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敦煌科儀文書,是由隋唐時期人抄錄的,雖然是敦煌文書中的殘篇,但包括齋醮活動中的儀式規范、經典的傳承儀式等內容。本書在校對文獻的基礎上,對字、詞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注釋,尤其重視對專有名詞和名物的解釋,并且梳理了這些文書與傳世文獻的關系,論述了其中反映出隋唐時期敦煌民眾生活中的一些境況以及唐對敦煌地區的政治狀態。
張進 郭鴻玲 孟東麗 ·文物考古 ·9.7萬字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學考古發掘已有九十年的歷程。其間積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數量龐大的骨、角、牙、蚌器。本書共選取200余幅照片,分門別類,并配以詳細的文字說明。所選器物或為制作精美、工藝精湛的禮儀性用品,或為形態多樣、功能齊備的武器,或為看似普通卻實用性強的工具,還特別選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外還有少量甲骨、動物遺存標本等。借此,希望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殷墟骨、角、牙、蚌器制作和使用的面貌,以及它們在殷墟先民生活中的意義。
何毓靈 李志鵬 ·文物考古 ·6.1萬字
《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保護與營建研究》以古都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為研究對象,在對西安目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問題進行總結和揭示的基礎上,探索“歷史遺址區域”體系構建和空間劃分的途徑,通過對社會功能維度、生態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探討,剖析西安大遺址與城市發展的過渡關系,并基于此提出了4種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格局。作者對大遺址周邊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和相關要素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提出了可以繼續探討的工作路徑。其相關結論為目前被新區擴張威脅的城市邊緣遺址區以及主城區內的周邊面臨城市更新改造的遺址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規劃模式。
呂琳 ·文物考古 ·15.9萬字
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性,力圖從考古學視角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內容涵蓋:考古學視角下的“中國”誕生史,中國文化美好象征符號——“鳳”的考古發現;以考古學實證說明民間傳說“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真實性;以瑪雅文明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遺址的“中國龍”介紹中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聯;日本考古簡史;等等。本書不僅包括中國的考古發現,還將中國歷史文化放到世界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讀后能夠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工作局 首都圖書館編 ·文物考古 ·13.6萬字
書稿結合史籍文獻與固原地區的古代佛教石窟遺跡和考古資料等,在全面梳理固原古代石窟及佛像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固原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重點探究了固原古代石窟的概貌、特點及佛像藝術等。
馮敏 ·文物考古 ·16.5萬字
本書稿為對江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宜黃縣譚綸墓和龍虎山仙水巖崖墓群等大型歷史遺存文物保護規劃和保護技術進行論述的學術著作,共約30萬字,100幅圖。書稿的主要內容有五個層面,一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內涵概述和重要價值評估,二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現狀調查、分析和研究,三是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的病害問題評估,四是解決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病害問題思路和對策,五是解決御窯廠考古遺址、譚綸墓、仙水巖崖墓群病害問題的具體保護措施或保護技術方法。其中,后三個層面是重點,御窯廠考古遺址、仙水巖崖墓群保護規劃研究側重全面整體病害問題的解決方法,譚綸墓勘察與保護研究突出各方面病害問題的關鍵細節和較細致的解決方案。
劉昌兵 ·文物考古 ·7.5萬字
本書《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是《中華流失文物迷蹤》系列的第一輯,它通過一個個專題,講解了我國流失文物的來龍去脈。《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共分為四個專題,分別為“圓明園大劫難”“紫禁城的黃昏”“在漫長的古道上”“從云岡到龍門”。本書具有較強的資料性,圖文并茂,對中華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對流失情況進行追蹤。由于作者是一些事件的親歷者,說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具有可讀性。書中對珍貴文物的創作、流傳、收藏等情況細加梳理,對其流失情況進行追蹤,其中涉及諸多文史類知識,能使讀者開卷有益。本書對中華流失文物的探尋和追索,就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保全,對民族根系的維護。全書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牛憲鋒 ·文物考古 ·16.3萬字
本書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入藏的新疆和田(古代于闐)出土的13件粟特語文書的釋讀整理成果。這批文書不僅是近年來國內所出粟特語文獻中數量最多的一批,也極富研究旨趣。文書內容包括經濟文書、書信等世俗文獻,年代約在8世紀末,為了解唐朝在西域統治末期在安西四鎮活動的中亞粟特胡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畢波 (英)辛威廉 ·文物考古 ·5.1萬字
本書從學科本質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藝術考古”的屬性、方法、呈現、材料以及應用等理論問題,集中地回應了近年來的學術熱點,回顧了考古界、藝術史界對于“藝術考古”的專業性質、方法論等問題的諸種看法,對其中較有爭議的觀點進行剖析,并分析了藝術考古研究近年發展的新趨勢,討論緊扣學術前沿,指出當代文化語境中,圖像的呈現方法與材料的合理利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練春海 ·文物考古 ·12.5萬字
燕國歷時八百余年,由于地理位置獨特,其經濟和文化都體現著中原和北方交融的特色,是先秦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燕國的明刀作為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物,又是先秦異形貨幣,背文有大量的文字或符號沒有被釋讀,大量的信息沒有被解惑,應該是集學術研究、投資收藏極強的品種,但在收藏市場上甚至不及宋錢清錢的價值,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作者經過多年的刀幣實物分析和相關資料的收集,過手的燕明刀數量達到十萬枚以上,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燕明刀實物和豐富的鑒定經驗,這就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能夠反映學術研究成果,為廣大古錢幣愛好者提供一本資料可靠、內容詳實的參考書。
