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中的文章長短相宜,濃縮了作者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學術之旅與生活經歷。其中有考古發掘古墓的故事,有尋訪古跡的經歷,有考古人在天寒地凍中摳泥巴的苦,有與同事們出長差做項目時共同生活的樂,以及自己與家人、友人之間的溫馨故事,等等。
賴非 ·文物考古 ·7.9萬字
本書收錄了《南方文物》“海外大家”訪談欄目對海外考古大家的多篇訪談,通過訪談,介紹了國外著名考古學家的成長經歷、學術貢獻以及對中國考古學現狀和前景的評價和認識等。
李水城主編 ·文物考古 ·37.7萬字
本書從學科本質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藝術考古”的屬性、方法、呈現、材料以及應用等理論問題,集中地回應了近年來的學術熱點,回顧了考古界、藝術史界對于“藝術考古”的專業性質、方法論等問題的諸種看法,對其中較有爭議的觀點進行剖析,并分析了藝術考古研究近年發展的新趨勢,討論緊扣學術前沿,指出當代文化語境中,圖像的呈現方法與材料的合理利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練春海 ·文物考古 ·12.5萬字
殷墟被譽為中國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殷商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質類文物,可分為普通陶器(或稱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類。通過對包括陶質類文物在內的殷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體系,可與《殷本紀》記載的、經殷墟卜辭中王譜訂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對應。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內部構成以及形成、變化為基礎,可進一步探討商文化、商文化與周邊青銅文化的關系以及人群的互動等問題。
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偉主編 ·文物考古 ·7.2萬字
本書第一篇“話文物”中,野島剛評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圖》、《快雪時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圖》等37件臺北故宮的重要館藏,時而描寫作品本身,更多的則是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文物在戰時的顛沛流離中所經歷的故事。第二篇“談故宮”中國,每一話都圍繞著與故宮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特寫了故宮的過去。“故宮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第三篇“訪昔人”則通過專訪故宮歷任院長等社會人物,揭露了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6.8萬字
本書共收入文章15篇,內容涉及考古調查與發掘、專題研究、科技考古以及考古學史等方面,還重點報道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洪都拉斯瑪雅文明科潘遺址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明鐵佩古城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成果,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赴外考古新發現論壇”情況。
劉慶柱主編 ·文物考古 ·25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內藏有珍貴的宗教典籍、文獻資料、手抄經卷,還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書畫、名人信札題跋等多種典藏文物。本書收録了文博館珍藏的古籍文獻六十九種,多數為明清善本,且有幾種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孤本,如《淵穎吳先生文集》被鑒定為元刻本,是目前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對此數十種古籍逐一進行整理,內容包括圖書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并附有高清書影。
金延林編著 ·文物考古 ·8.5萬字
本書主要以不同時期、地區與文化類型進行章節排序,利用地層學、器型學等方法,部分論文還利用了古代文獻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對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宮殿、地形等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屬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類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書包括《關于磁縣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討論》《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探》《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等20篇文章。
高天麟 ·文物考古 ·24.7萬字
本書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國境、蔣介石戰敗逃亡之時為何以當時萬分珍貴的軍船搬運文物,這些文物在臺灣經歷了怎樣的倉庫階段,后來又在怎樣的國際情形下開建臺北故宮博物院,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陰謀對臺北故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而今故宮博物院又如何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認同的紐帶,并順帶描述了近年海外華人回購文物的動態。大視角包括了歷代政治斗爭的各方動機、小視角則詳細到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訪談,既是一部豐富的近代文物歷史資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隱藏在故宮文物背后的中華民族近代辛酸史。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0.5萬字
