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是一本講述花草的博物學圖書。作者本人有著幾十年的植物搜集、分類、攝影和研究的經歷,該書精心挑選了作者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一方面介紹植物學的有趣知識,另一方面滲透了他對博物學與實驗科學分野的反思。博物學是一種普通人都可以參與,而且和人的生活與快樂緊密聯系的一種知識,和只有專家才能參與,并且跟生活世界切斷了紐帶的實驗科學是極其不同的。作者在本書中通過生動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喚起了一個生氣勃勃與人相親相近的自然世界。
劉華杰 ·生物科學 ·17.5萬字
詳細論述了武當山南麓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對其主要植物地理學特征特別是植物物種多樣性、植物區系地理、植被狀況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評價。
雷耘 ·生物科學 ·5萬字
本書前兩版銷量較大,多次重印。自出版以來,得到了廣大高校老師的認可,被許多高校選為本科和研究生教學用書。現在的第3版,具備一下特點:將酶工程分為基礎酶學、實踐酶學與酶應用三部分;酶工程是重點面向應用的學科,相比基礎酶學,酶的實踐和應用近些年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新版拓展了酶工程的研究領域,拓寬了酶的應用范圍;酶的實踐應用是重點介紹的內容。本書既可作為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及酶應用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用書,也可作為相關研究領域研究人員參考書,還會對生產應用單位的技術人員有所幫助。
羅貴民 高仁鈞 李正強 ·生物科學 ·36.3萬字
理查德·道金斯科學作品,《盲眼鐘表匠》姊妹篇。眼睛、耳朵和心臟、翅膀、蜘蛛網,它們身寫滿了“不可能實現的完美”。本書旨在回答“看似被精心設計的生物特征和器官功能是如何一步步自然演化而來的?”這一演化論經典難題。全書以蜘蛛網、翅膀、眼睛、貝類螺類、胚胎等為例,將自然界存在的形態與計算機程序模擬結果進行對比,探討生物演化的方向;又以蜜蜂授粉、無花果與黃蜂共生為例,探討生物演化的相互作用。道金斯使用“不可能之山”作為比喻,其高度代表了“完美”和“不可能實現”兩種性質的組合。想要一躍而就,登上演化的制高點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來到山峰的另一側,則會看到一條蜿蜒曲折的緩坡(即緩慢的、累積的隨機變異的非隨機存續)。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便可沿著這條緩坡順利登頂。作者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詳細的案例和計算機模擬剖析生物演化的規律和特征。作者認為,生物因基因突變偶然出現某種特質,但在演化過程中,由于人工選擇或自然選擇,遺傳特質通過累積得以不斷優化,形成現在的形態。所謂生命進化的不可能,其實都可以通過逐漸的進化過程實現。
(英)理查德·道金斯 ·生物科學 ·18.5萬字
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是巴甫洛夫多年實驗研究的總結,主要記述在《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20年研究,條件反射》(1923)和〈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1927)之中。他詳細地研究了暫時聯系形成的神經機制和條件反射活動發展和消退的規律性,論述了基本的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現象的擴散和集中及相互誘導的規律,提出了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和兩種信號系統學說。《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出版于1927年,本譯本根據俄文第三版譯得,于1953年在國內出版。譯者戈紹龍(1989-1973)先生是我國著名醫學家,一生潛心于巴甫洛夫學說的研究工作,是我國第一位將巴甫洛夫的學說介紹到中國的學者。本書附有戈紹龍先生的學習筆記,讀全書23講內容進行了解讀,對讀者理解巴甫洛夫的實驗和理論頗有助益。
(俄)巴甫洛夫I.P.Pavlov ·生物科學 ·36.8萬字
翻開《酷蟲視界》,作者開啟微觀新視角,帶我們重新認識身邊的昆蟲。本書中,這些原本并不陌生的家伙放松警惕,在鏡頭前展開獨特個性,或光鮮亮麗,或狂野奔放,好像飄落凡間的精靈或冷面殺手。在這里,每只蟲都是特立獨行的,哪怕只有一天生命,也必將演繹出最絢麗的傳奇。請隨本書作者一起進入這個精靈出沒的世界。
唐志遠著 ·生物科學 ·2.8萬字
實驗前該準備哪些試劑?怎么配制實驗試劑?實驗前該準備哪些儀器?怎么培養海馬神經元?怎么觀察神經元的形態學?怎么鑒定神經元?怎么培養小鼠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怎么培養神經干細胞?怎么培養原代神經膠質細胞?怎么測定小膠質細胞趨化、遷移、吞噬功能?怎么測試實驗動物的學習和記憶?怎么檢測基因芯片?怎么做神經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熒光染色?怎么應用ImageJ神經生物分析軟件、GraphPadPrism6.0軟件、SPSS軟件?……本書圖文結合予一一介紹。實驗流程嚴格按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立老化研究所(NIA)的標準、規范執行。內容實用,具有可操作性。本書適合從事神經病學研究的人員,如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研究生、醫學院校基礎研究人員,特別適合初學者閱讀參考。
潘曉東 ·生物科學 ·14萬字