張立俊編著 ·文物考古 ·3.2萬字
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整合田野、考古、讀書、歷史、個人情感和生活體驗粹為四編考古記、田野記、歷史記、人生記。這是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作者以兼具感性氣息與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筆調,清晰而完整地呈現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與探尋之旅。全書分為四個篇章:考古記,重返考古發掘現場,還原第一線的遺址和墓葬發掘場景;田野記,講述田野考察中的見聞與思考,傳遞考古工作的魅力與趣味;歷史記,探析古跡與器物之奧秘,呈現一幅幅完整的歷史圖景;人生記,以淡筆寫濃情,追憶那些無法忘懷的人與事,抒發對人間溫情與善意的珍惜。這些樸素、真誠、熱烈的文字,寄寓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考古工作的熱情,試圖在考古工作者與公眾之間建立起知識、趣味、情感和思想的聯結。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4.8萬字
漢家陵闕治世氣象: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本書以漢景帝的生平及歷史功績為史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陵園布局、南闕門及東闕門遺址、后陵陵園、宗廟遺址等漢陽陵遺址,陶俑、陶塑動物、陶制生活明器、建筑材料、印章和封泥等漢陽陵出土文物,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保護展示棚等漢陽陵遺址的保護展示。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8萬字
大約距今10000年,浙江史前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浙江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以上山遺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此后各個年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及浙江全境。本書展現了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基本面貌。從文化譜系角度,突破錢塘江南北兩元體系,重構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新譜系:錢塘江時期(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杭州灣時期(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時期(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回歸期(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蔣樂平 陳明輝 王永磊 ·文物考古 ·19.8萬字
蛙人紋是半山馬廠時期彩陶的特色紋飾,學術界對其稱謂與內涵關注已久,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本書在對目前已發表的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及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其所體現的史前美術的相關特征,圍繞所收集的資料分析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的構成方式、組合方式、文化內涵、藝術源流,探究其藝術特征。
莊會秀 ·文物考古 ·12.5萬字
作品以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為個案,結合考古實踐與民族史研究,探討非洲文化景觀問題。作者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生產的結果,聚居群落通過日常活動、信仰和價值觀,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所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據。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的案例研究則體現了當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過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 ·文物考古 ·9.5萬字
卞家山是良渚古城南側一個長條形遺址,也是良渚晚期外城墻的一部分。在經過三次發掘后,于遺址西部發現墓地、港灣式灰溝、木構碼頭等重要遺跡,并出土陶器、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玉器等大量遺物。盡管卞家山沒有高等級的墓葬和儀式活動場所,但它系統反映了良渚時期普通民眾的生產和生活,體現了良渚先民生存狀態的方方面面,是了解良渚社會世俗生活的一個極好窗口。本書通過卞家山遺跡和遺物的解讀,讓讀者全方位了解卞家山,這個堪稱良渚社會側影的遺址。
趙曄 ·文物考古 ·6.5萬字
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特別是在一些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分神祇、人物故事、靈異、生活、出行、建筑六大類,可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朱滸編著 ·文物考古 ·6.1萬字
本書中的文章長短相宜,濃縮了作者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學術之旅與生活經歷。其中有考古發掘古墓的故事,有尋訪古跡的經歷,有考古人在天寒地凍中摳泥巴的苦,有與同事們出長差做項目時共同生活的樂,以及自己與家人、友人之間的溫馨故事,等等。
賴非 ·文物考古 ·7.9萬字
疾病考古是運用古病理學方法對人類遺骸所表現的疾病和創傷進行科學鑒定,并借助文獻資料、圖像和出土遺物對相關人群的社群關系、生業模式和文化習俗進行綜合分析的學科。本文綜合分析了已公布的38處新疆青銅時代與早期鐵器時代墓地與遺址的人骨材料,按地理概念劃分為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3個單元,結合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對創傷、齒科疾病、先天畸形、腫瘤、關節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傳染性疾病、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疾病,以及顱骨變形、鉆孔、頭骨環鋸等現象進行研究,客觀反映這一時期新疆地區的人地關系與族群沖突。
張弛 ·文物考古 ·12.6萬字
本書以法門寺博物館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法門寺的歷史淵源、館藏珍品等。詳細講述了法門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宮廷文物、地宮的結構與格局,及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走進法門寺博物館,讓文物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遙遠的絲綢之路推動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感受大唐開放、包容、繁榮和文明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