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字的世界(上)》本書按照神話、詛咒、戰爭、宗教、歌舞等主題,系統解讀漢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學功力,深度追蹤古人的思想觀念,生動描繪漢字的誕生過程,揭示其背后真正的文化價值。《漢字的世界(下)》本書從言靈信仰、法律與刑罰、祭祀與宗廟、生產與技術、人生在世、生命思想等主題入手,延續上冊的思路,分析漢字的文化意涵,以博識而明快的理論風格,描繪漢字初創的世界。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29萬字
作為《論語》的普及性讀物,本書沒有繁瑣的考證,作者希望能用明白曉暢的話語講《論語》,使其不僅便于閱讀,更可在日常生活中對讀者起到有益的指導作用。書中每部分由經文、譯解、注釋、解說四部分構成,作者以文雅通俗的語言,對經文作出充分的講解、引申,賦予面孔嚴肅的經典別樣的溫情與生活氣息。
(日)宇野哲人 ·中國文化 ·21.4萬字
《墨子讀本》收錄《墨子》原典,作者在詳細注釋、完整翻譯的基礎上,對原典進行了簡明透徹的解說,讓讀者深入理解《墨子》?!赌幼x本》共分為兩大部分。主體部分包括《兼愛》《非攻》等墨家思想的核心篇章,隨后摘錄《非儒》《公輸》等重要篇章。每章由譯文、原文、注釋、解說四部分組成,既疏通文意、注解疑難字詞,又闡釋本章的思想實質。第二部分是附論,介紹了墨家團體及思想的發展軌跡、《墨子》的思想史意義等。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領域的中國哲學專家,用現代、國際的視角解讀《墨子》原典,不僅將墨家精神的內核外延、發展源流清晰梳理,還塑造了生動的墨子及墨家團體形象。
(日)淺野裕一 ·中國文化 ·12.2萬字
《重陽》是一部為國人量身打造的傳統節日知識讀本。重陽歷史悠久,節俗豐富,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本書中,作者分三大板塊詳細介紹了重陽的多種起源、歷時兩千多年的流變、古今中外的各種節俗與現狀,以不同時間、地區的風俗活動、歷史典故、詩詞歌賦、民間傳說穿插其中,輔以精心挑選的近50幅彩插古圖,挖掘傳統文化中蘊藏的至數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終極的壯觀,帶你在傳統節日里體悟中式生活的時間之美。
楊琳 ·中國文化 ·8.1萬字
全書較全面系統地記述了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及經驗。包括谷類和棉麻栽培,養蠶,繅絲,燃料,食品加工,制鹽,制糖等;制造磚瓦、陶瓷、鋼鐵器具,建造舟車,采煉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燭,造紙等;五金開采及冶煉,兵器、火藥、朱墨、顏料、曲藥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對原料的品種、用量、產地、工具構造和生產加工的操作過程等記載都很詳細。作者通過實地觀察研究,對古代的生產技術成就進行了總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明)宋應星著 李經邦譯注 ·中國文化 ·16.6萬字
本書收錄了《竹添井井<左氏會箋>成書略窺》《早稻田大學藏五山版<毛詩鄭箋>底本考》《何為文學遺產:就平安初期文學對中國古典籍之繼承與私有化論》《<懷風藻序>對唐太宗時期文本的運用》《隋唐典籍之東傳與日本古典籍對隋唐文學研究之價值》等文章。
杜曉勤 (日)河野貴美子 ·文化交流 ·34.3萬字
該書以《水滸傳》版本為研究對象,包括16種簡本《水滸傳》、8種繁本《水滸傳》。研究以版本系統為單位,以底本刊刻時間為軸,對諸版本逐一進行探討。主要內容是通過細致的文字校勘、精確的數據分析以及詳盡的文本比對等方法,對諸種《水滸傳》版本系統進行判別,梳理版本源流,歸納版本特征。該書特色有三:一、內容的創新,不少《水滸傳》版本首次進行研究,尤其是諸多《水滸傳》版本的翻刻本與翻印本;二、研究角度的創新,除正文版本源流梳理之外,該書還探討了插圖與批語的版本源流;三、研究方法的創新,該書在版本校勘法、材料分析法、綜合歸納法等之外,增加了理科的數據統計法,增強了版本問題討論的客觀性。
鄧雷 ·文化研究 ·84.8萬字
