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嘗試在比較哲學的視野下對中外人文精神進行研究。這意味著,中外人文精神的研究不能僅僅研究各自思想本身,更要從比較的視角,探討一方思想如何對另一方思想提供理論上的支持或辯護,借此解決理論解讀中的困境和難點問題,庶幾為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以及東西方哲學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提供一條可能途徑。
孫偉等 ·理論流派 ·16.7萬字
《以賽亞·伯林自由理論研究》整體結構嚴謹合理,體系完整,材料豐富,論證翔實。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作者首先梳理了伯林思想發展的過程和背景及國內外關于伯林思想研究的現狀。第二章研究了伯林的歷史觀,在分析了歷史決定論的歷史形態和產生根源之后,從決定論與自由選擇、決定論與責任兩方面批判地研究了伯林的歷史決定論。第三章研究了伯林的自由觀。作者將馬克思與伯林在自由觀上的異質性作為比較性研究的討論平臺,首先指出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這兩種自由概念的劃分并非伯林首先提出,消除了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誤解,進而分析了伯林形成兩種自由概念過程中兩個階段(即“自由”與“浪漫”、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自由觀念。第四章研究了伯林的價值多元論思想,分別從價值多元論對自由主義的辯護與背離兩方面進行了相關理論的探討。最后兩章分別從兩個角度闡述了如何超越伯林的自由理論。
劉明賢 ·理論流派 ·21.4萬字
本書是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社會的經濟組織和精神生活之間,尤其在藝術方面存在著一種密切的相互關系這樣一種主張,并探討了原始藝術變遷的心理和經濟基礎。本書譯者蔡慕暉是陳望道先生的夫人,是專攻藝術的學者。中譯本初版于1937年由本館出版。
(德)格羅塞 ·理論流派 ·14.8萬字
嘉道時期是中國社會近代轉型、社會大變動的前夜。包世臣一生跨越乾嘉道咸諸朝,仕途坎坷,長期輾轉于江淮之間,為地方大員做幕僚,是清代嘉道年間頗富盛名的經世派士子。本書以包世臣的經世思想為對象進行研究,旨在以微觀實證考察社會文化變遷;從包世臣人生經歷、學術思想等入手,聚焦其實政思想、經世實踐及其歷史影響,并與其同時代經世派巨子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進行比較研究,以歷史演進的縱、橫坐標為參照,為包世臣經世思想尋找歷史定位,以此揭示近代轉型前夜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變遷的艱難歷程。
張巖 ·理論流派 ·18.6萬字
民族本是人文社會科學乃至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大主題,不同學科的民族研究有必要相互參照。得益于國家近年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視,近年來興起了一波多學科及跨學科的民族理論研究,哲學學科也積極參與,本文集即薈集了一批哲學學者有關民族與中華民族研究的論文,涉及文明論及其比較、現代性、民族性與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及其認同建構等多個論域,應有望拓展和深化民族理論研究。
鄒詩鵬主編 ·理論流派 ·39.4萬字
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和前兩大批判不同,“判斷力批判”是要消除前兩個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現象和本體、知識和道德的分裂與對立。康德在本書中確定了判斷力的先天原理對于聯結彼此獨立的知性立法和理性立法所起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以此闡明批判哲學必須是由三個批判組成的整體。他從特殊去尋求普遍的反思判斷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來溝通知識和道德兩大領域,實現自然界的必然王國與道德界的自由王國的和諧。
(德)伊曼努爾·康德 ·理論流派 ·10.6萬字
《兩種不同形態的哲學:中西哲學生存狀態分析(中西哲學比較與文明史研究叢書)》是一種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中西哲學比較”不是一個新題目,但作者另辟蹊徑,主張走出對西方哲學思想范式的依傍,提出了開啟新一輪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極具原創性的方法——生存狀態分析。
俞宣孟 ·理論流派 ·26.6萬字
