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善用其心》是繼《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間,萬行法師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時與四眾弟子及信眾之間的交流問答,皆是針對弟子們在佛法修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誤區而談。萬行法師堅持“以人為本”,將佛法與深奧的禪理融入生活,讓弟子們在“農禪并重”的道風里,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的家風下,借人煉心,借事檢心,于堂上坐禪,堂下禪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時圓滿自我。
釋萬行 ·佛教 ·23萬字
《六祖壇經箋注》是為佛教、特別是禪宗極為重要的經典《壇經》進行注釋解說的著作,也是《壇經》“箋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書搜集資料豐富,注釋嚴謹,以“字字考其來歷,句句求其證據”的標準,詳細解釋闡述《壇經》本義,使《壇經》奧義清晰可讀。
丁福保 ·佛教 ·20.2萬字
本書分七章,全方位地綜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學思想,即依十種史料對宗密的事跡、著述等進行分析和評價;以史學的觀點敘述宗密所處中唐時代的思想背景及其與士大夫交往的情況;以翔實的學術資料闡述宗密哲學思想中“三教會通”和“教禪一致”兩大組成部分;重點從華嚴哲學、荷澤禪以及《圓覺經》、《起信論》等方面對宗密的心性思想的實質和特點進行精辟闡釋,尤其是對《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作了前所未有的細致分析,彌補了中外學術界的研究空白;著重從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宋代禪宗、高麗曹溪宗知訥禪師、日本高山寺明惠上人的思想中,歸納宗密思想對宋明理學(以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所產生的影響等重要內容。本書資料翔實,結構謹嚴,論證縝密。作者能發前人未發之聲,踏前人未到之域,視野之廣、思路之寬、輻射之遠、見解之真,為其導師方立天先生所稱賞。
胡建明 ·佛教 ·29.6萬字
《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史上從莊、玄到禪的歷史轉換做了別人基本沒有做過的研究。作者從比較美學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國玄學所接納的過程,并試圖在與西方現象學的比較語境中揭示禪宗審美經驗的特質;還運用還原式描述的方法,從最基礎的禪的感性經驗入手,勾畫禪宗現象空觀的哲學史、美學史轉換線索,揭示了禪的感性經驗與其背后的哲學思辨、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征之關系。
張節末 ·佛教 ·21萬字
本書分成兩部分:上篇是帕奧禪師對佛教經典《大念處經》的講解,作者引經據典、遵循注疏和剖析實修要點,由淺入深,次第分明,引領禪修者得窺佛法奧妙;下篇是問題回答部分,緊跟上篇,進一步除疑解惑,契理契機,義趣分明,引人深思。本書既有一定學術的價值,又為普通禪修、禪學研究者解決了從基礎到更深層次的各種問題,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緬)帕奧禪師 ·佛教 ·25.9萬字
佛教經典,分為經、律、論三藏。與經相比,律具有更大的確定性和更少的解釋空間。佛教傳入中國后,風土人情的差異巨大,戒律也因此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某些律條甚至與原始的規定南轅北轍。通過研究戒律的中國化,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佛教在中國的轉向。佛教戒律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從來沒有取得過像在印度那樣的宗教權威,但成功的讓中國的世俗權威接納了它。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為專科化,也即律宗的形成。律典一一傳入中國,《四分律》后來居上,一統南北。律宗三家中,相部最先,南山其次,東塔最末,最終三家合一,南山獨大。佛教戒律的中國化還體現為宗派化,即各大宗派所表現出的戒律思想。唯識、華嚴、禪宗、凈土各自發展出了自身的戒律理論特色。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為儒道化。在儒道二家的影響下,大量的儒家與道家元素充實進佛教戒律之中,成為僧人所遵循的準則。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必須迎接現代化。在現代社會中,戒律文化既能幫助佛教樹立良好形象,也可促進社會道德的建設。
呂昂 ·佛教 ·29.1萬字
本書初版為“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出版于1988年,后于2007年經作者修訂再版,此次則為作者的第二次修訂,收入《孫昌武文集》。全書共分四章:“漢譯佛典及其文學價值”、“佛教與中國文人”、“佛教與中國文學創作”、“佛教與中國文學思想”。
孫昌武 ·佛教 ·27.8萬字
中國的古建筑遺跡,主要分為漢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蘭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漢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兩度入藏考察,在繼承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前輩開創的營造學社調查研究漢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礎上,觀察西藏不同時期佛寺建筑形態和發展進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領域具有開創之功,建立了邏輯明晰、立論堅實、獨辟蹊徑的科學系統。書后所附近七十幅圖版是記錄西藏寺院歷史面貌的珍貴資料,已成為重建和修復這些古建筑的重要依據。除藏地佛寺建筑,書中也涉及甘肅、青海、內蒙古明末以前的藏傳佛教遺跡,也有專章討論元大都(今北京)、杭州兩地的藏傳佛教寺院。全書以巨量的建筑實物證據,展現出西藏歷史文化與祖國內地聯系越來越緊密的發展軌跡。
宿白 ·佛教 ·31.2萬字
