未來不僅需要對物質文化展開全球史研究,還需要探索新的史料和數字模擬分析方法。本書為跟蹤本草的全球旅行足跡,作了良好示范。
高晞等主編 ·文化史 ·28萬字
本書是站在陽明心學的立場上,對《論語》做出了深層解讀,對《論語》中的每一條語錄進行注釋、翻譯和問答。本書的精華在問答部分。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幫助讀者在弄懂《論語》語錄的字面意思以后,還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深意。《論語》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受到國人的推崇。但是,由于文字障礙和思想隔閡,社會一般讀者閱讀《論語》有畏難情緒。本書是為這類讀者服務。本書稿解讀《論語》不掉書袋,用簡潔明白的語言,將古代經典與現實生活進行互詮。讓更多的人喜歡優秀傳統文化,愿意來閱讀經典,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王陽明心學,賦予我們社會以正能量。
張實龍等 ·中國文化 ·23.1萬字
本書旨在闡述語文學習個性化的前提是語文教學的個性化,唯有形成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風格,才能引領學生進入有“我”的個性化的語文學習境界。語文不是人云亦云的學科,語文是獨到的思想、情感的載體,是獨特靈魂的飛揚,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讀出自我,寫出自我,教出自我,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有她蓬勃的生命力。本書在寫作上秉持寫出“自我”的風格,不阿諛奉承,不粉飾太平,不回避矛盾,秉筆直書,坦言直陳,尊重規律,總結經驗,讓語言隨著思想和情感盡情流淌。本書的出版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語文老師是“傳聲筒”和“知識販賣者”的思想意識,喚起語文老師教學的個性化思考,激發語文教學的巨大生命力。
來鳳華 ·文化研究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