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歷史上,韓愈以其文學成就彪炳史冊。事實上除了文學上的巨大成就,韓愈也是唐代乃至中國儒學發展史上貢獻卓著的經學大師。本書主要研究、考訂、梳理韓愈對《詩》《書》《禮》《易》《春秋》《孟子》《論語》等經書的理解與運用,分析體會韓愈著作中對上述經書采納引用時所折射出的經學思想,使其系統全面地展現于世人面前。這對韓愈研究、儒學研究和經學史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周靜 ·中國哲學 ·33.5萬字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是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故里,是中國道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渦陽縣委縣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合作舉辦了“中國渦陽老子道文化國際學術論壇”,并精選部分學術論壇上發表的論文,編為《老子道文化研究》,以學術研討的形式弘揚傳統文化。本輯為創刊號,收錄了14篇文章,主要涉及老子和道家思想、道家經典解讀、道教與社會,以及道家歷史文獻文本考證等幾方面內容。
何建明主編 ·中國哲學 ·22.9萬字
在近代東亞世界里,有心知曉世事,探究世變由來,思考因應之道的士人,不知凡幾。在他們具體身處的生活世界里,確實存在著前所未知的知識天地,乃至于新式傳播媒介提供的訊息。他們就像是進入了一座包羅萬象的“知識倉庫”,各色信息、思想與觀念,斑斕眩目,應接不暇。在這里,他們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曰追求“世界知識”的思想道路。這部書,就是以具體的個案,闡釋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如何被創造生產,從而對近代中國思想文化世界的洪流,提供另一個角度的認識和理解。
潘光哲 ·中國哲學 ·21.9萬字
朱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人物,他集宋代理學和經學之大成。本書是“朱子經學與四書學”專題會議的論文集,內容涉及:朱子的四書學研究,四書學是朱子經學的研討重點。朱子的五經學研究,朱子的易學和禮學得到重點討論;傳統朱子學問題再探,中和和道統問題得到重點討論;朱子學與北宋道學的考察,重點討論了朱子學的來源及其與北宋道學的關系;朱子學周邊及其影響的省思,也包括朱子后學及在東亞地區的傳播與發展等諸內容。
丁四新主編 ·中國哲學 ·24.5萬字
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圣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于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與古圣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并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
趙峰 ·中國哲學 ·55.8萬字
《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匯編而成,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后世人學習的榜樣。晏嬰自身也是非常節儉,備受后世統治者崇敬。
(春秋)晏嬰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19.8萬字
《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內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后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現存十卷。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18.5萬字
以“天道”、“人性”為民主與科學的“超越根源”,強調天道、人性與政治的良性互動。良性的政治哲學與公共治理之道,應從天道、人性中汲取資源以建構、豐富和發展自己,并由之培養健全完善的立體人格,使人因此過上幸福的、人性繁盛的生活,而此種生活又反過來促進政治的理性、清明。本書探討了牟宗三的政治哲學及其后的超越根據和人性基礎,及道德的形上學和立體的主體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牟宗三政治哲學思想在公共治理方面所提供的哲學智慧。
周恩榮 ·中國哲學 ·24.9萬字
《國際孔孟學刊》由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和中國孔子基金會主辦,是關于海內外儒學研究及傳播的國際性高端集刊,重點關注海內外儒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以及儒學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狀況。本書是《國際孔孟學刊》第1輯,設有“特稿”“先秦儒學研究”“程朱理學研究”“明清儒學研究”“東亞儒學研究”五個欄目,主要議題是對程朱理學的研究。
曾振宇主編 ·中國哲學 ·18.9萬字
《曾子學刊》由山東大學曾子研究院/中國哲學史學會曾子研究會主辦,為的是加強學術界對曾子思想的關注,培育曾子研究的后繼人才,增進學界對海內外儒學發展現狀的了解,為曾子思想與儒學思想的海內外交流提供平臺。本書是第一輯,主要包括“學者訪談”“孝道思想及其歷史發展”“儒家孝道與當代社會”“曾子孝道專題”“《孝經》研究專題”幾個專欄,各位專家學者從經典、學理、實踐等方面對儒家特別是曾子孝文化的內涵進行了豐富的闡釋。
曾振宇主編 ·中國哲學 ·19.6萬字
