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隨著元代完成疆域空前廣袤的大一統,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也迎來了一個人員、物資交往的高峰。本書以元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為視角,對西域畏兀兒王國的王室亦都護家族、東遷內地的西域人家族、河西地區的元代文獻與商品、元朝和安南的關系、元代中國與波斯灣地區及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關系等做了細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由此推進對元代絲綢之路沿線史地的認識與考察。
黨寶海 ·歷史地理 ·23.9萬字
本書是寧波理工學院思政課“微化”教學改革的成果。用大學生的語言,收集整理40個寧波區域范圍內抗戰遺跡遺存和人物的故事,再現寧波的抗戰歲月,闡釋抗戰精神的內涵。
伍醒 ·歷史地理 ·9.9萬字
本書以長期被忽視的古籍中收錄的輿地圖為主要對象,并結合各圖書館已經公布的繪本、刊本以及刻石的輿地圖,共收錄清代之前的地圖500余種。書中首先對收錄輿地圖的古籍進行了簡要介紹,然后以此為基礎,通過比照分析,按照譜系將具有淵源關系的輿地圖分類列出,并簡要說明各譜系所屬地圖之間的關系和重要差異。最后部分則以輿地圖為主要材料,對古地圖研究中被忽視或者有著錯誤認識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成一農匯編 ·歷史地理 ·17萬字
歷史文化村落是人類聚居的一種重要類型,是中華農耕文明的見證者和活化石,是歷史創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遺產。本書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調研和翔實的數據梳理基礎上,以理論研究為支撐,構建具有指導意義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機制、模式、路徑及績效評價體系,以40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為例,闡釋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探索實踐。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著重對浙江地域環境、歷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護利用評價、保護利用規劃設計研究等做了詳細的闡述和理論建構;下篇以地域為單位闡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規劃設計、建設實績及保護利用模式與路徑。本書適合鄉村規劃建設人員、村落保護研究從業人員、各級規劃建設管理人員、關心熱愛村落保護發展的社會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鄉規劃等相關專業師生閱讀。
楊小軍 丁繼軍 ·歷史地理 ·32萬字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劇烈爆發,大量肉眼無法看見的灰燼顆粒,在一年內擴張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氣中,形成一張氣溶膠膜,將太陽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導致了全球降溫。1816年,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無夏之年”。本書以1816年全球氣候突變為背景,將龔自珍、雪萊、喬治、嘉慶的生存狀態并置,把中國和英國的文化語境并列,重現這一時間斷面上,四個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們對天氣變化的認知,并重現中英之間的外交接觸。由此,凸顯兩個國家和兩種文化在這個時代的巨大差異,并試圖通過兩國在鴉片問題的上交鋒、在貿易領域的對話,來揭示清朝政權由盛轉衰的根源。
易丹 ·歷史地理 ·17.9萬字
吐谷渾是我國南北朝到隋唐初建立于西北黃河河源到洮水流域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之一,由于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置身于不同的地緣政治關系之中,從而交通格局始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這不僅是其生存環境制約的結果,也是其發展過程中與周邊關系不斷變化的結果。在十六國南北朝的特殊歷史時期,吐谷渾雖然內部交通局促且集中,但其對外交通卻是非常綿長廣泛,這正是吐谷渾政權在河洮地區立足艱難的反映。特別是前秦、西秦、南涼、北魏等政權都自北向南對吐谷渾的活動范圍進行強力擠壓,雖然限制了其部族在河洮流域的發展,卻又促進了其在“吐谷渾路”上的發展。總之,從吐谷渾交通格局的變遷及其特征可反映出,吐谷渾政權在其立國的大部分時期,都處于在吐谷渾道上西奔南突、不斷尋求立足之地的狀態。
朱悅梅 康維 ·歷史地理 ·15萬字
