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和世界講道理
會員

《不和世界講道理》講述了盲人旅行家曹晟康的成長故事。他出身于安徽省一戶貧窮的農家,8歲時因為車禍視力逐漸衰退,之后雙目失明,從此開始遭受親人的冷遇和外人的欺凌。為了不被人欺負,他走上了習武之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廢物”,他離鄉學習各種營生技能。到2007年,北漂的他以創業者的身份開了4家按摩店。然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他幾年奮斗得來的幾十萬元轉眼成空,所愛之人因此棄他而去。他不知活著還有何意義,只求找一片凈土將自己掩埋,于是踏上了去拉薩的旅程。在經歷了劇烈的高原反應后,他看見了活著的意義,并立志成為一名盲人旅行家。從此,靠著一根盲杖、一個背包、一副墨鏡,他開始了環游世界的旅程。之前練就的強健體魄和專業技能成了他前行的底氣;可靠的朋友和善良的路人則為他增添了前行的勇氣和動力。他不斷向命運發起挑戰,不僅成為中國第一位盲人帆船帆板運動員,還走過了國內每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用4年時間游歷世界6大洲35個城市。無限風光背后總是充滿艱辛:被無故克扣工資、被勒索封口費、遭遇搶劫犯、遺失手機和行李……他如何化險為夷,解決危機?如何在世界留下自己的足跡?請聽他娓娓道來!

曹晟康口述 宋瑤撰 ·倫理學 ·10.6萬字

正直
會員

日本亞馬遜網站5顆星推薦,生活美學大師、超級暢銷書《100個基本》作者松浦彌太郎松浦彌太郎是風靡日本的生活美學大師,數百萬日本年輕人受其影響。他的作品引入中國后,受到中國年輕人的熱烈追捧。他在書中看似簡單的人生哲學里蘊含了不簡單的生活智慧。作者的文字令黃曉明、范瑋琪、張德芬等深受感動!49歲開啟新的人生,人生過半的轉折之作在49歲之際,松浦彌太郎決定開啟新的人生。一般來說,行至中年,一般會維持現狀度過接下來的人生。然而,他毅然辭去《生活手帖》總編輯職位,他說:“盡管自知必冒風險,我仍將自己重新歸零,選擇縱身躍入全新的領域。”找尋生活中的真實,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你是想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還是迷茫、懦弱到老死?“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什么都不做。”所以,踏出第一步,勇敢去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吧!毫無保留地與你分享半生心得,28條與你息息相關的人生感悟“世間發生的事,一切都與你息息相關。”“不論是誰,一生中永遠不會和你分手的人,是你自己!”“從和大家一樣的訓諭中掙脫出來,開始走自己的路。這與年齡無關,這是自立,是尋找自我旅程的開始。名人談正直要想贏,靠聰明,靠能力;要想贏三十年,靠正直。——柳傳志(我會教育孩子做)正直的聰明人,做正直的人最劃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楊瀾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周國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松浦彌太郎選擇了找尋生活中的真實,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所以毅然辭去了《生活手帖》總編輯一職,踏上新的征程。在這個轉折點,他靜思過往經歷和人生經驗,然后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半生心得,告訴讀者如何過好這一生。這既是對前半生的一個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書中共有28條人生感悟,他告訴我們,想展開新的挑戰時,需要稟持的心態,包括:人可以到任何地方,只要你愿意向前;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么都不做。作者期望讀者看過這本書后,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正直”,在往后不斷迎接新的挑戰之際,秉持這些正直誠實的信念度過人生。

(日)松浦彌太郎 ·倫理學 ·5.4萬字

倫理學原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
會員

一直到19世紀末,倫理學與規范倫理學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爾的《倫理學原理》出版,宣告了另一種倫理學即元倫理學的誕生。爾后半個多世紀,元倫理學在西方倫理學王國一直居于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美德倫理學的興起,以及道德心理學研究的復興,倫理學研究呈現出了規范倫理學、美德倫理學與元倫理學鼎足發展的局面。而由摩爾所倡導的元倫理學研究的哲學意義,仍然是當代倫理學大家關注的重心。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摩爾的《倫理學原理》才被列選為20世紀前半葉唯一一部倫理學經典名著。(另外一個原因是,自分析哲學興起以后,傳統的倫理學研究受到了重挫,直到20世紀后半葉才重新復興。)作者G.E.摩爾(G.E.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新實在論及20世紀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1873年11月4日摩爾生于倫敦上諾伍德。1892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896年畢業。1898~1904年在三一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11年起歷任劍橋大學道德科學講師、精神哲學與邏輯教授,并成為三一學院終身研究員,1939年從教授職位退休。在《倫理學原理》一書中,摩爾提出的“自然主義謬誤”的命題,進一步澄清了倫理學的學科內容。摩爾認為,怎樣給“善”下定義是全部倫理學中最根本的問題。而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以下兩種自然主義的謬誤:一種是把善性質混同于某種自然物或某種具有善性質的東西,從“是”(is)中求“應當”(ought),使“實然”與“應然”混為一談。另一種是把善性質混同于某種超自然、超感覺的實在,從“應然”、“應當”中求“實在”,進而把“應當”的愿望當作超然的實體。摩爾自己的主張是,“善”是不可定義的,只能靠我們的直覺來把握。摩爾的這一主張被倫理學界稱作“開放性問題論證”。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摩爾把全部倫理學問題分為三類:一是研究“什么是善”的倫理學本質問題,這就是元倫理學;二是研究哪些事物就其本身為善(即作為目的善)的倫理學理論問題;三是研究如何達到善的行為(即作為手段善)的倫理學實踐問題。元倫理學研究道德的本原問題,即什么是善,這是一個價值問題。規范倫理學研究道德的存在問題,這是一個規范問題。這樣,摩爾就區分了元倫理學與規范倫理學,從而開創了20世紀以來的元倫理學研究。

(英)G.E.摩爾 ·倫理學 ·16.3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贡觉县| 阿图什市| 芦山县| 临武县| 蒙城县| 禄劝| 永清县| 兴国县| 沈丘县| 上高县| 桓仁| 闽侯县| 大化| 高邮市| 镇巴县| 汕尾市| 土默特左旗| 溧阳市| 佛坪县| 博客| 长葛市| 宣汉县| 灵丘县| 法库县| 长沙市| 张家界市| 措美县| 临汾市| 金寨县| 石城县| 霍邱县| 五原县| 灯塔市| 西乌珠穆沁旗| 紫金县| 迁安市| 特克斯县| 沙田区| 乐陵市|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