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鄉村權力結構角度研究紳權與國家權力的關系,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史學問題,同時也是公法學的重要問題。本書秉承歷史描述與學理分析相結合的學術立場,以歷史的長鏡頭深入中國明清到民初的鄉村社會,探求鄉村公共權力系統中曾經存在的一對權力關系——紳權與國家權力,揭示鄉村自治如何在兩者的博弈中得以實現,而紳權的消亡對于近代的鄉村社會乃至政治國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徐祖瀾 ·中國史 ·17.2萬字
本部分叢書涵蓋六種史學名作,作者俱為近現代史學大家,學力深厚,故這些作品上溯春秋時代,下訖中華民國,既有斷代史,也有通史,內容、體例雖相差異,但無不考據嚴謹,論述精彩,各有專長。另外梁、傅二氏之史學方法論更是在理論層次引領了新史學的革命,可算現代史學學科的奠基之作,至今影響著中國歷史學的研究路徑。
張蔭麟 童書業 孟森等 ·中國史 ·96.4萬字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其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加在一起,共有294卷,其中數隋唐五代的部分所占比重最大。
司馬光 ·中國史 ·30.9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傳統社會權力宏微相濟的考察著作,以北宋真宗朝為剖面,完成了對中國歷史上皇權問題的一次總體觀察。書中講述的真宗朝五位宰相,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宰相的基本類型,真宗朝所奠定的制度基礎和權力結構,深刻影響了此后中國歷史的政治走向。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精神基因,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中國知識人。本書文字通俗典雅,立論嚴謹,資料翔實,刻畫生動,論述君臣關系細致入微,剖析權力場斗智角力精彩紛呈,綜觀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問題,高屋建瓴,深入精微,指出了伴隨行政制度的完善,皇權逐漸走向象征化這一趨勢,道前人所未道,被日本學者評價為顛覆了學界通行的“君主獨裁制說”,是一本雅俗共賞、不可多得的歷史學著作。
王瑞來 ·中國史 ·27萬字
大宋人口盛世從何而來?朝廷巨量財富流向何處?理清黃金時代的繁華邏輯,展現宋朝百姓的生活實況。歷史作家諶旭彬重磅新作,重新打量宋朝的面子與里子。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剖析宋朝社會財富總量增加的原因;第二部分講述不同時期的宋朝政府汲取的方式,以及百姓如何輾轉騰挪求生存;第三部分則是解釋了兩宋增加的財富沒能轉化成再生產資本的原因。諶旭彬的寫作打破了當前大多數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統史觀,聚焦無法在歷史中出聲的底層群體,呈現他們真實而又殘酷的生存狀態,揭露了兩宋“以九千萬貧弱者,供養一千萬食稅群體”的“繁華”本質,顛覆了其所謂古典中國黃金時代的形象,對全面理解兩宋的王朝體制富有啟迪意義。
諶旭彬 ·中國史 ·21.2萬字
帶你讀懂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里,中國的開放與失敗。中國也曾經有過機會去學習西方、向世界開放,不管是在技術、商業、資金還是制度上,都曾經有過學習的沖動。中國歷史上不止一次發生過對外開放,但如果不吸取教訓,那么任何一次對外開放,最后在畫一個圈之后,都會回歸封閉的原點。本書所描寫的內容,不是歌頌古代王朝的偉大,而是探討從地理大發現到鴉片戰爭爆發的那三百多年里,中國的客觀得失。讓人們去理解,中國不是天生閉鎖的,在幾百年前就有過一次大規模的開放,并將當時最先進的西方技術和知識盡數引入。但由于封建集權政權的性質,中國社會又忘掉了當初學習的一切,重歸于傳統的閉鎖社會。
郭建龍 ·中國史 ·33.6萬字
唐代衰落、滅亡的時候,原來臣服在天可汗周邊的諸多民族政權紛紛開始了自我野心的膨脹。漢代中原政權分裂為五代十國,雖經宋實現局部統一,但是也難以恢復盛唐的政治版圖。中原之外,草原、西域、遼東地區的政權各爭雄長,甚至顛倒過來對中原君主加封。此環境一直延續到蒙古族入住中原,重新收服四方,確立了以漢代為中心的大帝國格局。本書分為八章。從蒙古族的起源講起,粗略介紹了當時天下的政治環境、蒙古族的發展、壯大。重點講了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的蒙古帝國和忽必烈的元帝國的創建、發展與穩固。
班布爾汗 ·中國史 ·16.3萬字
漢唐宋明四大盛世王朝,是如何逐步衰落乃至滅亡?南大教授通俗說史力作,波瀾起伏的帝國黃昏!《黨錮敗局》漢朝是我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王朝之一。然而,外戚宦官專權、氏族崛起等王朝的頑疾共同摧毀了這個強大帝國。《日落九世紀》大唐帝國經歷“安史之亂”重創后又存活了144年。但亂局過后,它卻迅速地衰落。真正從內部被瓦解的大唐帝國,直接影響了后世的朝政制度。《兩宋黨爭》從宋朝的最后一段日子描繪宋人無奈、無能、無所事事的心態軌跡,挖掘大宋帝國衰亡的內在病因。《崇禎的王朝》崇禎比起他的先祖,可以算是兢兢業業的明君。可為什么崇禎一朝,君臣關系一壞再壞以致決裂?來看看大明帝國帝王與文官集團之間殘酷的拉鋸戰。