本書從歷史地理學的視閾,探究清朝對云南“掌土治民”深化的過程,通過對正式行政區劃、沐氏勛莊、衛所系統、土司制度等不同土地人口管理體制變遷的梳理,揭示清代云南行政區劃及行政管理體制的一體化演進態勢。迄至清末,云南正式行政區劃已經在除西南沿邊半環地帶土司區域以外的廣闊地區建立起來,清朝在云南直接“掌土治民”的力量得到極大深化和拓展。“掌土治民”是清代云南行政區劃及行政管理體制一體化演進的基礎,也是推動其發展演進的內在因素。
彭洪俊 ·歷史地理 ·20.9萬字
《史地》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集刊,傳承了南京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的著名學術刊物《史地學報》的文脈,2017年創刊。《史地》的定位是跨學科、跨時代、跨區域的史地綜合研究,側重理論思考與實證相結合的“大文章”。所設欄目有“史學前言”“理論爭鳴”“歷史、人文地理”“跨境民族國家關系”“海洋史”“跨文化研究”“考古學”“教學與人才培養”“讀書札記和學術書評”等等。
張生主編 ·歷史地理 ·21.1萬字
本書從水患研究入手,以城市變遷問題為主線,圍繞黃河水患對下游地區城市變遷的影響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個主題,系統地探討明清時期在水患頻仍、生態環境改變的背景下,下游城市衰落與再生以及格局演變、重心轉移過程及其內在原因。本書運用歷史地理學、城市史學、災害史學、生態史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系統地梳理了黃河災害史料,對明清時期黃河史志、下游省市縣地方志、文編、檔案、各類調查資料等做了較為全面的搜集與整理;并運用田野調查法,發掘第一手資料,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整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結合起來;借鑒歷史地圖法,利用河道圖、測量圖和城址圖資料,研究了黃河水文與水患、黃河水患與城市形態變遷、黃河水患與城市經濟變遷、黃河水患與城市社會變遷等問題,力求準確地反映研究對象在空間上或時間上的分布狀態與變動趨勢,以期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為更加合理地保護和利用黃河,為保護黃河下游城市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于云洪 李法杰 ·歷史地理 ·22.6萬字
本書是對我國日記體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名山游記部分的新的解讀,圖文結合地介紹了明末旅行家徐霞客游覽天臺山、雁蕩山、五臺山等名山時所經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細膩描繪了山、水、木、巖、穴等種種奇觀,記景、記人、記事,展現了明末各地的風土人情,詳細記錄了各地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于雙遠編著 ·歷史地理 ·0字
為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孫中山文化資源,由中山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山市文聯承辦了孫中山研究百年口述史大型采訪活動,于2012年8月正式啟動。活動由中山市文聯主席、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胡波教授領銜,采訪國內外在孫中山研究領域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學者,就其從事孫中山研究的學術生涯、學術方向、治學方法、學術成果等方面進行訪談,并請學者們對中山市如何開展孫中山研究,挖掘和利用孫中山文化資源提出建議。采訪記錄由胡波等進行整理而成“孫中山研究口述史”系列叢書,按地域分為八個片區,本冊為“京津地區”。全書約25萬字。
胡波 ·歷史地理 ·32.2萬字
《東莞清溪客家民俗》是“東莞市博物館叢書”中的一種,是一本調查東莞地區清溪鎮的客家風俗習慣的研究性著作。是書通過實地調查、采訪耆老、查閱文獻等方式,對東莞清溪鎮客家群體傳統的飲食、婚姻、生育、信仰、喪葬等習慣及傳統節日、家居等做了系統的調查,并對這些習俗的來源、形成過程、影響因素等做了比較細致深入的剖析,是一本反映地區性民俗的客家文化著作。
張振江 麥淑賢 ·歷史地理 ·31.4萬字
本書以重慶市為例,參考相關地圖、筆記日記、報紙新聞、回憶錄、公文等資料,研究了重慶1891年到2011年120年間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動態變遷。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研究大致分為兩個“甲子”。第一個甲子:重慶在屈辱中開埠,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府西遷、重慶大轟炸、國府還都等重大事件;第二個甲子:重慶經歷了解放、城市接管、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直轄、西部大開發等重大事件。比較兩個甲子發現,重慶城市變遷就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第一個“甲子”,有過高潮,最終走向民生凋敝;第二個“甲子”,有過低谷,正在走向民族復興。同時,兩個甲子中的重大事件又不是孤立的。