本教材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崗位需求,闡述了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條件、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植物器官培養技術、植物脫毒技術、植物組織培養苗工廠化生產、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主要應用。本教材注重引用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實用新技術和成功案例的采編,教材貼近組培科研、生產和管理實際,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本教材可供高等職業教育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生物技術及應用、設施農業技術等專業的學生使用,也適用于職業培訓和本科院校的選修課程。同時也可作為從事植物組織培養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參考用書。
石玉波 劉和平 ·生物科學 ·15.2萬字
宇宙是如何開始的?生命是如何出現的?人類是如何進化的?…..這些迷人的問題在這本《35億年的生命物語》里都可以找到答案。《35億年的生命物語》主要講述了生命從微塵到人類的全部進化歷程。首先,結合化石、太陽、植物的進化、大地等與生命的關系為我們總結了歷屆學人對生命的看法與研究。其次,還原中世紀時期大地的面貌,探討了各種各樣的恐龍在地球上的生活,中生代海洋生物、空中生命的發展過程。最后,講述了生命的艱難,生命繁衍的秘密,介紹了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靠著自己的智慧生存的,以及對人類以及其他生命未來發展的預測。
(美)約翰·H.布瑞德雷 ·生物科學 ·12.9萬字
寫給大眾的“自然簡史”,享譽全球的博物學家布封的經典之作,風靡全球的科普知識讀本。《自然史》是一部傳世的博物巨著,全書包括《動物史》、《植物史》、《礦物史》、《人類史》、《地球形成史》等,共有36卷。作者在這部著作中,綜合大量的事實材料,以科學觀察為基礎,對自然界進行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闡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尤其是關于“進化論”的論述,為系統“進化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自然史》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作者借助于自己淵博的知識和細膩的文筆,在詼諧幽默的敘述中,賦予了自然萬物以靈性。特別是在“動物卷”中,他以熱情而浪漫的筆調將動物擬人化,例如溫馴又勇敢的馬、優雅又神秘的貓、聰明又勤勞的鼴鼠、高傲又威風的獅子、被形容為自然“最丑”造物的樹懶等栩栩如生,不管它們有著怎樣的優缺點,他都融入了博大的親近之情,被盧梭贊譽為“有著本世紀最優美的文筆”。
(法)喬治·布封 ·生物科學 ·20.1萬字
《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第一版。程紅曾是我的研究生,畢業后長期在動物形態學領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并到國外研修。《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第二版是在她的倡議并作了大量前期工作才得以啟動的。另外,她接替我講授本課的多年經驗和收集的同學反饋意見,都為《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的修訂作了鋪墊。《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新增加了第三作者姚錦仙,她對第三章脊椎動物的胚胎發生和發育以及第十五章內分泌系統的內容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并為骨骼系統和肌肉系統增加了人類骨骼肌肉的特點以及與生物力學相關的內容。《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統稿工作由姚錦仙負責。此外,她在為第二版的立項申請、與責任編輯的聯系、補充文獻資料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楊安峰 ·生物科學 ·23.4萬字
《螞蟻之美:進化的奇景》是一本由觀察者的一手資料匯集而成的關于螞蟻的書,作者以親身經歷向我們訴說著這些常常為我們所忽略的小家伙的故事,堪稱中國版《昆蟲記》之螞蟻篇。《螞蟻之美:進化的奇景》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螞蟻王國基本情況的概括和描述,作者如數家珍般地講述了螞蟻王國之中的合作、斗爭和權術謀略,也講述了那些打入螞蟻世界的食客、間諜和入侵者;二部分則是挑取了眾多螞蟻家族和物種分成了15個典型話題展開述說,您將在這里看到不同的螞蟻族群為了生存,在自然選擇的偉大法則下所作出的適應性進化,以及讓人驚嘆的生存策略;三部分則是專為愿意在觀察螞蟻之路上走得更遠的讀者所準備,包括了標本的采集、制作以及螞蟻飼養的基本技術和知識,同時也告誡愛好者要愛護螞蟻,對它們進行保護性的研究,而非破壞性開發。盡管《螞蟻之美:進化的奇景》文筆輕松,如同講故事般進行著訴說,但是,《螞蟻之美:進化的奇景》內容除去作者和其朋友的親身經歷外,所有的資料均來自嚴謹的學術文獻或相應的專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冉浩 ·生物科學 ·15.4萬字
本書將微生物的無菌操作實驗與發酵食品、食用菌的種植有機結合起來,使青少年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獲得全面的知識拓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書可作為中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教材。本書將微生物的無菌操作實驗與發酵食品、食用菌的種植有機結合起來,使青少年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獲得全面的知識拓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書可作為中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教材。
