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浩瀚、龐大的船山學場域中,王夫之的經濟倫理思想是鮮有人涉足的“荒漠地帶”。作者積數年之心力,以文獻整理為基礎,廣泛借鑒當代道德哲學研究成果,創造性地運用現代詮釋學等學術方法,始終立足于并堅守了“文本”的在場性,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方面精當地建構起了完整的王夫之經濟倫理思想體系,彰顯了“自主”“公平”“民本”等王夫之經濟倫理思想中活的靈魂,從而有效地拓展了船山學研究的新領域、新境界。走進這本書,將帶你對話不一樣的王夫之。
謝芳 ·中國哲學 ·28萬字
本書從禮、理會通的角度,將經學研究、哲學研究與思想史研究結合起來,提出了“禮樂哲學”“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等新的學術概念,從禮樂形上學、價值論、實踐觀三個方面對朱子禮學的哲學體系做了較為系統的詮釋與建構。作者認為,禮學與理學是朱熹思想王國的兩大支柱,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令朱熹的思想既有精密深邃的形上學建構,也有確鑿可信的工夫論依據,從而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馮兵 ·中國哲學 ·28萬字
本文以考察康有為公羊學的核心范疇為線索,采用概念分析、文本細讀等方法,依次就康氏公羊學學術規模、托古改制、三世進化及其公羊學視域下的解經學等議題進行梳理、詮釋,并注重結合經學史研究視角,彰顯康氏公羊學的學術價值,以彌補前人研究對康氏經學之系統性關注不夠和相關概念討論不足等缺陷。
常超 ·中國哲學 ·27.9萬字
《心之德業——陽明心學的本體學研究》是李旭研究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力作。本書融合了陽明心學與西方現象學的成果,從本體學進入陽明心學的哲理核心,探究知與行的內在關聯,體察陽明心學的精義及奧妙,追求心之朗現的良知良能,從而對中國儒學經典進行了深刻的析理與解讀。全書分為體段篇、境界篇和體用篇,每篇四章,各有勝景,不乏新意。作者將論心治心之學貫穿于陽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之中,以此啟發讀者在逼仄的日常中習得一種活潑的心靈智慧,以期共臻澄明之境。
李旭 ·中國哲學 ·27.9萬字
本書從作者身份、《道德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等進行論述,撰出這部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入、系統了解《道德經》不可不讀的著作。不像其他解釋《道德經》的書,本書著重于《道德經》的思想架構,不斤斤于章句解釋。為方便作者閱讀,書后附有《道德經》原文及重排文本。
張尚仁 ·中國哲學 ·27.9萬字
“四書學”是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進行闡釋的學問。它奠基于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至明清時代,由于最高統治者倡導尊孔讀經,將“四書學”列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故“四書學”成為社會顯學。影響所及,窮鄉僻壤也出現了許多汲汲于“四書學”的學者。河北靈壽人傅士逵即是這樣一位學者。傅士逵,字鴻漸,乾隆乙酉科拔貢生,出身書香門第。其家族出了兩位尚書——傅永淳和傅維鱗,他們為家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傅士逵賦資醇篤,莊重不佻,潛心理學,諸名儒著述靡不悉心玩索,有所得即隨筆記錄;并“于圣賢心法咸克鉤元扼要而闡其精微,積久遂成《讀書隨筆》全策”。本書稿既是傅士逵研讀“四書”的心得,也是他多年設館教書的結晶,在當時即得到部分直隸學者的肯定和稱贊。本書稿原為抄本,現將其標點校注后出版,使讀者見證清代直隸地區“四書學”研究的“熱潮”。
傅士逵 ·中國哲學 ·27.8萬字
本書從《周易》六十四卦本意出發,以生動的事例和精到的點評對《周易》中有關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齊家立業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淺出的闡釋。
青石哦 ·中國哲學 ·27.8萬字
本書設有當代哲人評介、前沿問題研究、哲學與人類未來、傳統與當代、批評與對話、巴蜀哲人六個欄目,收錄了《中國哲學與過程思想》《基于過程哲學的生態倫理:辯護與抵抗》《過程、進步和過度:懷特海與社會和平》等文章。
唐代興主編 ·中國哲學 ·27.7萬字
本書是《論語新注新譯》的姊妹篇,同樣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考證了《孟子》中108例古今眾說紛紜的疑難詞句,並給出確切的解釋。爲惠及廣大讀者,考證以“譯注”形式呈現——下里巴人的形式,陽春白雪的內容。本書“考證”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楊樹達先生所謂“審句例”——在浩如煙海的同時代文獻中網羅類似結構的詞句,予以歸納類比。以“最博最精”著稱的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釋讀古書的名篇,如釋“終風且暴”,正是這樣做的。本書的108篇“考證”,或稍不如《論語新注新譯》162篇之富贍,但本書《導言》較之《論語新注新譯·導言》,當有過之;對有志讀古書的朋友,或能如醇醪之怡神,或能似醍醐之灌頂——敬請別輕輕放過。如果您不想與一本好書失之交臂,請一讀楊逢彬先生這部力作吧!
