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花馬池問史錄·張樹林專輯》為鹽池縣文史資料第十一輯,是張樹林老先生的專輯,書稿共分叩問歷史、民國記憶、文史小品三個專欄,其中叩問歷史部分收入了關于考證鹽池歷史及鹽池境內古跡的傳說、質疑、考察記等文章共計19篇;民國記憶收錄了“打春”等文章12篇,文史小品收錄了如“鹽池人的過年習俗”“鹽池方言的進化”等小品文章10篇,全書收錄文章共計41篇。
政協鹽池縣提案法制和學習文史委員會 ·歷史地理 ·16萬字
本書是2018年“非洲法語國家:發展與合作”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從“非洲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非洲法語國家對外關系”與“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三個維度,闡釋了法非關系的歷史脈絡、重要特征和變化趨勢,歐非關系的走勢。作者團隊主要由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外交學院等資深專家教授組成,這也是本論文集學術質量的重要保障。
詹世明 張永宏主編 ·歷史地理 ·14.1萬字
本書首先考察肇始于古代,直至20世紀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的西方環境史的歷程。環境史源自兩個學派:法國年鑒學派和美國邊疆史研究學派。前者關注長時段的研究以及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制約,后者強調近代資本主義對自然界的不斷改造。第二章相應地介紹中國環境史自帝國時期以來到近代的逐漸興起。第三章考量分析人地關系的發展過程中使用的不同尺度,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地方、區域以及全球的范圍的觀念來彼此相聯。第四章梳理了把環境史與科學研究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的諸多創見。
(美)濮德培 ·歷史地理 ·10.5萬字
“大野澤-梁山泊”作為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曾存在過的大湖,與政區沿革、河渠水利、屯墾括地等史地問題密切相關,同時也以宋金時期的“漁者窟穴”和“盜藪”而揚名,一直受到古人的格外關注。本書以現代歷史地理學方法,在還原其發育和消亡過程的基礎上,分析黃河影響其下游湖泊演遷的一般規律,并探討魯西南地區黃河、湖泊以及人類活動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賈長寶 ·歷史地理 ·17.5萬字
《平遠縣革命老區發展史》是《廣東省革命老區發展史》叢書的一種。本套《叢書》集中體現了當地老區人民革命斗爭史,注重突出老區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的弘揚和宣傳,促進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圖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做到歷史的真實性、事件的準確性與內容的可讀性相統一,對推動老區脫貧攻堅,振興發展具有實用性和參閱價值。本書主要內容有:老區區域和革命老區概況,以及挖掘了老區在土改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情況,同時也講述了平遠縣革命老區的建設發展歷程,還附錄有革命歷史文獻資料。
平遠縣老區建設促進會 ·歷史地理 ·17萬字
本書以北京地名為考察對象,以文化語言學的研究視角全面系統深入地考察了北京城區及郊區的地名文化,通過對現存地名進行回溯,由地名的命名、更名理據梳理出北京城區和郊區的地名文化資源,并從其文化內涵的角度考察專名中蘊含的封建衙署、經濟生活、駐軍營衛、社會意識、社會心理、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移民情況、宗族觀念、歷史人物(含民族英雄)、歷史事件、傳說故事、五色五行觀念、地標建筑等諸多信息。借此讓讀者通過北京地名,了解歷史上北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民族遷徙與融合、宗教信仰、軍事活動與政治變革;也可以由此窺探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思想觀念、心理特征、審美特點等,對人文北京建設不無助益。
楊建國 ·歷史地理 ·17.2萬字
紅堿淖位于陜西省神木市境內,處于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漠與鄂爾多斯盆地交匯處,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國家重要濕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遺鷗為代表的多種珍稀瀕危鳥類重要棲息地。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狀,沿岸有七條季節性河流注入,1995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現已被國家評為“AAAA”級景區,是陜西省十大自然風景名勝區。為了全面、客觀、系統地記述紅堿淖濕地的變化和保護開發歷程,提供濕地保護完整的歷史地情資料,擴大科學普及和旅游宣傳效果,更好地傳承紅堿淖區域的歷史文化,同時也為保護資源環境、推進綠色發展,弘揚生態文明,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擬編纂出版《紅堿淖志》,并列入陜西地情叢書。
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歷史地理 ·13.9萬字
景德鎮有著世界知名的瓷業歷史和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是首批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瓷業著稱的城市。本書從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建筑類型、信仰禮俗5個角度分析景德鎮的城市和建筑,探索瓷業遺產的深層功能結構和文化模式,對其瓷業遺產要素進行價值闡釋,并提出相應保護對策,期待為中國城市史研究與瓷業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賀鼎 ·歷史地理 ·13.4萬字
本書分為歷史地理篇、文化地理篇、聚落地理篇和資源環境篇四個不同主題篇章,介紹了寧夏及其周邊地區的人文地理。
何彤慧 ·歷史地理 ·13萬字
本書以古絲綢之路為主線,兩位作者沿著前人的足跡,從大漠到海洋,橫穿亞歐,探訪沿途的重要城鎮——敦煌、阿拉木圖、多哈、阿姆斯特丹、亞歷山大港、馬六甲、泉州等,思索絲路文明和我們的關系。