石毅主編 ·生物科學 ·3.8萬字
本書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指導,系統考察國外生命體領域的創新成果,本書著手從國外現實創新活動中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博覽與之相關的論著,細加考辨,取精用宏,在充分占有原始資料的基礎上,抽繹出典型材料,精心設計成研究生命體領域創新信息的思維脈絡和框架結構。本書分析了國外在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細胞型微生物方面的創新信息;分析了植物生理與生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等方面的創新信息;還分析了動物生理與生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魚類、節肢動物,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等方面的創新信息。
張明龍 張瓊妮 ·生物科學 ·42.5萬字
生命現象是我們這個星球上至為復雜和有趣的自然現象,關乎我們人類對自身的終極認識。本書不同于以前中外作者習慣采用的主要從外部形態、生物種類等宏觀層面描述生物演化史的書寫模式,而是以生物的各種功能的演化作為主要線索,揭示了能量攝取、信息傳遞、結構形成、運動、繁殖、感覺、攝食、防衛、意識……等各種功能的起源和演化歷程。本書不僅僅描述了生物體各種功能的演化史,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呈現了功能演化的深層機制,即包括基因在內的種種分子層面上的不斷演化,從“內部”揭示了生物演化的脈絡,以及地球上如此復雜多樣、繽紛絢麗的生物界在分子層面所具有的驚人的一致性。生物在分子機制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但其宏觀結構和行為上又具有高度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是幾十億年來地球生物旺盛的生命力和頑強適應能力的明證,也是用分子、原子作為文字而書寫的地球生命的宏大史詩。本書是生物演化的一部“內史”,所憑借的是20世紀后半期以來分子生物學迅猛發展的諸多成果,本書將這些有趣的發現從26000多篇前沿專業文獻內篩選出來,通過較為生動簡易的方式呈現給普通知識讀者。
朱欽士 ·生物科學 ·61.1萬字
每個人都有一次生命,以及一顆大腦,伴隨我們度過整個一生。而人生中所有重要的目標,歸根結底都要從改變大腦開始。我們雖然有自然的改變機制,但它的局限性令人失望。除了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神經科學到底能不能為我們帶來新的啟發和技術,讓我們改變大腦好消息是,連接組學帶來了希望。作為連接組學的主要倡導者,普林斯頓大學知名神經科學家承現峻認為,連接組其實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經歷共同塑造的。連接組理論相信,我們的連接組可以由我們的行為與思維來塑造。換言之,我們能夠通過影響大腦的連接結構,來塑造我們的大腦。在本書中,承現峻以生動的筆觸介紹了連接組學、連接主義、基因對連接組的影響、如何找到連接組,以及如何利用關于連接組的一切發現去改造連接組。這些內容回答了,我們為何與眾不同。同時,它們將幫我們改善自己的記憶、擺脫大腦疾病的困擾,甚至將一些科學幻想變成現實。
(美)承現峻 ·生物科學 ·22.3萬字
本書用立體概念介紹木材的基礎知識,引入三視圖原理幫助讀者理解三維的木材微觀結構。本書全部使用實木原色顯微圖片解釋木材解剖學名詞。本書介紹的標本制作方法、氣味識別方法、密度測定方法、熒光測定方法、便攜式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估算方法都是獨特而實用的方法。本書用表格和圖片的形式介紹了45種木材,其中包括紅木國標30個樹種。表格加數據和顏色標識讓讀者一目了然。圖解的45種木材實木原色顯微圖片與相同倍數顯微鏡下觀察一致。
田汝嶺 田汝雁 田汝松 ·生物科學 ·2.1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華東地區常用園林植物(200種左右)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實例,以彩色圖片展示為主,在景觀圖片的下方配有文字說明或手繪平面圖。特點是按照植物的類型分章節描述,具體分為針葉樹、闊葉樹,常綠樹、落葉樹,喬木型、灌木型,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草本植物等,其指導性、借鑒性、實用性更強。
何禮華 ·生物科學 ·8.5萬字
主要就我國醫學對于腦功能及記憶的認識和研究,并結合國外的腦科學研究,提出自己獨到的腦機能認識。并結合實際指導合理用腦。
嚴健民編著 ·生物科學 ·10.5萬字
《植物的運動本領》(ThePowerofMovementinplant)為達爾文的晚年作品,達爾文在回憶錄中談到《植物的運動本領》(ThePowerofMovementinPlant)應是與兒子弗蘭西斯合著的,但1880年10月,由倫敦的出版社約翰·默里(JohnMurray)正式出版時,著者由達爾文單獨署名,弗朗西斯以協助者的名義發表。植物的運動是植物生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達爾文在晚年71歲時。健康狀況已相當惡劣,卻完成了《植物的運動本領》這樣較為大型的著作。這是他的生物進化的研究在邏輯上的延續和進一步探討。在此之前,達爾文已經出版有《攀援植物的運動和習性》(1873年)《食蟲植物》(1875年)等相關專著。達爾文在《植物的運動本領》中提出的理論,曾經遭到德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薩克斯(JuliusvonSachs,1832—1897)的反對,他藐視達爾文是個外行,他認為達爾文“根據設計笨拙而又了解得不正確的試驗得到了既令人驚異又聳人聽聞的結論”。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達爾文的觀察引起許多科學家的興趣,數十年后,達爾文在本書中提出的線索卻引導出一系列的實驗來,他的諸多思考和大膽假設在后來都得到了科學證實。
(英)達爾文 ·生物科學 ·3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