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對當代中國美學思想形態轉變過程的歷時性掃描,指出當代中國美學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學思想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對美產生新的誤解,把美要么等同于認識,要么看作實踐活動,甚至認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現形式,出現了遮蔽美、懸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現象??档乱韵闰炁械姆绞綑z視了人類的認識原則、倫理原則和情感原則,揭示出美與認識、美與道德之間的復雜關系,為美劃邊定界,成為后來西方美學的規范與方向。
梁光焰 ·美學 ·18.1萬字
這是一本全面、系統地介紹生命美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專著,同時也是一本深入探索美學基本理論與前沿課題的學術著作。生命美學誕生于1985年,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出現的第一個美學新學派,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生命美學引論》是作者對生命美學的美學研究成果的一個概括和總結。著作立足生命范疇,從中國古代美學與王國維、魯迅、宗白華、方東美的美學傳統接著講,力圖融會中西美學的精華,回應21世紀時代的呼喚,提出自己的全新的美學構想。
潘知常 ·美學 ·15.2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了作者關于實踐美學和新實踐美學與不同觀點的學派和美學家的爭論,從中可以清楚明白地知道,新實踐美學是在與否定和反對實踐美學的美學派別和美學家的爭論中崛起的。新實踐美學堅持實踐美學的實踐論觀點理論,與時俱進,對實踐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把實踐界定為包括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話語生產的社會實踐整體,在此基礎上對于實踐美學的基本問題進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闡述,使得實踐美學跨上了新臺階,為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張玉能 ·美學 ·11.5萬字
近代以來,中國傳播學的理論、方法主要是從西方引入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傳播學伴隨傳播事業的勃興而壯大,專注于現象性問題研究,一直趨步于西方研究的后塵,印跡鮮明。普及美學“本來美”理論,為“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諸學科提供了本體性發展依據。循此脈絡,中國固有傳播觀念自含“自性本美”的源頭性發展基礎,呈現迥異于西方傳播學的本體性特征,在傳播方式、傳播內容以及實踐效果上也別有特點,由此“普及美學傳播學”也成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構的有益探索。
劉浩冰 ·美學 ·12.5萬字
《美在民間》作者徐國源提出,討論民間審美問題,除了要撇開業已固化的“文人心態”和人們較為熟知的文人審美的模式,還必須在學理上進行“空間性”轉移,進入到民間審美文化的生產和傳播場域。該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從民間審美文化的“基礎問題”的討論入手,由此進入到“鄉土的邏輯”,進而在理論上探尋“民眾的美學”,再到更深層面的“民間趣味”的剖析。透過作者深入淺出的分析,讀者自會徜徉于民間審美文化的“學術的理解”之中。
徐國源 ·美學 ·14萬字
這是一本全面、系統地介紹實踐存在論美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專著,同時也是一本深入探索美學基本理論與前沿課題的學術著作。實踐存在論美學誕生于2004年,是實踐美學創新與拓展,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本書是作者對實踐存在論美學的美學研究成果的一個概括和總結。它立足實踐—存在,展示自身美學建構的方方面面,同時力圖回應21世紀時代的呼喚,作出新的美學思考。
朱立元 ·美學 ·11.7萬字
本書作者旨在回歸“美學”的原初涵義“感性學”,在美學理論發展的基礎上,應對形而上學危機與新藝術形式對傳統美學的挑戰,重構當代新感性學。本書分為“理論”和“問題”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種新美學流派——顯現美學、氣氛美學、自然美學、力的美學和裝置美學,揭示出它們所提供的全新審美視域;第二部分進一步集中研究當代美學(感性學)核心問題,如審美在場性,不確定性,超出了視覺主導的舊感性而面向聽覺、味覺的新感性,審美經濟現象等。
楊震 ·美學 ·15.8萬字
在人們的常識中,感性與理性、藝術與哲學的對立已經根深蒂固了。西方哲學家們的一些說法也加強了這種對立。維柯斷言:感受強則理智弱,理智強則感受弱,兩者是不可能共生共長的。尼采曾提出一個反方向的問題:哲學家蘇格拉底還能搞藝術嗎?尼采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恰恰從尼采開始,時代精神風貌大變,藝術與哲學的邊界開始模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更有了當代藝術,藝術與哲學的關系被重構了。本書以藝術與哲學的關系為主線,大尺度地梳理藝術哲學的歷史,力圖呈現藝術哲學史從古典、近代到現當代三個階段的總體特征。我們要問:美是如何發生的?這既是一個藝術史的問題,更是一個哲學史的課題。
孫周興 ·美學 ·14.6萬字
本書探討美學問題,收錄了《美的本質》《美盲限制了想象》《鮮花總比汽車美》《到底人間歡樂多》《美女之美》等文章。
余群 ·美學 ·12.9萬字
《生活之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知名美學專家劉悅笛對中國生活美學的賞析解讀。“生活美學”中蘊含著華夏傳統的生命意識、生活觀念和人生追求脈絡,不僅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之學,而且更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渡钪馈吩噲D找回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傳統,通過天時之美、地緣之美、人貌之美、飲茶之美、長物之美、棲居之美、游覽之美、文人之美、人格之美這九大方面,將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大智慧深描出來,探討如何實現審美化的生活,并生成一種憂樂圓融的生活傳統,為中國人的生活立“美之心”。