從鉆木取火、結繩記事的遠古時期發展到今天的虛擬網絡和數字時代,人類整整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在這數千年里,我們所經歷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生命是奇妙的,創造生命的自然、地球和宇宙更是神奇。在這神奇瑰麗的大千世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本書章節內容:第一章:神秘的水下探寶;第二章:神秘的古墓探寶;第三章:神秘的皇室探寶;第四章:神秘的世界奇寶搜尋。本書以最生動的文字,最縝密的思維,最精彩的圖片將這些令人費解的神秘現象的奧秘娓娓道來,與您一起探索種種撲朔迷離的科學疑云。
馬云飛主編 ·文物考古 ·9.1萬字
新疆天山地帶歷史文化積蘊豐厚,是古代西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綿延千里的天山走廊是連接中國內陸與中亞的重要通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本書擬通過新疆天山沿線的歷史遺跡和遺物,特別是近三十年來新疆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的成果,闡述天山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天山立傳。天山走廊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錯地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孕育出獨特的文明形態,使其成為歷史上諸多古代民族活動的舞臺。
張弛 ·文物考古 ·10.3萬字
本書以從漢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畫為切入點,來解讀圖像背后的生動歷史。這是一部由線條和色彩繪就的歷史,皇親國戚、豪門貴婦、邊地小吏、異域來客,農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這部歷史的主人公。從神祇仙境到莊園牧歌,從觥籌交錯的盛宴到鮮衣怒馬的出行,從春播秋收到南來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業、希冀情感被表現在畫壁上,時代的風尚、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風云被折射在畫面上。
苗子兮 ·文物考古 ·27.7萬字
本書討論《書》類文獻的文本層次厘析、《書經》經典化的過程等問題,路徑約略有四:一是基于文本細讀和出土材料佐證,展開文本層次分析,提出“共時文本”與“歷時文本”的概念,力求揭示《書》類文獻的構成與演進過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態的歷時性變化,總結字跡、字形、用字等項特征在文本衍生及流布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三是通過經解賦義的角度,梳理《書》類文獻從王官之學到諸子之學,以至漢代新王官學的經典化歷程;四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后世流變,把握和分析以《書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成立的一般過程及其獨特性。
趙培 ·文物考古 ·35.4萬字
本書從考古學是怎么來的、考古學何以可能、考古學在做什么、考古學與你我四個部分講述考古學學科的簡史、內容、實踐與應用等方面,向公眾普及了考古學這門學科,反映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學科價值。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9.1萬字
本書對《甲骨叢編(第一集)》原書稿進行整體影印,作者董作賓擬運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的五期分法和十項標準,對當時所見的全部甲骨文資料予以理董;考釋部分先釋文,再分專題考證,其間有多項對甲骨學的開創性研究。
董作賓 ·文物考古 ·0字
本書將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將蘇東坡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生命際遇聯系起來,時代的洪流與人物的細節在書中相互交融,不僅僅呈現了蘇東坡一生的所有軌跡,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祝勇 ·文物考古 ·11.9萬字
本書針對宮殿寺觀石窟壁畫展開。作者在圖像之海中選擇十組壁畫,發掘圖像中隱藏的歷史訊息,還原壁畫背后更宏大的時空場景,以及在此場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構筑起了一部別開生面的中國史。
苗子兮 ·文物考古 ·20.8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關于國寶被盜的背后故事,其中故事環節曲折生動,險象環生。比如北魏龍泉寺石佛像被盜案、清東陵盜寶案等等。國寶系列叢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8萬字
泱泱中華,國寶無限。但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變中,有許多國之瑰寶消亡不見。本書講述的是一些國寶流失不見的故事,或流失于海外,或消失于人家,從大家的視線消失。比如,身首異處的“罍中之王”——商皿天全方罍,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等。本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6萬字
縱古今,橫萬里。尋夢于文明之巔,嘆瑰寶之風華,感秘史之迷離,驚發掘之曠古,思謎案之懸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宮中隱逸的過往系人心弦,古國、寶藏消匿的影蹤引人追尋,一座座古墓掩埋了無數紅塵秘事,每一件國寶書寫一段傳奇。樁樁懸案留給后世諸多未解之謎,一次次考古發現不斷揭開驚世謎局。探索發現系列,宛如一個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萬花筒。
冷林蔚 ·文物考古 ·1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