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匯集了錢遜先生研究《大學》《中庸》的學術成果,對《大學》《中庸》全文做了完整的翻譯和系統的講解。全書分為兩部分,導讀部分重介紹了何謂《四書》,《大學》《中庸》的基本內容和研讀方法、注意事項等。解讀部分注釋力求簡要,譯文緊貼經典原義,講解深淺出,在歷代研究基礎上精心疏解,結合新的時代精神做出作者自己的獨到見解,為讀者導正學習經典的方向。
錢遜 ·東方哲學 ·5.3萬字
《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研究》借鑒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式,采用文本細讀法、微觀分析法以及變異性研究和跨文化比較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從系統、整合的角度對英語世界的各個英譯本作了介紹與梳理,從異質文化的視角以及異質文化間的差異與互補作用于文學和思想文本來分析探討其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變異。
楊玉英 ·東方哲學 ·13.9萬字
《孟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跡及其學說最重要的資料。孟子生于戰國時代,他繼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終為人倫正義、為道德政治奔走呼號。所以在《孟子》書中所記述的,不僅是為政的原理準則,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養的基本。本書是南懷瑾先生關于《孟子·離婁篇》的講記。從《離婁》這篇開始,屬于《孟子》的下半部,這下半部發揮孔子思想的精神,具體而微,并且深入又廣闊地闡釋了中華悠久的文化傳統。主要闡述君道、臣道、師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識分子立身處世、做人做事的大原則,也就是所謂的倫理之道、人倫之道。
南懷瑾著述 ·東方哲學 ·18.7萬字
《孟子》這本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孟子生于戰國時代,他繼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終為人倫正義,為道德政治奔走呼號。所以在《孟子》書中所記述的,不僅是為政的原理準則,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養的基本。《萬章》是《孟子》一書七篇中最短的一篇,但也是最引人入勝的一篇。孟子與萬章師生二人,針對許多話題,展開連串針鋒相對的妙問妙答,問答犀利又充滿禪機,內容所涉及的,有些更是數千年來炎黃子孫心中的疑問。南懷瑾著述的《孟子與萬章》將《萬章》與《禮運篇》、《論語》等儒家經典相互發揮,闡揚儒家學說精髓,并將其中的哲理、甚至整個儒家學說與其他學說、教義進行比較,分析《孟子》對人類文化的深遠影響。
南懷瑾著述 ·東方哲學 ·7.2萬字
《中論》,又稱《中觀論》或《正觀論》,與《百論》《十二門論》合稱三論宗據以立宗的“三論”,撰成時間約相當于三國魏明帝時,題為龍樹著,后秦鳩摩羅什譯,四卷。本書系印度中觀派對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而顯示自宗的論戰性著作,主要內容是闡發“八不緣起”和“實相涅槃”,以及諸法皆空義理的大乘中觀學說。本書據《大正藏》所收鳩摩羅什譯本,逐偈講解,疏通文意,闡明義理,并對一些關鍵性的佛教術語做了重點闡釋。
王孺童 ·東方哲學 ·18.5萬字
本書為陳鼓應編集的體現殷海光晚年生命境遇和學術思想轉變的一本重要著作。匯輯的內容包括殷海光晚年思想記錄(《病中沉思》、《病中語錄》),殷海光遺囑,遺稿(《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生平記錄(陳平景《殷海光先生傳記》、陳鼓應《殷海光先生晚年紀事年表(1966—1969)》),聶華苓、徐復觀、王曉波等友人學生的紀念文章,以及殷海光晚年與陳鼓應的若干封通信(影印件)等。這些篇章不僅讓人對殷海光的人格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反映了他文化觀的轉變。
陳鼓應 ·東方哲學 ·14.8萬字
