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通俗說史”新銳作家鳳城杜哥《晚清危亡錄》系列作品第一部。作者以調侃的口吻敘述晚清鴉片戰爭前后歷史,語言詼諧,行云流水。以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英國商船船長洪仁輝進京告御狀為切入點,一步步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深層原因。以戰爭進程線、主要事件為面,人物表現為點,立體敘述鴉片戰爭過程。戰后,重點闡釋《南京條約》及相關條約對中國近代的影響,揭示中國近代史走向的深層原因,啟迪讀者思考。
鳳城杜哥 ·隨筆 ·19.7萬字
本套叢書按朝代排序,上至周朝,下至清代,歷經兩千多年,是一套中國歷代名人所著的經典家訓集成。本書正是這套叢書的開端,收集了周朝至南北朝時期諸多名人的各類家訓作品。既有帝王將相,也有文人寒士;既有沙場名將,也有隱逸高士;既有嚴父訓子,也有慈母教兒。本書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家訓中的名篇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讀。
石孝義編著 ·隨筆 ·7.7萬字
有漢一代,史家分為兩段,號為前、后漢,亦稱東、西漢,這因為漢朝四百年來,中經王莽篡國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漢,王莽以后,叫作后漢?!肚皾h演義》百回,自秦始皇起,至王莽篡國止;此編從前編接入,始自王莽,結局三國?!肚皾h演義》附秦朝,《后漢演義》附三國,首尾相對,卻也是一個無獨有偶的創格。若要論及后漢的興亡,比前漢還要復雜:王莽篡國,禍由元后,外戚為害,一至于此。光武中興,懲前毖后,親攬大權,力防外戚預政;明帝尤有父風,章帝初政可觀;和帝以后,國事日非,外戚、宦官爭斗,終至同歸于盡,國家大權歸入州牧掌握,群雄爭霸,弱肉強食,遂有三國。
蔡東藩 ·隨筆 ·58.6萬字
本書收李國文歷史散文50篇。從秦漢到明清,從正史到野史,從大題材到小人物,從帝王將相到三教九流,都有涉筆。它的作品獨樹一幟,成就斐然,融文學的才情、歷史的厚重、雜文的犀利于一爐,有評論家認為“他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頗有法國作家蒙田之風”。
李國文 ·隨筆 ·28.1萬字
本書是從民國史料生發出的短篇隨筆集,內容涉及民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學界、文壇無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筆法生動,可讀性強。作者從邊角史料發散開去,有料亦有趣,可愛亦可信,可從細節處補充讀者想象中的民國圖景。
唐小兵 ·隨筆 ·18.4萬字
本書是歷史文化讀物。它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其中,《文學江湖回憶錄》重尋1950年代臺灣歷史,又有《民國小學生、中學生作文選編》展示當年語文水平,《一位法國醫學博士的影像記錄》記錄了1930年代的廣西風情,等等,視角獨特。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6.2萬字
張鳴教授的歷史隨筆主要取材于晚清民國史,不拘一格地講述了正史當中很多不為人所注意的細節,著重挖掘故事背后的東西。本冊側重說事,主要內容有:義和團的謎團;義和團的女人戰陣;義和團:變幻的歷史記憶;“義和團藥方”為何再現江湖;世紀末的看客;又想起了王大點;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讀史札記等??蓮闹姓媲懈惺軓堷Q式說史的獨特風格。
張鳴 ·隨筆 ·21.5萬字
帝王、將相、英雄、美人、高士、才子——在這些帶有“刻板印象”的頭銜之下,是和我們一樣有溫度的人。本書所要聚焦的是這樣一些出于特定原因,在某種意義上長期“被誤讀”的人物,力圖通過文獻梳理、文本細讀、場景還原與深度分析,講述那些或感傷、或蒼涼、或悲壯的人生故事,抽絲剝繭地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也希望能給身處時代洪流中的現代人某種啟發。
彭潔明 ·隨筆 ·21.9萬字
錢穆學識廣博,涉獵極廣——史學與史學史、哲學及思想史、文化學與文化史、政治學與制度史等,可稱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為傳統國學中的“通儒之學”。所以,有人把他稱為“我國最后一位國學大師”“最后一位讀書人”。
王艷明編著 ·隨筆 ·10.9萬字
本書屬于歷史類讀物。本輯《溫故》本期特稿收入了不少頗有分量的文章,《溫故》是本社編輯出版的一種陸續推出的歷史文化讀物,已經出版了二十六輯。本輯《溫故》本期特稿收入了不少頗有分量的文章,如,特稿專欄有汪朝光先生的《剪不斷,理還亂——抗戰時期的蔣、宋、孔關系》;影像專欄《日俄戰爭:成敗的歷史與歷史的成敗》展示了秦風先生收藏的、1904年日俄戰爭時法國媒體的第一手報道的珍貴圖像;往事專欄有《曹禺、<雷雨>;、崔小萍——記一段千古不滅的師生之緣》;文本專欄有《張暉問學日記選》。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6.3萬字
本書依托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擇北平解放前后重要歷史人物口述文章整理編排而成。全書共分四章,分別從地下斗爭、北平和談、國民黨黨政部門起義接管與解放后的北平建設等方面,以第一人稱親歷口述的視角詳細展示了北平解放前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活動。
劉未鳴 韓淑芳主編 ·隨筆 ·22.3萬字
