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注解正蒙 正蒙注
會員

《注解正蒙》為清初理學名臣李光地所撰,共二卷,是研究張載《正蒙》思想和《正蒙》清代注釋的重要文獻資料。張載《正蒙》義奧難解,李光地的注解則多疏通、闡發張載未詳言之意,且對于先儒對文意解讀的互異之處,一一辨明是非,四庫館臣認為其是明初以來諸家注釋中的“善本”。李光地是清初朱子學的領袖人物,其在注解《正蒙》時亦呈現出“以程朱解張載”的傾向,但其所詮釋的天道論、心性論、修養功夫論等,亦有不少自己的獨特見解,非常值得研究。此次點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注解正蒙》二卷本為底本,對校本四種,參校本兩種。《正蒙注》為清初江南學者張棠與周芳二人合撰,是《正蒙》清代重要注本之一。《正蒙注》在《正蒙》每篇篇首均闡明篇旨綱要,并于篇中每一小段后總結段意,對于讀者理解文意有較大幫助。其注解,解釋詞義詳明,闡述句義通達,時富新意。從思想上而言,張棠、周芳的《正蒙注》與李光地的《注解正蒙》相似,亦呈現出以程朱理學為宗的特色,如《正蒙注》指出了《正蒙》大多數用語的儒家經典來源,并指出張載所詮釋的含義與經典本身的差異,尤其注重張載和程朱對經典的不同理解之處,體現了對程朱理學的強烈認同。此次點校以上海圖書館藏康熙四十六年刻本為底本,以《正蒙合校集釋》、《張載集》為參校本。

(清)李光地撰 張瑞元點校 (清)張棠 周芳撰 張瑞元點校 ·中國哲學 ·16.6萬字

味覺思想
會員

中國哲學界少有以味覺思想為進路來解讀中國文化,本書可謂開此先河。作者以“味覺思想”為中國文化之血脈,一則示其乃顯著區別于古希臘以來的視覺思想與古希伯來之聽覺思想,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則,在味覺優先,自覺壓制視覺歷史情境下,中國思想展開為從“形”“體”到“理”的范式轉換,即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至從“理”到“天理”。這個進程中,味覺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導、滲透,并以感通、體道、玩味、理會等主導著中國思想。可謂以形而下之方法闡釋形而上的本體之理的獨辟蹊徑的中國哲學著作。不僅可以給中國哲學界帶來新的理論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學理論對于普通讀者不再顯得艱澀和枯燥。本書乃《味與味道》姊妹篇。《味與味道》勾勒出中國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書側重揭示味覺思想歷史演變脈絡,分別揭示中國思想史中感官選擇的脈絡(從“耳目之爭”,耳的勝出,繼而“耳舌之辯”,舌的勝出),范式轉換的脈絡(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至從“理”到“天理”),以及方法論演變的脈絡(從感通、體道、玩味至于理會)。這三條脈絡相互交織,彼此貫通,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之根本特質。從橫向面看,味覺思想貫徹于中醫藥、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畫論、書論、詩論、文論、道學等人文領域。與此相應,中國思想自覺選擇以陰陽、剛柔、仁義等主客一體的概念來表達道、理,同時以溫、淡、涼為思想者的氣象與思想基調,從而使中國文化各個層面浸染著味覺思想。此血脈從遠古流淌至今,雖歷經千萬劫而健進不息,在當代中國依然隨時隨地觸之可及。當代意欲在中西古今之爭視域下重建中國話語體系,重建中國思想、中國文化,味覺思想亦提供了厚實的資源與深沉的生機。

貢華南 ·中國哲學 ·18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良县| 克拉玛依市| 麦盖提县| 浦北县| 彭山县| 泾阳县| 绥德县| 周口市| 长宁区| 白城市| 应用必备| 尼勒克县| 宣威市| 博罗县| 瑞金市| 西峡县| 谷城县| 久治县| 神木县| 遂溪县| 绥芬河市| 荃湾区| 新郑市| 呼图壁县| 郓城县| 皮山县| 依安县| 桃源县| 报价| 湟源县| 任丘市| 赣州市| 昌平区| 泰安市| 东源县| 渭源县| 四会市| 夹江县| 外汇| 文登市|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