南懷瑾著作權合法擁有者臺灣老古公司授權南師生前多次親加審定,風行大陸三十載,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裝版——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論三大道,出入百家言。本書初名《序集》,由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出版,一九九二年一月第二版時改為今名。它匯集了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歷年來為自己的著作、他人的作品、整理出版的古籍所撰的序跋,以及其他文翰,總計七十二篇。分為儒家、易經、道家、經義、禪宗、密宗、健身、歷史、其他九大類,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精深的闡述。內容敘及:古代文獻,諸家學術,社會變遷,文史掌故,經世治學,為人之道,孔孟精髓,道藏珍蘊,易學源流,佛經大義,禪宗語錄,密教修行,兵法謀略,陰陽術數,瑜伽氣功,保健養生,詩詞歌賦,古文今譯,以及作者的行履交往,等等。文辭典雅,見識獨特。南懷瑾先生的著作多為學生根據他講學時的口述整理而成,而本書則基本上出自他的手筆。茲經版權方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一〇年五月版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南懷瑾著述 ·東方哲學 ·14.8萬字
《易經》(又名《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它以象征陽的“——”(又稱“陽爻”)和象征陰的“——”(又稱“陰爻”)為基本符號,以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組成)及由八卦中任意兩卦交相疊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組成)為基本圖形,通過對這些卦象的解釋,闡述了事物和現象生成變化的法則。本書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易經》的講記。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紹了《易經》的一般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后部分著重解釋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終“未濟卦”),而以對“乾卦”的解說為最詳。內容包括:卦名、卦辭、爻辭,以及解釋它們的《彖辭》《象辭》《文言》等。具有深入淺出、通俗易曉的特點。茲經版權方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將老古公司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版校訂出版,以供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七年六月
南懷瑾著述 ·東方哲學 ·14.9萬字
《孟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跡及其學說最重要的資料。孟子生于戰國時代,他繼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終為人倫正義、為道德政治奔走呼號。所以在《孟子》書中所記述的,不僅是為政的原理準則,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養的基本。本書是南懷瑾先生關于《孟子》的講記。《公孫丑》篇屬于《孟子》的第二篇,分為上下兩部分,記載了孟子與弟子公孫丑之間的談話,大部分內容發生在齊湣王當政時期。《孟子·公孫丑》篇記錄了孟子的政治觀點、治國思想以及政治活動,涉及孔子、周公等眾多歷史人物以及當時各種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并論及中國文化的諸多問題。
本書作于1963年,是熊十力最后一部著作。案其《自序》,本欲將晚年隨筆不拘長短匯集成冊,因精力衰退僅成一卷,實乃一斷續寫成之長文。此文秉承熊先生的一貫做法,廣引佛儒經典解釋“十二緣生”,以此發揮其《新唯識論》到《乾坤衍》的思想。熊先生自謂歸本于“孔子之《易》”,對于佛道二家時加評判,讀者其善會焉。此書自云:“余雖不敢茍同于出世法,而人類有此一派思想,亦可為人間世貪癡兇殘之徒,給以大棒大喝。世人詆余毀佛,非獨不知余,又何所知于佛乎?”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3.2萬字
本書收錄了熊十力的兩部著作。《韓非子評論》(原題《正韓》)系胡哲敷據熊十力先生講授內容整理并經熊先生修訂而成。全文曾署胡拙甫之名發表在1950年1月出版的《學原》雜志第三卷一期上,并以單行本于1949年底由香港人文出版社出版。此據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本點校。《與友人論張江陵》作于1950年夏秋,并于是年冬自印行世。此即據該版本點校。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2萬字