郭歡歡 ·歷史地理 ·28.2萬字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構想,全球的眼光再一次被吸引到這兩條神奇的商路上。我們看到一段壯麗史詩——在遼闊廣袤的歐亞大陸上,有過兩條史詩般的商路,它們一頭連接著大陸東頭的長安、洛陽,一頭連接著大陸西頭的羅馬、威尼斯。絲綢、瓷器、茶葉……“中國制造”除了商品的價值,更是藝術,是精致、優雅、高貴的代名詞,讓世界為之如癡如醉。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即是兩條商路,又是兩條文化之路,千百年來,無數的東西方民族和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譜寫了一曲文化交流的千年頌歌。
國家人文歷史雜志 ·歷史地理 ·11.9萬字
成一農編寫的《非科學的中國傳統輿圖——中國傳統輿圖繪制研究》是一部關于中國傳統輿圖研究的通論性著作,本書內容涉及:對“制圖六體”和“計里畫方”的重新評價、全國總圖的繪制方法和數據來源、中國古代城市輿圖的繪制史、其他類型輿圖的繪制方法等。
成一農 ·歷史地理 ·19.9萬字
為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孫中山文化資源,由中山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山市文聯承辦了孫中山研究百年口述史大型采訪活動,于2012年8月正式啟動。活動由中山市文聯主席、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胡波教授領銜,采訪國內外在孫中山研究領域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學者,就其從事孫中山研究的學術生涯、學術方向、治學方法、學術成果等方面進行訪談,并請學者們對中山市如何開展孫中山研究,挖掘和利用孫中山文化資源提出建議。采訪記錄由胡波等進行整理而成“孫中山研究口述史”系列叢書,按地域分為八個片區,本冊為系列叢書之“臺灣地區”。全書約25萬字。
胡波 ·歷史地理 ·19.3萬字
這四十年的歷程,是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追夢的四十周年,出版這本書,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這既是一次真切深摯的回眸,又是探尋辨識藝術研究和創作風雨歷程四十載的年輪,也是邁進新時代繼往開來的激勵、展望和全新的開啟,書稿集中彰顯了老中青三代文化藝術工作者對藝術人生的上下求索和滿懷期待。
鄒榮主編 ·歷史地理 ·8.1萬字
《山海經》是我國一部古代地理名著,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囊括了各地山川、道里、民族、物產、祭祀、巫醫等內容,記錄了大量異物和神靈鬼怪,保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說。本書對《山海經》進行通俗的注釋和翻譯。
韓高年注譯 ·歷史地理 ·20.4萬字
兩位作者龍騰,屈嫚莉用一年的時間籌劃了兩個月的行程,從西安出發,途徑甘肅河西走廊,跨過漢明長城、嘉峪關,進入西域,踏上帕米爾高原后,轉戰絲路南線,終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作者龍騰,屈嫚莉按照行走線路,交代了各處的背景資料和歷史故事,融入了民族特色與自然風光的描寫,展示了當今絲路沿線的民俗風貌,發掘絲路的遺跡。盡可能地通過詳實的圖片和生動的文字,全面地展示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
龍騰 屈嫚莉 ·歷史地理 ·9.2萬字
紅堿淖位于陜西省神木市境內,處于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漠與鄂爾多斯盆地交匯處,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國家重要濕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遺鷗為代表的多種珍稀瀕危鳥類重要棲息地。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狀,沿岸有七條季節性河流注入,1995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現已被國家評為“AAAA”級景區,是陜西省十大自然風景名勝區。為了全面、客觀、系統地記述紅堿淖濕地的變化和保護開發歷程,提供濕地保護完整的歷史地情資料,擴大科學普及和旅游宣傳效果,更好地傳承紅堿淖區域的歷史文化,同時也為保護資源環境、推進綠色發展,弘揚生態文明,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擬編纂出版《紅堿淖志》,并列入陜西地情叢書。
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歷史地理 ·1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