《哲學評論》倡導對哲學問題和哲學史問題進行原創性研究和文獻性研究,尤其關注對當代哲學問題和中國語境下的比較哲學問題的深入闡發性論文。選文范圍涵蓋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哲學、美學、倫理學、科學哲學、邏輯學等在內的全部哲學二級學科。同時也歡迎哲學二級學科間的整合研究以及哲學與其他一級學科的交叉研究。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理論流派 ·19.3萬字
本書以宋濂哲學及其與浙東學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剖析了宋濂哲學對浙東學術的傳承和影響,重新審視了宋濂的理學地位以及元明清時期浙東學術發展的邏輯性與合理性。宋濂以繼承和光大婺學為己任,以《六經》為學術根柢,構建了一個心本體論思想體系,在歷史、政治、文學、宗教等領域均有獨特的理論建樹。宋濂受浙東傳統學術影響,其心學上承張九成、呂祖謙、甬上心學,下啟明中葉陽明心學;其史學成就承自婺學,多被《宋元學案》、章學誠等吸收;其“文道合一”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實踐得到黃宗羲等人的充分肯定,體現了浙東學術重“文”傳統的一脈相承。
劉玉敏 ·理論流派 ·19.6萬字
如今,隨處可見一種痛苦恐懼癥,一種普遍的對痛苦的恐懼。人們對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懼癥導致一種長效麻醉。人們對所有痛苦狀況避之不及,甚至連愛情的痛苦也漸漸變得可疑起來。這種痛苦恐懼癥也蔓延至社會性事物。沖突和分歧越來越沒有立足之地,因為它們很可能導致令人痛苦的爭論。痛苦恐懼癥也席卷政治領域。一致之強制和共識之壓力與日俱增。政治安守在一個妥協區域,失去一切生機與活力。妥協社會與功績社會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虛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蓋或優化的東西,無法與功績和諧共存。苦難的被動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動社會中沒有立足之地。如今,痛苦被剝奪了所有表達的機會,它被判緘默。新自由主義的幸福預期物化了幸福。幸福絕不僅僅是眾多能帶來更高績效的積極情感之總和,它對優化邏輯避之不及,不可用性是其特征。幸福中蘊含著否定性,真正的幸福絕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載著幸福,使幸福長久。“痛并快樂著”并非矛盾的修辭。
(德)韓炳哲 ·理論流派 ·2.8萬字
中國學問原來該有的力量,是安頓我們個人的生命。本書是臺灣知名學者薛仁明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王肖關于生命學問與國學教育的對談錄。?薛仁明自述是作者、講者、行者,更是中國文化的踐行者,他聚焦于兩岸中國文化的發展以及個人的生命實感,不空談概念,不販賣知識;因為踐行,所以他深受其益,在周遭浮躁之下依然安然自在。?談中國文化,一定要和我們的生命產生聯系,這樣才會真正有根基。薛仁明從傳統文化實踐者的角度談禮樂重建與現實困境,從為人之父的角度談傳統文化的相續相接以及家族倫理,從各種文化現象中品評躁郁時代中的文化回歸與文化自信。同時關注傳統文化對大眾的深厚影響,傳統價值觀念在現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信息化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等,激活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基因,恢復我們的生命、生活與歷史、祖先、天地萬物的傳統聯系,找尋一種身心的歸宿感和一種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生命氣象。
薛仁明 王肖 ·理論流派 ·15萬字
雖然平等主義在當代社會已經深入人心并成為具有支配性的正義觀念,平等也被看作是最流行、最重要的分配正義原則,但是這些都不是沒有爭議的。關于平等的爭議既存在于平等主義的內部,也存在于它的外面。內部爭議的核心問題是“什么的平等”,即平等主義者所說的平等是指什么?外部爭議的核心問題是平等的規范性,即平等主義如何能夠得到證明?本書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姚大志 ·理論流派 ·33.6萬字
這本哲學書涵蓋了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探討了哲學基本問題,包括“道德分歧是否可以解決”“什么是真理”,以及“如何實現和諧社會”等。它不僅為建立個人的道德方向標提供了哲學指導,還為我們開啟了通往“幸福(eudaimonia)”之門。例如,在“亞歷山大城如何反映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中,朔寧將哲學與歷史結合起來,以亞里士多德最負盛名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為例,研究哲學思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亞歷山大大帝的功績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成就,也可以看作是亞里士多德政治哲學的實現。