徐興無 夏維中 趙益 ·中國史 ·93萬字
本書通過詳解十八處南宋歷史遺跡,將作者探訪歷史遺跡的經歷、歷史遺跡的現狀和在此地發生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從“宋金戰爭”“南宋朝廷內部和戰之爭”“理學家與權臣群體的權力斗爭”“南宋的滅亡”四大主題,向讀者介紹與史書中不同的南宋歷史。
吳錚強 ·中國史 ·14.3萬字
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中國有過長期統一,也出現過連續數百年的分裂。隋與盛唐二百年的統一與強盛就出現在魏晉的長期分裂之后。分裂時代有過許多想重收金甌的英雄,為什么最后的成功卻落在了略輸風騷的隋文帝與唐太宗身上?隋唐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萬花筒,隋唐的文明也像萬花筒一樣絢麗多彩,達到了中華歷史的巔峰。隋與盛唐是統一開放的時代,也是浪漫的傳奇時代,隋唐文化繼承華夏精華,也海納百川。然而盛唐繁華的背后,終究隱藏著危機,走上了巔峰之后,自然就要走下坡的路……
劉善齡 ·中國史 ·9.1萬字
本書詳細記錄和剖析了中國近代海軍在晚清五十年間(1861-1911)創建、發展及衰落的曲折歷史,對海軍購艦、教育、訓練、基地建設、經費收支、海軍戰略等領域,都進行了獨到的觀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軍同中國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聯系。作為我國近代海軍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書既有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獨立見解,又有對鮮為人知的幕后問題的闡幽發明;既有統攝全局的廣闊視野,又有考證細節的精確功夫;既有對近代海軍發展過程的動態研究,又有對諸如艦船性能等問題的靜態專題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軍發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態圖。這部以史立論的著作,對奮戰在軍隊現代化建設一線的三軍官兵和對海軍史、近代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都是不容錯過的。在本次增訂中,作者特地對清末龍旗做了研究,補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鴻章故居陳列館、英國海事博物館珍藏的兩面龍旗實物照片,以及北洋海軍“靖遠”艦官兵合影這樣的珍貴舊照,全書插圖400余幅。另外,增加“收復東沙,巡閱西沙”一節,充實了對廣東海軍的歷史研究,也以此向當年為保衛國家南海權益的先輩和當下奮戰在南海一線的軍隊致敬。
姜鳴 ·中國史 ·58.5萬字
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在大革命的洪流和土地革命的風暴中,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國民黨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半小時漫畫團隊編繪 吳波撰 ·中國史 ·2.2萬字
“漫畫中共黨史”叢書之一。書稿以詳略得當、脈絡清晰、生動有趣的漫畫形式,以突破以往又厚重又嚴肅的黨史類書籍的寫作方式為創作宗旨,通過手繪漫畫講述黨史故事。本卷的起止時間為1919年—1927年。書稿從中共成立前夕的五四運動講起,重點講述中共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五卅運動、大革命、北伐、大革命失敗、南昌起義這一階段黨史上這一系列重大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及影響,反映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到建立自己的武裝的歷史過程。
陳磊·混知團隊 陳晉 ·中國史 ·2.8萬字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躍于長江中上游的秘密社會組織,其影響力與青幫、洪門不相上下。當其最盛時,川省約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響力及于各個角落,在川軍、湘軍中影響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本書從一樁1939年的殺人案和一本塵封七十多年的報告出發,結合豐富的圖文資料,細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組織及民國基層社會的權力運作,審視了袍哥成員及其家庭在動蕩的大時代下個人命運的沉浮,揭開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現出一幅飽滿、立體、生動的民國川西社會圖景。