本書包括由四篇文章組成:一、《中國歷史講話》,原系作者于1938年春為學生授課時的講稿,當年夏天整理成書,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石印行世。此文宣揚漢、滿、蒙、回、藏五族同源,主要意在為各民族團結抗戰提供歷史依據。二、《中國歷史綱要》,據作者未刊手稿整理,寫作時間約在《中國歷史講話》前后。此文重在強調作史應注意之點,并兼述作者對宋明理學的看法,由此可見作者的民族觀、歷史觀和學術史觀。三、《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系作者發表在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附設哲學研究部《特輯》上的一篇講詞,1946年作者在四川樂山五通橋編定印行。四、《論六經》,由作者于1951年春在北京寫給董必武、林伯渠、郭沫若的一封長信擴充而成,當年夏天由大眾書店印行。此文分論儒家六經,尤其重點論述了《禮經》中的《周官》一篇,并對新中國文化教育方針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6.3萬字
熊十力自述其哲學思想的演變軌跡,初自佛教唯識學(有宗)入,進而探究空宗,最后歸宗《大易》體用不二之旨。其1932年出版的《新唯識論》從唯識學脫胎而來;1958年出版《體用論》,乃從自我體系立論,不復借助唯識學的理論框架。與傳統儒者的言說方式不同,《體用論》以現代習見的系統論述方式,闡發其體用不二理論,全書分為《明變》《佛法上》《佛法下》《成物》《明心》五章。但《明心》章當時因病未能寫出,在初版《體用論》中有目無文;次年補寫完稿,于1959年由龍門書局單獨付印,名之為《明心篇》。本書將《體用論》《明心篇》合訂為一冊,以見《體用論》全貌。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9.4萬字
本書收錄了熊十力的兩部著作。《破破新唯識論》是一部反批評的著作。《新唯識論》(文言文本)1932年出版后,南京支那內學院劉定權(衡如)于同年12月在內院年刊《內學》第六輯發表《破新唯識論》予以駁難,歐陽竟無(漸)特為作序。熊先生隨后于1933年2月出版本書反駁劉著;是書由北平斌興印書局代印,北京大學出版部等處代售。此次出版即以該版本為底本,并參考中華書局1985年本點校。《摧惑顯宗記》是熊先生又一部反批評著作,針對印順法師1948年發表的《評熊十力的》一文。原稿以黃艮庸(慶)名義發表于1949年《學原》雜志二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上,又收入《十力語要初續》。1951年,熊先生改寫此稿,并于前增寫約萬言,概述《新唯識論》要旨,又于后附錄兩長文,由大眾書店印行單行本,題曰《摧惑顯宗記》,署為“黃慶述”。此次出版以大眾書店印本為底本,并參考湖北教育出版社《熊十力全集》本點校。為體現辯論的來龍去脈,將劉定權、印順原文并附于后。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6.5萬字
《十力語要初續》乃《十力語要》的續編,仍沿用《十力語要》舊例,輯錄書札、論文、雜文等總計四十二篇,是了解熊十力學術思想和生平的極其重要的文獻。基本上反映出抗戰勝利之后至1949年之間,熊十力在北平、杭州、廣州等地的學術活動與主要思想,其中一個主題是圍繞《新唯識論》作出闡釋和發揮,提要鉤玄,解疑答惑。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5.8萬字
本書收錄的兩部著作,其前身均為熊十力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的自撰講義。《唯識學概論》系熊先生講授唯識學的第一部講義,1924年由北大印制。本書忠實于此前在南京支那內學院所學,以玄奘、窺基之學為旨歸,簡明扼要地概述唯識學的思想體系,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為唯識學的入門書,亦可作為研究《新唯識論》的參考。《因明大疏刪注》亦為熊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因明學的講義。其淵源有自:古印度著名論師陳那改造舊因明學,號稱新因明之祖,所著《因明正理門論》(簡稱《門論》)乃因明學奠基之作,其弟子天主(音譯商羯羅主)為便后學,刪述簡括該書而成《因明入正理論》(簡稱《入論》);玄奘東還,相繼譯出二論,其弟子窺基又為《入論》作疏,成為后世研治因明的*威讀本,故尊稱為《大疏》。熊先生此書,乃是為適應現代學者的需要,刪注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而成,刪削疏文,疏通大義,增設新注,闡發奧蘊,允為治因明之津梁,研唯識之預科。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8.9萬字
《佛家名相通釋》作于1936年夏秋間,次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組出版,本書即據該版本點校。《佛家名相通釋》以佛教的名相為條目,以佛學的整體次第為綱領,從唯識學的角度闡發大乘佛學的體系;按照佛學傳統疏釋名詞概念,探究其間的有機關聯,又時加按語,用自己的哲學觀點闡明佛學的玄奧,使之明白易曉。這是一本學習佛學的極好入門書,也是一部系統的簡明佛學詞典,亦為了解熊十力哲學思想的必讀之書。