本書共六章,前兩章探討以慧皎《高僧傳》為代表的中古僧傳書寫的內在肌理,后四章則以安世高形象、“太武滅佛”事件、佛陀跋陀羅“被擯”事件、法顯“南下向都”事件這四個個案的形式揭示中古僧傳書寫過程中所充斥著的各種張力。一方面從“面”層面上進行架構,另一方面是從“點”層面上加以楔入,點面結合,以較為深入的方式揭示《高僧傳》的書寫特征。本書一方面有意突破既往從史實考訂角度研究中古僧傳的取徑,聚焦中古僧傳文本自身,發掘中古僧傳特有的文學書寫特征;另一方面關注文本的修辭、敘事,以及背后所呈現的意義和其中蘊藏的社會政治和權力結構的關系。它試圖從《高僧傳》的具體書寫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求一種寬視野、多維度的闡釋。
劉學軍 ·文化研究 ·18.7萬字
《大秦之道》起自《石鼓山之謎》,結于《三秦之游》,五十二篇文章,一以貫之,是一個人的路。阿瑩先生在陜西這片土地上一路行去,尋幽探勝,撫今訪古。一邊走著,有所見、有所感、有所思,形諸筆底,蔚為大觀,一個人的路竟被他走成了“大秦之道”,大道朝天,所通者古今之變、文明之理。
阿瑩 ·隨筆 ·9.5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孟子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戰國時代,諸侯混戰,城市國家興起。第二部分介紹了孟子其人的一生經歷,從推行政治主張到退而講學。第三部分為本書主體,作者選擇了《孟子》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譯注,并結合時代和孟子本人來講述作品內涵。作者以一個日本學者的冷靜、客觀的認識,有溫度地描述了亂世中的孟子及其思想主張,打破了對孟子的刻板印象,把他重新拉回到我們的生命經驗之中。
(日)貝冢茂樹 ·中國文化 ·9.9萬字
歲祭是商代重要的祭祀之一,是商王及王室貴族對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異族神、自然神的一種常祀。本書采用董作賓的五期分法并結合陳夢家的卜人分組法,對收集到的1363例歲祭卜辭進行分期、分類梳理,經過研究發現,各期歲祭有著嚴格的制度,主要體現在歲祭對象、用牲規格等方面,而其文例與特定的歲祭制度相表里,有著明顯的規定性。
李鳳英 ·文化研究 ·19.7萬字
跨文化對話第47輯收入特稿5篇,論稿11篇,“教育援青”與跨文化中國學專題5篇,短訊4篇,共25篇文章,約30萬字。本輯繼續關注西方漢學史研究,有法國英國比利時漢學史專題文章;同時也關注古代和近代東方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如漢藏學者對《大唐西域記》的研究,近代鳥巢禪師與中印佛教交流等文章。本輯對美國俄羅斯拉美文壇動態也有專門介紹,體現了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視角。會議簡訊部分聚焦法國阿爾多瓦孔子學院國際研討會和“教育援青”新書發布會與跨文化中國學研討會。
樂黛云 (法)李比雄主編 ·文化研究 ·23.1萬字
這是一本以金代儒學特征和儒學理論成果為研究對象的著作。書中首先論述了金代儒學發展的政治文化生態,從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討了金代儒學發展的大背景,分析了金代文人的優越感對儒學理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金代的儒學理論著作和文章分析了金代儒士的理論觀點,同時通過對文人作品的分析,發掘隱含在文學作品中的理論見解,從而總結金代儒學的主要特征。本書在對金代重要儒士的儒學思想研究中總結探尋金代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儒學在金代的發展成果,力求為中國儒學發展史補充一些不該遺失的內容。
賈秀云 ·文化研究 ·19.1萬字
2023年12月19日,在“長干古城——南京西街遺址重要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權威專家認定,在南京西街發現的“越臺環壕聚落”應稱“長干古城”,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時期。這是南京歷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書開篇從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北圖霸業建造越城和長干古城的驚天發現說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從北陰陽營文化、點將臺文化到湖熟文化、吳文化,從商周到春秋戰國,從太伯奔吳到楚吳爭戰,從長江到秦淮河,從長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蕩蕩,開天辟地,南京像一顆遙遠的星辰,在遠古、上古時代隱隱閃耀。