王笛 ·中國史 ·20.3萬字
有關清朝錢糧虧空的研究,涉及到官僚制度及其吏政、財政等諸多問題。本書稿從錢糧虧空的現象、原因、彌補等問題入手,梳理了自康熙中期直至嘉慶朝二百五十余年的國家財政在地方存留中發生各種狀態,用以探討國家政治體制及其政治過程中權力與財力的運行狀況,以及國家與官僚、官僚群體之間利益關系,同時對人性、品格與制度設置的合理合法性等問題有所涉及。本書的寫作路徑基本上按照時間的順序,分為八章對每個朝代在清理錢糧虧空中的重要問題及其特殊性進行了討論。
劉鳳云 ·中國史 ·41.2萬字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之第五卷的上冊,按照宋代皇帝在位時間,分章敘述了兩宋的歷史。這兩卷書,連同《劍橋中國史》第6卷,即《劍橋遼金西夏史》將對10-14世紀中原王朝及其周邊國家的歷史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之第五卷的上冊,按照宋代皇帝在位時間,分章敘述了兩宋的歷史。這兩卷書,連同《劍橋中國史》第6卷,即《劍橋遼金西夏史》將對10-14世紀中原王朝及其周邊國家的歷史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之第五卷的上冊,按照宋代皇帝在位時間,分章敘述了兩宋的歷史。這兩卷書,連同《劍橋中國史》第6卷,即《劍橋遼金西夏史》將對10-14世紀中原王朝及其周邊國家的歷史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考察。
(美)史樂民 (英)崔瑞德 ·中國史 ·71.5萬字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重點介紹了1928年以來的殷墟發掘與研究,二里岡商文化與鄭州商城的發現與研究,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師商城、安陽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遺址和墓葬的發現與研究,夏商時期周邊考古學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書中以“偃師商城之始建為夏、商王朝交替界標”說為基點,論證了夏、商文化關系和難解的夏、商文化界定問題;進而追溯了二里頭文化之前的早期夏文化和先夏文化;還討論了夏、商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的關系及其歷史意義。作為系統論述夏商時期考古學的著作,《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闡述了關于夏商考古研究的任務、特點與方法以及相關的思考,展望了夏商考古學發展的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史 ·61.2萬字
本書薈萃了北京大學人文學科眾多優秀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借鑒前人研究心得的基礎上,力求在理論、觀點、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尤其致力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在系統論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同時,圖文并茂地展示出各個時期文明豐富多彩的面貌,著重敘述了各個時期文明的亮點、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揭示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展的規律,是一部具有當代意識和前瞻性、多學科交叉綜合的中華文明史。
袁行霈 ·中國史 ·138萬字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演變和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
蔣廷黻 ·中國史 ·11.3萬字
該書運用不同的史料,從各種角度觀察夏商周神話所隱藏及不予刊載的史實。作者著重于中國青銅時代的歷史,將出土資料和傳世史料相互對照,重新思考早期國家形成的歷程。上編“多元文明與集權之濫觴”,由考古事實貪求中國集權政體的形成,包括殷商之前的中國記憶殷商建國的情形,并分析殷商王族的屬性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中編“政權承前啟后:殷周王室的關系”,從考古與傳世文獻探討商周王室和兩國歷史階段之間的關系;下編“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著重討論古代歷史觀念的形成脈絡。
郭靜云 ·中國史 ·5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