熊十力 ·東方哲學 ·17.6萬字
“想一個自己從未深思考的問題是危險的,我們讀書是別人替我們思考,我們不過是在重復作者的精神過程而已。所以一個人如果整日讀書,他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本書選取叔本華討論思考、讀書、兩性、宗教等問題的經典文章,通過詳細的論述啟示讀者,讓讀者能站在叔本華這位偉人的肩膀上,去行自己的思考,發展自己的獨立思想。
(德)叔本華 ·東方哲學 ·7.8萬字
本書是對朱子理學思想體系的當代闡釋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學術方向。既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取得的豐厚積累,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礎。當然,如何用現代漢語的哲學概念,接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深度、重現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內涵,將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轉變成當代意義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現代漢語梳理傳統哲學的文本脈絡、概念關聯,通過“翻譯”和解釋將“理”、“氣”等傳統哲學概念嵌入到現代漢語的哲學文本當中,始終是一個有待克服的難題。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書在語言和寫作范式兩個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在結構安排上,本書基本依照《太極圖說》的論述次第展開。第一至第三章關注的是本體論問題,第四至第六章是有關心性問題的討論,第七至第九章則著眼于儒家價值的現代闡釋和論證。最后一章“一本”,是對理一元論體系建構中的要點的疏釋和總結。作為對兩宋道學思理的接續,本書對于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實體與生生、理氣關系、心性關系、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當代漢語的習見概念做了解析性的闡發和論證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論的取向,則是基于對朱子《太極圖説解》的體系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被看作對朱子的《太極圖説解》的現代轉寫。出于理一元論體系的完整性的要求,本書關注的只是作為體系的必要環節的關鍵問題,至于相關問題的更為充分的展開,則不在這一寫作的考慮當中。理一元論體系的建構,當然是哲學上的努力。但作為接續兩宋儒家哲學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寫作。由于體系化寫作并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朱子這樣的偉大哲學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體系環節有語焉不詳的地方。這一狀況使得本書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引入了其他哲學家、甚至是非儒家傳統的哲學家的論證和思考,以補足體系建構的某些缺失的環節。當然,這些表面上看并非儒家哲學的思想要素的引入,并不能影響本書的儒家哲學的基本取向。事實上,為儒家價值找尋當代哲學的表達形態和理論基礎,正是本書的立言宗旨。
楊立華 ·東方哲學 ·12.7萬字
《〈論語〉綱要》是《論語》的釋讀之作,也可視為《新論語》續篇——對孔子思想的核心觀點和思想脈絡進行了歸納和闡釋。《論語》中的許多“道理”能否發展成為“定理”?《〈論語〉綱要》試著將這些“道理”做定理化表述,從“仁”“忠恕”等重要概念入手,通過經典章句的語義分析,解析相互關系,在簡單陳述的“箴言”中,尋找出更深一層的邏輯判斷。從“仁”的核心價值觀,到“兩端”方法論,再到“用其中”的中庸思維。簡言之,就是以其說,尋其法;再以其法,探其道。這一路徑,讓我們有可能一窺孔子“天人之道”的奧秘。如何在“人道”和“天道”之間“執兩用中”,即“中庸”之道。“中庸”是在“兩端”之間做出抉擇。這是孔子學說的最高智慧。如果說《新論語》為《論語》增加了一個新的讀本,希望這本《〈論語〉綱要》也能為孔學提供一種新說。
錢寧 ·東方哲學 ·1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