漢譯四部《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當年夏安居時結集出來的,忠實地匯集了佛陀自成佛以來至般涅槃前所宣講的教法,由此說明了《阿含經》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在漢傳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經》就代表著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所公認的“根本佛法”。為便于廣大信徒與學者更好地了解、學修原始佛教,本書校注者以高麗藏為底本,盡量保持原本整體風貌,將四部阿含經文轉為簡體字,加上現代標點及分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考《南傳大藏經》、《磧砂藏》、《大正新修大藏經》、《正倉院圣語藏本》等不同藏經,糾正原經文部分錯漏之處,就經中出現的地名、人名、法相名詞、艱澀文句及其它譯本的不同翻譯作出注釋,方便讀者更為精準地把握根本教義與修行原理。本書有較高的學術、實用、版本和收藏價值,是廣大佛教信徒與佛學研究者難得的學習、研究參考書。
恒強校注 ·佛教 ·29.3萬字
佛教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發展中,在文學領域發揮了重大影響;而中國文學對于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二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推動對于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學史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書即專門探討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學相互影響和交流的諸多現象和問題。本書原為季羨林、湯一介兩位先生主編的《中華佛教史》之《佛教文學卷》,今加以修訂出版,全書分十三個章節,自佛教初傳中土時的佛典翻譯直至近代文人與佛教,基本按照歷史順序,分門別類地對佛教影響于中國文學的現象加以討論。對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國文人的文學創作進行了歷史的、概括的描述,堪稱作者關于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孫昌武 ·佛教 ·39.2萬字
梁躊繼校注 ·佛教 ·31.5萬字
恒強校注 ·佛教 ·25.8萬字
作為斷代佛教美學史著,本書以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學思想因素為研究對象,以佛教中國化、本土化及其審美與文學藝術意識理念的深巨影響為研究重點,凸顯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佛教美學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國化、本土化程度的時代發展軌跡。縷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美學發展歷程,從中國文化形態、智慧和印度佛教傳入等前期準備開始,按照時代分論東漢佛教美學初始、三國佛教美學繼續醞釀、西晉佛教美學初起、東晉佛教美學遞嬗、南北朝佛教美學沉潛與狂熱,勾勒了一幅簡明的佛教美學史圖景。
王振復 ·佛教 ·35萬字
本書是一部敘述佛教于漢代傳入中國,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的佛教史著作,既于宏觀處系統全面,又于微觀處細致周密。本書貫穿著湯用彤先生的這一思想:從中國佛教的興衰變遷之跡中,展現中國文化發展的承續性和在印度文化影響下的創造性轉化;從漢代佛道思想的結合中,看佛教的傳入和中印文化的沖突與調和;從魏晉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較中,看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滲透與調和。全書條理清晰,資料宏富,論述必據事實,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
湯用彤 ·佛教 ·44萬字
本書主要從經濟來源、經濟規模及經濟管理等方面對吐蕃至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僧務管理機構的經濟、寺院經濟、僧尼私有經濟、石窟經濟、蘭若和佛堂經濟等進行了全面研究,同時對吐蕃和歸義軍政權管制敦煌佛教經濟的不同方式進行了研究。
王祥偉 ·佛教 ·28.5萬字
本書分隋朝佛教、唐朝佛教兩編。隋朝編有兩章:一、隋朝社會和佛教,介紹隋朝社會及佛教政策、佛教概況、僧官制度、佛經翻譯和經錄、佛學研究;二、隋代佛教宗派,介紹天臺宗、三論宗、三階教。唐朝編也兩章:一、唐朝社會和佛教,介紹唐朝宗教政策和佛教、唐初佛道二教爭論、武則天與佛教、僧尼制度、唐武宗滅佛、佛經翻譯及佛教著作等;二、唐代佛教宗派,對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禪宗成立和早期發展、禪門五宗中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等進行介紹。
楊曾文 ·佛教 ·40.9萬字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是一部佛學經典,歷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以至有“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說法。但由于其譯文文詞古奧,使佛法義理,愈形晦澀,學者往往望而止步。本書即為南懷瑾先生對《楞嚴經》全本的原文今譯和串講。其講述依文講義,深入淺出,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嚴經》讀本。
南懷瑾 ·佛教 ·22.5萬字
跨越了漫長歷史隧道的藏傳佛教圣跡文化,為我們揭示了宗教觀念(方式)與社會文化完美結合的層面。藏傳佛教圣跡文化不僅僅代表某些特定的地點、物品,以及如何受到信徒的崇拜,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佛教文化在藏文化中的沉淀與定型。藏傳佛教圣跡文化不僅是橫跨藏民族生活與宗教之間的一座橋梁,也是介于藏地史跡與傳說之間的一座橋梁,還是溝通藏地過去與現在的一座橋梁。辨認這一文化現象,并明確這一文化系統的具體構成和展開方式,是本書的核心理論價值所在。
段晶晶 ·佛教 ·2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