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對宋代寺院碑文系統深入的研究,認為宋代多維度的佛教信仰,在豐富多彩的寺院碑文書寫中,得以確立和呈現。對于佛教的現實價值,雖然官方、民間和寺院的立場、認識不同,但彼此之間并不存在對立和沖突,而是互相補充與呼應,最終通過文人、僧侶和平民的碑文書寫,建構了宋代佛學文化的基本思想面向:人生福祉、心靈自由與社會和諧。這一結論,無疑對當下整合各方力量、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趙德坤 陳傳芝 ·文物考古 ·19.4萬字
《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以豐富的史料和翔實的考辨,以唐陵布局為切入點對唐陵制度進行探索,并成功地將唐陵布局的空間跟帝國的統治秩序相聯系。認為其核心精神是“斟酌漢魏,以為規矩”;唐陵布局及其變化蘊含著帝國的政治及禮制;而漢魏至趙宋帝陵制度延續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則體現著共同的政治倫理,是傳統社會共同的歷史文化精神影響的產物。《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別開生面地以政治史、制度史背景,在動態的過程中展開考古學研究,從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沈睿文 ·文物考古 ·20.5萬字
本書的大背景是中國考古“走出去”——在過去的十余年中,中國的一些大學和文物考古機構陸續走出國門,由周邊國家開始,逐漸走到了遙遠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國開展考古工作,漸成燎原之勢。為什么要發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進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橫掃歐亞大陸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學印記?吳哥窟如何從廢墟中重生?鄭和船隊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脈”了嗎?全球文明版圖如何形成?十位“走出去”的一線考古領隊,以中國視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親身講述發掘中的所見所獲、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遺存背后的文明內涵。這十個獨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是我們探源世界文明的集中呈現,也是中國考古走出國門的生動寫照。書中輔以五百余幀圖版,并提供簡潔明晰的時空坐標軸、發現/發掘史進程、延伸閱讀、博物館展品等專題信息,讀者可對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有一個鳥瞰、概覽。
李零等 ·文物考古 ·15.2萬字
殷墟對于中國考古學的意義,不唯其埋藏著豐富的古代遺跡,更在于它的發現和發掘與中國考古事業息息相關,殷墟發掘因此而被視為中國考古學史的縮影。《殷墟九十年考古人與事》一書,選取1928年以來,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眾多考古學者在殷墟工作過程中留下的照片、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給九十年來的殷墟考古留下了物證,并賦予其學術史意義。
唐際根 鞏文 ·文物考古 ·5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上古(夏商周-秦漢)紋飾的知識性和探索性讀物,主要涉及青銅器紋飾、陶器紋飾、玉器紋飾、漆器紋飾、漢代畫像等,也涉及少數特別的器型、遺跡,上古紋飾與遠古紋飾的淵源關系。力求較系統地介紹并有重點地解讀上古紋飾,注重方法論及與遠古紋飾的貫通性。本書初步揭示,古代天文歷法、易學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思想觀念、宗教信仰不僅是上古紋飾表達的主題、主要內容(紋飾設計服務、服從于這些主題和主要內容),也是上古社會精神文化的主要來源與構成,“諸子百家”尤其儒、道、易、陰陽五行、天人觀等思想文化的核心、基底與之一脈相承。對龍、太極圖、八卦;并封、饕餮紋、云紋等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圖像或文化現象的起源及其內涵進行了探討。本書主要面向大學文化程度以上的讀者,可供高校相關專業或通識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選做教材或教學參考,也可供專業研究人員和愛好者參考。
王先勝 ·文物考古 ·23.5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法國學者于20世紀開創并發展起來的舊石器技術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并首次將其系統運用于我國的舊石器材料研究中,展示了該套方法在研究中的優勢,探討了其在研究中的可行性。
李英華 ·文物考古 ·21.1萬字
固原自古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遺存星羅棋布,文化積淀層次身后。鎏金銀瓶,當屬國寶;羅馬金幣,璀璨奪目;古跡遺存,不勝枚舉。
楊明 ·文物考古 ·11萬字
書稿結合史籍文獻與固原地區的古代佛教石窟遺跡和考古資料等,在全面梳理固原古代石窟及佛像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固原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重點探究了固原古代石窟的概貌、特點及佛像藝術等。
馮敏 ·文物考古 ·16.5萬字
近百年來的考古學研究成果顯示,古代新疆(或西域)雖是亞歐各大文明的邊緣地區,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匯聚之地。亞歐各大文明與西域本土文明相互碰撞、交融后,塑造出多元的文化面貌,造就了此地獨特的發展。本書收錄了與新疆地區考古學研究相關的論文13篇,旨在展現新疆作為東西方交流、溝通的橋梁地位,加深世人對古代新疆多元文化的認識。世界各國文明各不相同,各有所長,平等交流、開放包容才能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
李肖 ·文物考古 ·12.4萬字
墓葬作為一種人造空間,既是建筑營造、器物生產等技藝演進的展示空間,也是家族倫理、喪葬禮俗等思想觀念競逐的舞臺,更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技術演進、思想和觀念變革的結果。本書以南宋墓葬及其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南宋為中心,從田野出發,以墓葬為支點,尋求田野和文獻、考古學與歷史學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較長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會禮俗、思想觀念的傳承與變遷,賦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較成體系的學術價值。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6.1萬字