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開金陵王氣的序幕。從中古到近古,南京屢屢成為龍興之地,歷經東吳霸業,建康風云,南唐偏安,宋元滄桑,大明基業,清代浴火重生,中華民國肇建。在中國的許多歷史轉折點上,南京都濃墨重彩地登場,成為華夏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滄桑。除了王氣隱顯這條主線,本書還重點探索南京綿延不絕的“煙水氣”,將文脈綿延、商貿集散及佳麗沉浮等數條歷史脈絡貫串全書。雖云“人文”,但其中政治、經濟、藝術、文學、宗教、建筑、園林、飲食、出版、教育與科舉史、城市發展、對外交流、地理變遷等諸方面,大小史事,種種變遷,無所不包,將南京三千年來的滄海桑田——歷史與現實、地域與文化、城市的興廢與時代的嬗變、王朝的氣運與文化的傳承、世道的滄桑與人性的駁雜等——浩瀚而又清晰地呈現于字里行間。
薛冰 ·文化史 ·71.4萬字
《秋山集:故紙談往錄》可說是李軍老師對既往的追憶,是對秋的紀念、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紙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書所收的《顧麟士數仿〈秋山圖〉》一篇。元人黃公望的那幅《秋山圖》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過,“秋山”似乎早就脫離了紙墨,飛上筆端,成為一個意象、一種境界,引得無數畫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顧麟士、吳湖帆,莫不如是。本書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長的,均是李軍老師兩三年來所寫,已陸續發表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南方都市報》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長者,則是從近十年間所寫舊稿中選出。按“藝林一瞥”“斯人俱往”“書海浮桴”三個主題編排。
李軍 ·隨筆 ·12.6萬字
《孫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軍事著作,本書是對《孫子》原典的完整注譯和解讀。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界的中國哲學專家,其對原典的解讀不僅全方位闡釋了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攻守作戰、偵查用兵、地形行軍等,還結合豐富的歷史資料還原了立體的時代與人物,以現代的、國際的視角,講述了《孫子》成為經典的歷程,并探討了為何它依然能啟發我們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日)淺野裕一 ·中國文化 ·12.6萬字
《老子》本身短短五千余言,卻文意深奧,氣蘊廣博,是“無”的形上智慧的集中體現,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金谷治以其多年精研漢學的功力,為《老子》全書八十一章一一擬定題名,自釋譯與解說兩方面解析老子思想,其中針對各章重點又有不少評語與說明,方便讀者理解內容,與老子思想對話和交流。
(日)金谷治 ·中國文化 ·10.5萬字
《老子讀本》1997年首次出版后,至今已經四十余次重印,廣受讀者好評。作者金谷治是日本著名漢學學者,專攻中國哲學?!独献印肥且槐緝H有五千余字的作品,共八十一章,是先秦重要的思想典籍。章本無題,該書為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內容,依照目錄給每一章都擬了題名。作者對原文的翻譯不取直譯,而是多少添加了一些語言以助理解,注解中又含有不少評語與說明,針對各章的重點進行解說,意在努力引出與讀者對話的主題?!墩撜Z讀本》本書作者宇野哲人是日本漢學研究大家,是日本德仁天皇的老師。重印多次,成為日本社會的國民級讀物。書中每部分由經文、譯解、注釋、解說四部分構成,作者以文雅通俗的語言,對經文作出充分的講解、引申,拆解人物行為與心理,重構話語背景,再現其前因、后果,圣賢說話不再是“沒頭沒尾”!賦予面孔嚴肅的經典別樣的溫情與生活氣息?!睹献幼x本》作者貝冢茂樹在寫作該書時,沒有停留在對《孟子》原文字句的解釋,而是把孟子放到諸侯混戰、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中,追尋了他從游說各國到退而講學的生命軌跡。在此基礎上,選取《孟子》原文進行譯注,并對原文內涵進行詳細的解說,從而深入地闡述了孟子的思想,重現本真孟子?!