楊逢彬 ·中國哲學 ·27.6萬字
莊子從不同方面澄明了個體性原則;以逍遙之境為指向,莊子進一步彰顯了人的自由問題。本書以史與思的統一為進路,在分析莊子哲學的內在主題及理論張力、并由此進一步揭示其思想脈絡的同時,又注重在總體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學內涵和獨特的理論品格。
楊國榮 ·中國哲學 ·27.6萬字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原為中國先秦儒學典籍,唐宋儒者在應對“佛道”挑戰而為儒學構建本體的遇程中,將“學庸語孟”進行了“四書化”,使之成為繼“五經”之後的又一儒學經典結構。然而,當理學及“四害”伴隨著中國文化傳入日本之後,江戶古學派對它們的批判、質疑、否定便紛至遝來,並解構了“四書”經典結構,開放了日本的“去四書化”的歷程,這一思想雎屬“暗流”,但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意味著,中日儒者對儒學解典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已暗示出“文化認同”在近代之前的束亞世界出現了裂痕,尤其是從束亞史的視域內考察“四害”經典結構的形成與解構,既折射出中日儒者對儒學典籍的不同詮釋,也意味著他們在同一文化範疇內漸行漸遠,而這一不同思想取向甚深地影響了中日兩國的歷史進程。也就是說,對待束亞問題的研究不能將著眼黠僅限於近代柬亞,近代之前的東亞世界更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董灝智 ·中國哲學 ·27.5萬字
本書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論視野,運用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以及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集體主義的歷史譜系,追問集體主義的“問題化歷史”,具體闡述了集體主義的原始起源、邏輯形成、歷史構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變和論域延展等問題,較為完整地闡釋了傳統社會“個體與集體”的理論型構與內在關系,有力回應了集體主義的歷史不在場觀點,巧妙駁斥了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不講個體利益的片面觀點。
陳云 ·中國哲學 ·27.5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辦,每年出版一輯。本輯約37萬字。收錄二十余篇學術文章和書評等。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7.5萬字
本書前四章全面論述了魏晉玄學的產生、發展、特征以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后十二章論述了魏晉時期著名哲學家郭象生平史實、哲學方法、哲學體系、郭象哲學中的理論問題,對郭象與向秀、裴頠、王弼、張湛等同期玄學哲學家的思想作了比較研究。
湯一介 ·中國哲學 ·27.4萬字
道教易學的宗旨主要在于彌補道家哲學偏重形而上學的弱點,開辟道教從人事通向天道的實踐之路。與儒家易學偏重政治和社會倫理問題的探討有所不同,道教易學重在對自然天道及人與自然天道的合一等問題進行研究。宋元時期是道教易學最繁榮和最重要的時期,道教易學與內丹學結合,出現了三種主要的學術形式,其中,丹道易學主要以個體為本位,對天道之理進行切身體悟,以求得個體與天道相通、相融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道教圖書易學主要以易圖的形式對天道之理進行探討,以為道教內丹修煉提供理論的指導;道教易老學則是對上述這種天人之學的結合,以體用的方式來貫通天與人、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上述三種理論形式雖然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共同構成以道教內丹修煉為主旨的、完整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道教易學思想體系。
章偉文 ·中國哲學 ·27.3萬字
《中庸》是儒家四書之一,被后世稱為“孔門心法”,在儒家道統與法統的傳承中,有著其它典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要旨在于,如何時時回到“喜怒哀樂之未發”的心性本然狀態,去開啟人人本具的內在光明德性,從而在內修與外用上,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圣人境界。本書根據史幼波老師所開講的《中庸》系列錄音整理而成,語言生動活潑,文意深入淺出,并且旁證于佛道兩家,提煉出中華傳統心性之學的精髓,為現代人安身立命,乃至共同面對人類未來的命運,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與道路。
史幼波 ·中國哲學 ·27.3萬字
《詮釋與重建》以“經典與詮釋”為研究進路,致力研究船山對《四書》的哲學詮釋及其對宋明道學《四書》解釋傳統的批判繼承,突出其中的道德論、心性論、工夫論、解經學,試圖呈現其中的儒學思想和理學思想作為船山哲學之部分的意義,闡明其思想與宋明道學運動的關聯。
陳來 ·中國哲學 ·27.2萬字
錢穆推薦“復興中華文化人人的幾部書”之一。《傳習錄》作為王陽明的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距離當今近的一部哲學經典。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書》的《傳習錄》(此為通行本,簡稱全書本《傳習錄》),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錄徐愛、陸澄、薛侃記錄的陽明先生問答語130條;中卷收錄陽明書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錄陳九川、黃直、黃修易、黃省曾等記錄陽明先生問答語143條。然而,陽明《傳習錄》的內容,并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在不同時期的編輯、刊刻過程中,經過多次的增訂刪減之后,后由錢德洪編定的。湯一介、馮達文弟子,深圳大學黎業明教授點校、注釋、翻譯。以明隆慶六年刊本為底本,對校本、參校本合計達十九種之多,搜集無遺。點校細致,入微,語句層級節節分明,文本結構煥然一新。注釋厚重,妥帖,儒學傳統中的王陽明,時時與朱子交鋒的王陽明。翻譯精確,精確,還是精確,“一字不放過”
(明)王陽明撰 黎業明譯注 ·中國哲學 ·27.1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有八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陽明后學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現代性研究、陽明學與時代思想研究、陽明學與文學研究、陽明學應用研究、陽明學文獻考論。《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趙平略 陸永勝主編 ·中國哲學 ·27.1萬字
二十世紀初,梁啟超(任公)先后編纂了三種關于傳統的修身方面的書。此三書既是梁啟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隨身札記讀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導書。考慮到梁氏編纂這三種書思路的連貫性和緊密性,取名“梁啟超修身三書”。
梁啟超編著 彭樹欣整理 ·中國哲學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