中國北方人面巖畫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陰山、桌子山、賀蘭山,以及赤峰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借鑒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本書對中國北方系統中的人面巖畫進行研究,分析與總結中國北方各區域人面巖畫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并進行分期研究和年代的探討。同時,本書還對人面巖畫的傳播路線,人面巖畫與原始宗教,人面巖畫與巫儺面具及原始戲劇等問題加以討論,以更全面地研究人面巖畫的文化內涵,再現中國相關歷史文化面貌。
王曉琨 張文靜 ·文物考古 ·7.1萬字
關于中國初期國家形成過程的考古學研究,傳統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過陶器的文化類型與戰國時代以后的文獻中所記載的夏、商(殷)王朝的有關史料來進行的。然而,由于田野考古資料的大量出現,從考古學角度、以考古學特有的方法對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可以補正史料記載的可信度,避免單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書作者按陶器的風格將二里頭、二里崗文化時期的各個地區劃分為六大區域,用數量分析的方法計算每個遺址中各個陶器系統構成比的總體變化趨勢,并通過這些數據來分析陶器風格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以此來闡釋國家形成期的地域間的動態關系。
秦小麗 ·文物考古 ·32.4萬字
本書以從漢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畫為切入點,來解讀圖像背后的生動歷史。這是一部由線條和色彩繪就的歷史,皇親國戚、豪門貴婦、邊地小吏、異域來客,農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這部歷史的主人公。從神祇仙境到莊園牧歌,從觥籌交錯的盛宴到鮮衣怒馬的出行,從春播秋收到南來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業、希冀情感被表現在畫壁上,時代的風尚、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風云被折射在畫面上。
苗子兮 ·文物考古 ·27.7萬字
《黃土上下:美術考古文萃》是作者長年從事美術考古的研究文章的結集,運用考古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古代美術進行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尤其對原始藝術、漢晉壁畫、陶瓷藝術、中國書畫樣式起源等方面的課題有言之有物的深入研究,并對美術考古學、美術史學、設計藝術學的研究提出獨到的見解。
張朋川 ·文物考古 ·23.9萬字
《法門寺地宮》是“親歷中國考古”系列之一。1981年8月24日,法門寺真身寶塔轟然坍塌。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開啟,2000余件(組)大唐國之重寶,擁戴著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以不二于世的姿態,發岀耀眼的光芒,使得法門寺塔地宮文物一經出土即名揚天下。本書作者韓金科,研究員,曾任法門寺博物館館長,以親歷者的身份,介紹了這些稀世珍寶的出土過程,及其相關的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向讀者展示了一座輝煌燦爛的大唐寶庫和法門寺文化走向世界的盛況。
韓金科 ·文物考古 ·11.3萬字
大約距今10000年,浙江史前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浙江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以上山遺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此后各個年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及浙江全境。本書展現了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基本面貌。從文化譜系角度,突破錢塘江南北兩元體系,重構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新譜系:錢塘江時期(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杭州灣時期(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時期(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回歸期(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蔣樂平 陳明輝 王永磊 ·文物考古 ·19.8萬字
越人源于浙江,越國始立于浙江,這也使得越國考古對于還原越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更使其成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點。本書依托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越國王陵及貴族墓、原始瓷窯址發掘等最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國起源、發展、爭霸、衰落的歷史脈絡日漸清晰,而且也全面地展現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產生活、葬俗,等等。書中還通過比較分析,討論了越人如何與中原文化產生聯系,而這種聯系又是如何影響了越人的生活等內容,全書圖文并茂,系統全面地展現了浙江越國考古工作的全貌。
黃昊德 田正標 游曉蕾 ·文物考古 ·17.9萬字
作者將大谷探險隊三次所獲文物、文書,選出一些有代表性者,分為:佛典、經籍、史料、西域文書、繪畫、染織刺繡、古錢、印本、雜品等類,編為此書,選圖約600多幅,于1915年出版。大谷探險隊即日本大谷光瑞派遣的三次中亞探險隊。大谷光瑞伯爵是日本西本愿寺法主,在已經提及的各國考察、探險隊中,只有一衣帶水的日本的這一支探險隊中有佛教徒,他們在財政方面的基礎則是近一千萬日本信徒施舍的財物,因此大谷探險隊的活動近似于私人性質,而不象其它各支均是由政府機構資助。大谷光瑞是京都西本愿寺第21谷光尊的長子,1900年被派往歐洲考察宗教,從而揭開了日本考察中國西北的序幕。
(日)香川默識 ·文物考古 ·827字
空中花園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古希臘羅馬人為何稱它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究竟是哪一位偉大帝王建造了它?花園運用了哪些驚人的技術成就?又對后世的花園設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斯蒂芬妮·達利深入研究了神話傳說與古典文獻,對這座傳奇花園的位置與形象給出全新的解釋,生動描繪出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古代文明。
(英)斯蒂芬妮·達利 ·文物考古 ·15.1萬字
本書針對宮殿寺觀石窟壁畫展開。作者在圖像之海中選擇十組壁畫,發掘圖像中隱藏的歷史訊息,還原壁畫背后更宏大的時空場景,以及在此場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構筑起了一部別開生面的中國史。
苗子兮 ·文物考古 ·2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