黃元琪 陳躍飛 ·歷史地理 ·11萬字
《創意城市學刊》原名《杭州學刊》,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以及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改版后,學刊突出創意城市研究主題,致力于創意城市學學科建設,突破地域局限,集聚學術力量,為創意城市和創意文化建設做出積極努力。學刊主要設有特稿、創意經濟研究、創意文化研究、創意社會研究、創意人才研究、創意城市研究、創意小鎮研究、政務創新研究、治理創新研究、歷史文化研究等欄目。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歷史地理 ·18.7萬字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歷史地理 ·17.6萬字
《澳大利亞社會與文化》是中國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完成國家教委規定的大學英語四級學習后的英語拓展課程教材。它比較全面地從澳大利亞土著人歷史、澳大利亞國家的建立、該國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傳媒、電影工業以及體育等領域來介紹這個由多元文化建構起來的國家。澳大利亞位于亞洲-太平洋地區,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未來世界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認識澳大利亞這樣一個國家,是構建21世紀青年學生跨學科知識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層次地了解澳大利亞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分享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成果,為日后從事跨學科研究積累知識和經驗。
張華 ·歷史地理 ·6.1萬字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劇烈爆發,大量肉眼無法看見的灰燼顆粒,在一年內擴張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氣中,形成一張氣溶膠膜,將太陽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導致了全球降溫。1816年,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無夏之年”。本書以1816年全球氣候突變為背景,將龔自珍、雪萊、喬治、嘉慶的生存狀態并置,把中國和英國的文化語境并列,重現這一時間斷面上,四個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們對天氣變化的認知,并重現中英之間的外交接觸。由此,凸顯兩個國家和兩種文化在這個時代的巨大差異,并試圖通過兩國在鴉片問題的上交鋒、在貿易領域的對話,來揭示清朝政權由盛轉衰的根源。
易丹 ·歷史地理 ·17.9萬字
《廣州的故事(第五集)》是“廣州的故事”系列中的一本。本書共收錄關于廣州地區的歷史、人文、地理、社會、民俗、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文章三十篇,文字通俗曉暢,是一本細說廣州城市的通俗小讀物。
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室 廣州人民族風文史研究室 ·歷史地理 ·15.8萬字
村落是社會環境的一種類型,而水環境又是村落環境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西南地區由于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傳統,其在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方面也均為世人所矚目,相應的,有關西南民族村落社會的研究,已然成為諸多學科的學者共同關注的一個領域。本書從辨析聚落、村落、村寨、水環境、水資源等概念入手,對生態學、民族學、人類學、地理學、建筑學、人居環境學、歷史學等學科有關村落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重點關注了村落景觀生態、民族文化生態村、傳統生態知識等各學科領域有關村落生態研究的內容。著重分析了村落生態系統的層次、結構與功能;同時把與水相關的制度、信仰和儀式,視為是強化村落關系的一種重要形式。另外,本書以微型的水文碑刻材料為主,通過對大量的民間法及鄉規民約的分析,詳細地考察了各民族村落社會自然生長起來的鄉土生態知識對規范村落秩序、構建和諧的村落社會關系的重要性。
管彥波 艾菊紅 ·歷史地理 ·17.5萬字
《土耳其研究》是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土耳其研究中心主辦,是一本有關土耳其研究的連續性、專業性的集刊。集刊聚焦于奧斯曼帝國和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綜合考察其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諸多方面,既注重土耳其本身歷史、政治的研究,也注重土耳其與世界的互動。本書是第2期,由特稿、主題討論、專題論文和學術綜述幾部分組成,所收錄的文章反映了土耳其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
李秉忠主編 ·歷史地理 ·14.9萬字
本書以計算經濟學和政策模擬手段研究地緣政治經濟問題。進入21世紀后,地緣政治經濟問題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分析的重心由地緣政治過渡到地緣經濟;二是地緣政治經濟問題的空間尺度已擴張至全球;三是地緣政治經濟問題出現多元化態勢。這些新的特征對傳統的地緣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提出挑戰,構建和應用全球多區域可計算一般均衡系統來分析地緣政治經濟問題成為一種重要的分析策略。
叢曉男 王錚 ·歷史地理 ·12.1萬字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歷史地理 ·19.2萬字
絲路漫漫,詩情悠長。這條逶迤的古道上,好男兒走四方的熱血正奔騰激蕩,詩和遠方的美好想象已然啟程。落日蒼茫,晚霞瑰麗。道路,意味著出發,也意味著回歸。本書跟隨光陰旅行者的腳步,探訪這條道路上曾經路過的詩人與他們的往事。盛唐邊塞詩的絕唱還未遠去,新邊塞詩的歌聲早已響徹大地。借詩人深情的目光,我們再次尋訪當時的月光。鐵馬冰河,雄關漫道,葡萄美酒,羌笛琵琶,皆依稀如夢。
徐兆壽 ·歷史地理 ·1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