《荀子研究》是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本著荀子“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的精神,以嚴肅、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為荀子思想與儒家思想的海內外交流提供學術平臺。本書是第一輯,包括“文本考證與釋讀”“荀子的思想內涵及其當代意義”“荀子思想比較研究”“荀子的歷史地位與荀學研究”“荀子與蘭陵文化專題”“海外荀子研究”幾個專欄。
顏炳罡主編 ·中國哲學 ·17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有五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海外陽明學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宋明心學思想研究。《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趙平略 陸永勝主編 ·中國哲學 ·19.9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是第十一輯,有四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陽明學與區域文化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的當代價值研究。《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陸永勝 劉繼平主編 ·中國哲學 ·21.6萬字
中國哲學的真實建立,合文獻才能有中國,合邏輯才能有哲學。因此所謂“中國哲學”,必須將文本內在脈絡轉化為邏輯推演。本書即致力于復活古典名學的方法論,并以之解讀古典文本。《周易·系辭傳》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三五錯綜是古典名學校驗事實的方法。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正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由此實現“中國”與“哲學”的合一。書名用《周易》之典,借以表明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
李若暉 ·中國哲學 ·17.4萬字
十三經是塑造中華民族基本性格的最主要經典。為方便當代國人整體把握儒家經義,本書主要以八字韻詩形式,對《十三經注疏》等儒家經典基本義理進行內在整合,并力圖呈現其原汁原味,目的是使更多國人具備必要的國學學養,內在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故本書亦可稱為“經學入門初階”。實望國人一編在手,儒經大義朗然于胸,而后自可深入經藏并優柔涵養、身體力行之。庶幾如此,不亦樂乎。
高巧玲 李明撰 ·中國哲學 ·38.7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基于發展哲學的視角闡述了整體性發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書遵循著從一般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的邏輯進路,在總述了社會發展和整體性發展的含義、整體性發展的思想淵源的基礎上,分別從歷史合力論、刺激應變原理、社會主要矛盾論、發展機制論、整體文明論、實踐任務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角度論述了整體性發展問題,使整體性發展這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范疇獲得了清晰和全面的展現。
邱耕田 ·中國哲學 ·26.9萬字
本書從學術角度闡述了《推背圖》如同《周易》以及它的標識——太極圖一樣,是由陰陽兩個部分構成的,陰的一部分由符號、卦象、易術理論組成,陽的那一部分由讖曰和頌曰的文字描述組成。這陰陽兩部分相輔相成的組合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是我們常說事物矛盾的兩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只有將這陰陽兩部分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去理解和證明才能真正明白《推背圖》的本意,以及易學思想的博大精深。
許欽彬 ·中國哲學 ·18.3萬字
公孫龍是戰國后期著名的邏輯學家和辯士,其著作《公孫龍子》是先秦名辯學派至今尚存的唯一完整文獻。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立足于《公孫龍子》六篇文本,進行詳細校注、今譯、英譯和注疏,重新整理和編排順序,并運用文史互證等方法,探求公孫龍思想發展的軌跡,以重建公孫龍的思想體系。下編將公孫龍的思想分為邏輯學、語言學和一般哲學,分別結合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歐陸語言分析哲學和西方形而上學思想,進行了多學科的分析和對比研究。
王宏印 ·中國哲學 ·31.1萬字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學本論,下設三個獨立章,分別探討了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注重情感的特點、儒家與道家情感哲學的義理詮釋、儒道情感教育與情感實踐。下篇論述儒道情感哲學的現代價值,研究了儒情與道情理論與現當代中國的人格建構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諧的發展。
蕭平 朱喆 操奇 ·中國哲學 ·16.1萬字
本書從《周易》六十四卦本意出發,以生動的事例和精到的點評對《周易》中有關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齊家立業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淺出的闡釋。
青石哦 ·中國哲學 ·2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