肚f子內篇讀本》半個多世紀以來,該書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經久不衰。該書作者為日本老莊思想研究泰斗——福永光司,他以全新的廣闊視角來解讀《莊子》,在哲學觀點的透視下,坐忘的子綦和加繆筆下的莫爾索、振翅而飛的鯤鵬和尼采的“超人”,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展現出相同的精神特征。在作者細致的解讀中,莊子在人性之惡與慘淡現實中找到的那條解脫之道也逐漸清晰。《墨子讀本》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領域的中國哲學專家,對諸子的精神有著專業的研究與著述,特別是墨子、孫子,墨家思想是他碩博士階段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該書摘錄《墨子》原文,先給出譯文,拉近讀者和原典的距離,再對原文詳細注釋,然后進行系統、透徹、簡明的解說。讀者不但能領略原典之美,更能在作者解讀的帶領下領悟墨家思想的內核外延、發展源流,以及作者廣闊視角所帶來的啟發。解說將墨子的時代背景、個人性格、生命故事納入其中,內容鮮明有趣,先賢的形象也不再陌生?!秾O子讀本》《孫子》是世界上古老的軍事著作,該書是對《孫子》原典的完整注譯和解讀。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界的中國哲學專家,其對原典的解讀不僅全方位闡釋了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攻守作戰、偵查用兵、地形行軍等,還結合豐富的歷史資料還原了立體的時代與人物,以現代的、國際的視角,講述了《孫子》成為經典的歷程,并探討了為何它依然能啟發我們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日)金谷治等 ·中國文化 ·86.7萬字
從山川、戀愛、社會與生活、貴族社會盛衰幾個方面,引介分析眾多《詩經》名篇,從而理解這種古代文學,還原古人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精神世界。在書中,作者將中國文學的原點之作——《詩經》與《楚辭》的寫作和表現手法,與日本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進行比較研究,并且還述及西漢初期到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文學史,涉及司馬遷、漢賦與樂府、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等文學派別與文學家。按照神話、詛咒、戰爭、宗教、歌舞等主題,系統解讀漢字的文化意涵;從言靈信仰、法律與刑罰、祭祀與宗廟、生產與技術、人生在世、生命思想等主題入手,延續上冊的思路,分析漢字的文化意涵,以博識而明快的理論風格,描繪漢字初創的世界。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字學功底與考據功力,加之日本學者嚴謹而細膩的風格,遂使書本內容常發他人所不能道,視角獨特,見解深刻!
(日)白川靜 ·中國文化 ·67.8萬字
《蘇東坡新傳》本書以東坡詩詞為主線,兼及東坡文集、后人筆記等百余種資料,以堅實的考訂和熱情的筆觸,呈現出一個立體的東坡形象。全新增訂版特別收錄《尋找李一冰》和《縹緲孤鴻影──父親與〈蘇東坡新傳〉》,追尋謎樣作者和出版緣由,附錄《蘇軾及宋朝大事年表》。《念樓學短》鍾叔河積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標準,是不超過一百個漢字,而且必須是獨立成篇的?,F從中選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饗讀者?!吨袊軐W簡史》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最佳入門書,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我國當代著名學者趙復三先生于21世紀初重新翻譯了此書,譯文準確、通俗地傳達了馮先生原著的精神?!吨袊裨捦ㄕ摗繁緯窃嫦壬嗄陙硌芯恐袊皬V義神話”,對古籍文獻中的文學性神話片段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分“概論之部”與“分論之部”,合共九十九篇。
李一冰 鍾叔河 馮友蘭 袁珂 ·中國文化 ·1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