張朔寧 ·理論流派 ·10.2萬字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的第一部獨立巨作,黑格爾思想龐大的唯心主義體系及其辯證方法都淵源于此。
(德)黑格爾 ·理論流派 ·24.5萬字
為什么需要國家?國家權力源自契約?最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自由與平等的理念從何而來?永久的和平能否達成?今時今日,政治己經成為入屋的日常話題。但關注各種政治議題的同時,大家對動人口號背后的基本理念又有多少認知?本書用深入淺出的手法,厘清各種概念,介紹由古到今,二千年來影響世界至深的各種政治哲學理論。
梁光耀 ·理論流派 ·12.5萬字
弗雷格是數理邏輯的創始人和分析哲學的奠基人,他的大部分工作都致力于一種被稱為邏輯主義的數學哲學,即把算術還原為邏輯。為了執行邏輯主義方案,弗雷格設計了一種新的邏輯系統,它在實質上是由二階邏輯與第五公理構成的二階理論。然而,羅素在弗雷格的邏輯系統中發現了悖論。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羅素發現的這個悖論徹底瓦解了弗雷格的邏輯主義。但是,20世紀80年代,人們重新發現了休謨原則,由此引發了新弗雷格主義的興起。本書的目的是對弗雷格的邏輯主義進行系統性研究,以當代新弗雷格主義及相關爭論為出發點,返璞歸真,還原弗雷格本人的邏輯主義思想的面貌。
劉靖賢 ·理論流派 ·14.1萬字
伽達默爾的思想中潛藏著一個長期為人所忽視但又極有價值的理念——詩。本書以詩為線索對伽達默爾思想的源起、建構和實踐進行重新解讀。首先從古希臘、德國浪漫主義、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影響等方面探究伽達默爾詩化哲學的思想來源和學理背景。進而從藝術論、語言論、存在論三個層面對如達默爾詩化哲學之“體”——理論構成進行解析。最后對伽達默爾詩化哲學的“用”之維——詩歌批評實踐進行了闡釋。最終認為“詩”在伽達默爾那里是一個跨度很大的理念,它不僅是具體的文學體裁,是藝術的別稱,而且是一種原初的生存狀態,是真理之境,所以詩在伽達默爾的思想體系中占據本體論的高度。伽達默爾的詩化哲學代表了現代性危機之下西方哲學的自我反思和必然轉向。
宋陽 ·理論流派 ·16.6萬字
本書的主旨是從中國當下思想的存在出發,來考察中國的思想、文化、學術作為哲學的主題、方法與思考路徑。歷史中的中國本土思想與文化給予我們的存在方式到了近代發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使我們原有的生存存在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原來本土既有的可以代表我們的身份的本土思想文化遇到了“為天下裂”的境遇而發生了變異。正是在這個“存在”的意義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與“構建當代中國哲學”作為問題被呈現出來。通過哲學之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可以認識到:“中國哲學”不在“哲學”之中,而在“哲學”之外。就是要讓“中國的哲學”從純粹的“哲學”象牙塔中走出來,在具有生命意義的歷史中尋找屬于中國的“哲學”之“性”。這樣的“哲學”需要的是中國這塊土地的滋養和潤育,中國哲學之“道,行之而成”。
張蓬 ·理論流派 ·20.6萬字
本書為明道法師學佛的心得體會,包含了他對佛學、人生及現代社會的諸多思考,用簡單的語言,從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闡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實現禪心。本書非宗教讀物,而是在禪的語境下體悟人生的散文小品。與本社即將出版的胡百熙先生的《有為法與無為法》,為同類型作品。
明道法師 ·理論流派 ·9萬字
現代技術困境的實質是以自然、自由和人本的喪失為表現的技術造成的人類生存的困境。以“自然”“無為”為根本原則,古老的道家智慧高度警惕人類的技術化生存。本書希望融通道家哲學與現代西方的技術批判思想,借助老子和莊子的思想視域展開對現代技術的批判,在揭顯人類技術生存困境之真相的同時,嘗試著為解決現代技術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某些啟示性的方向和思想資源。本書是以古典視域透視現代問題的案例,是古代哲學與現代哲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
鄧聯合 ·理論流派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