治久必亂,合久必分,太平日久,先人遺澤逐漸耗盡,于是亂勢日熾,三五梟雄,趁亂起事,不是命號稱帝,就是擁土稱王。這種亂世分裂的情狀,東周時有列國,后漢時有三國,東晉后有南北朝,晚唐后有五代,統是東反西亂,四分五裂。五代先后歷五十三年,換了八姓十三個皇帝,改了五次國號,叫作梁、唐、晉、漢、周。史家因這國號前代早已稱過,所以各加一后字,稱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此外還有與五朝或合或離,不相統屬的國度,稱作十國,就是吳、楚、閩、南唐、前蜀、后蜀、南漢、北漢及吳越、荊南。
蔡東藩 ·隨筆 ·34.5萬字
《光緒二十三年》是知名作家范軍的長篇歷史散文新作。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那些人間煙火,那些世事流變,是本書的關鍵詞。本書講述了光緒二十三年的大運河、淮安城、秀才胡廷卿、修族譜的安徽竹源坑口陳氏家族、知縣李超瓊、李鴻章、翁同龢等人事,他們在這一年的遭遇,那些無望與希望,庸常與理想;同時也講述了時移世易中,山野古鎮的天地之美、人情風俗。另外,本書還從王朝起承轉合的角度,以光緒二十三年為背景,回溯和前瞻了此前此后的世事流變。
范軍 ·隨筆 ·9.5萬字
《歷史的鏡子》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從先秦到晚清的歷史長河中,擷取或奇人,或軼事,娓娓道來,也或者品評忠臣名將,暢談才子佳人,縱論社會現象,文字灑脫,態度嚴謹,內蘊深刻,異彩紛呈,讓人讀來賞心悅目,又回味無窮,盡窺塑造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思想根基。
吳晗 ·隨筆 ·14.8萬字
本書匯編30余篇親歷者回憶文章,分四個章節介紹了國民黨崩潰前的黑暗統治、中共地下黨的斗爭、渡江戰役以及我黨進駐南京、接管南京等方面的情況,充分展示了人民軍隊為了解放南京不怕流血犧牲、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英雄氣概,以及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探索歷程。本書所選文章均來源于全國政協及地方文史資料,是研究這段歷史的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劉未鳴 韓淑芳主編 ·隨筆 ·19.3萬字
由著名學者孫歌在系列講演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幾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進展與突破。全書包含三個內在互相關聯的章節,第一章從認識論角度重新討論了“普遍性問題”,認為新的普遍性所對應的知識實踐方式,不是將討論抽象化,而是通過深化對于具體性、特殊性討論,進一步開放差異性,在具體的層次建立連結。第二章處理了日本戰后知識界圍繞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書寫的《昭和史》一書展開的論戰,觸及了歷史書寫如何處理人的問題。第三章討論了溝口雄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溝口對于“自然”“心”“公私”的討論,指出溝口對于中國歷史動力與眾不同的把握能力。
孫歌 ·隨筆 ·11.6萬字
本書寫于法國大革命爆發二百周年之際,首次出版于1990年?;羰咸接懥藘蓚€世紀中從資產階級自由派到共產主義者,不同人群對大革命的引用和解讀,說明他們如何將大革命模型應用于自己的時代和事業,并指引讀者走出“修正主義”史學的迷霧。無論史家如何闡釋,無可辯駁的是,法國大革命讓人民意識到可以通過自己的參與真正改變歷史的進程。它曾經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更在持續影響人類的當下和未來。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隨筆 ·10.3萬字
赫爾岑寫作長篇回憶錄《往事與隨想》共八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里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赫爾岑的寫作目的是真實記錄“歷史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映”,既是為了回憶個人的精神成長過程,也是為了論證歷史發展的合理性。
(俄羅斯)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 ·隨筆 ·132萬字
關于近代文化名人,后世多有夸大失真之傳,作者譚伯牛身為考據型歷史學者,查找多處史料,為讀者還原了文人大家真實的一面。拒絕以訛傳訛的臆想,理性觀察時代的愛恨情仇。以平視化視角講述文化名家在愛情中的恩怨情仇和悲歡離合。
譚伯牛 ·隨筆 ·14.4萬字
人類始終生活在歷史的投影里。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賜,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腳,而是源自人類將自己與動物區分開來的那個重要特征——記憶。歷史的投影有過遠有近,遠的如原始祖先邁向文明渺然足跡,所的如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時間之流,不舍晝夜,不僅把已經發生的,而且終將把正在發生的以及行將發生的一切,都裹挾而去,統統融入歷史的投影。最早意識到這投影價值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至圣先師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溫故而知新”,雖平白如話,卻如醍醐灌頂。歷史既是人類活動的歸宿,更是面向未來的智慧之源。談到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表述則更加直截了當,他說: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現在。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