劉悅笛 ·美學 ·9.6萬字
《西南聯大美學通識課》是聯大美育的直接遺產,由朱光潛、朱自清兩位大師的講義和學術成果組成,其中包括美學大師朱光潛對美感來源、美的創造與欣賞的系統性論述,以及文學大師朱自清對文藝美學的專門論述。
朱光潛 朱自清 ·美學 ·13.6萬字
最早研究日本審美意識的著作之一,日本美學家大西克禮的經典傳世之作!《幽玄與物哀》是大西克禮的經典美學著作,他站在日本傳統美學的角度,對“幽玄”和“物哀”展開理論研究和試論,嘗試打破西方美學的框架,融入日本特有的美學概念。“幽玄”是一種難以用文字說明的微妙意趣,“物哀”常用來表達日本國民美學意識和內涵,通過解讀幽玄與物哀,我們方能抵達日本乃至東方美學的幽靜深處。
(日)大西克禮 ·美學 ·8.6萬字
明代中晚期是整個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發展史上的重要轉變期。作為明代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發生的變化和當時的政治經濟變化密切相關。明代中晚期特殊的“兩京格局”、集權統治及其后期逐漸失去控制是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發展流變的重要原因。經濟上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達為休閑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靶膶W”及其后學的發展,推動異端思潮的興起,對傳統的倫理道德觀提出挑戰。明代中晚期繼承和發展了宋代文化,并且在平民化道路上走得更遠。概括來說,其表現在審美意識的深化、審美對象多元化、審美訴求的雅俗兼容等方面。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的流變,一方面是當時社會時代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美學上的影響和意義。
李玉芝 ·美學 ·18.6萬字
美學是個古老的概念,美學又是個形而上的學科。本書沒有艱深生澀、佶屈聱牙的學術語言,而是從各種社會現象、熱點話題中摘取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試圖從美學的角度為年輕讀者答疑解惑。本書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今的文化發展背景下,如何在分崩離析的知識體系中發現智慧的靈光,從看似專業化的分解中探尋超越其上的靈性、精神,為人類尊嚴奠立基座。美學智慧,能否擔當這一使命?著名學者、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駱冬青《美學智慧》課程二十二講,帶你領略大學高質量人文課的知識魅力。深度解構“美學智慧”理念,賦予傳統美學以新鮮意趣。
駱冬青 ·美學 ·19萬字
本專著是由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陳冬(哲學美學博士)獨著的學術專著。內容是探討如何建設中國美麗鄉村的話題。文章以鄉村審美貧困問題為切入點,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詩詞中,尋找文化根脈中的美學精神,并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相關理論指導下,探尋鄉村擺脫審美貧困的路徑。文章以現代性視野,重新審視宗法鄉村審美貧困的命理邏輯,重塑傳統文化中“桃花源”等美麗鄉村原型,結合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等,尋根問脈,抽繭剝絲,尋出鄉村美學真諦。文章以宗法鄉村的人學機緣,融合馬克思主義現代性相關理論,希圖重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美麗鄉村的美學范式,梳理出民族美學傳統的獨特性。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美麗鄉村建設,是基于人的需求自由、勞動自由和感性自由的理路,并與幾千年來中華美學精神相融合的,就此,文章以鄉村產業發展、生態維持、人居環境優化、鄉村文化建設以及美好生活的實現等方面為指引,探跡建設美麗鄉村的實踐路徑。文章特別體現了中華傳統詩詞文化中的鄉村美學精神,呈現了中國鄉村美學建設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民族性傳統,對于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填補了鄉村美學研究的空白。
陳冬 ·美學 ·17.2萬字
本書為杜覺民先生的著作。全書分逸品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神品與逸品之比較、逸品畫家案例解讀、莊子美學思想對逸品意識之影響四部分來論述逸品,對質疑、虛靜、無欲、體道這些莊子的美學思想做了深入分析。
杜覺民 ·美學 ·8.4萬字
本書以21世紀海外漢學的風景理論、圖像理論和草稿思維為研究工具,以朱子的山水美學為研究內容,探討朱子理學美學的歷史來源、研究方法、倫理內核和現代轉化。本書認為,長期以來對于朱子理學的義理化、哲學化的研究路徑,遮蔽了朱子思想的本來面目,有把朱子倫理思想法家化的嫌疑;而美學與理學視域的融合,不僅揭示了朱子的整體思想,而且還原了真實的朱熹及其生活世界,對于朱子思想研究以及中囯古代思想智慧特質的揭示均有重要的意義。
陳永寶 ·美學 ·18萬字
美學界對古代中國美學問題的探討集中在以文論、樂論、畫論為主要內容的藝術審美,對古代中國生活審美這一審美形態的關注較為有限。本書對古代中國生活審美概念進行了界定,對古代中國生活審美的原理形態進行了深入研究,從秩序審美,德性審美,禮儀審美等幾個角度對古代中國生活進行了分析,并論述了古代中國生活審美的現代轉化。
張翠玲 ·美學 ·16.5萬字
梁啟超美學思想構建及其研究的得失啟發我們,在純美學之外,還存在著梁啟超這樣的美學家所構筑的美學,它既不是單純的政治思想,也不是純粹的審美沉思,而是政治與審美融合的政治美學。本書主要論述的就是梁啟超與他所創構的政治美學。
莫先武 ·美學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