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宋年間,傳言蜀地逢甲午年必有動亂,王朝中樞與地方官府由此展開怎樣的合謀與博弈?建立南平軍,重新布局西南邊陲軍事重鎮,特殊地緣條件下,宋朝開啟了怎樣的文化大整合?度正不遠千里尋找朱熹,李處和在戰爭年代“獲利百倍”,地方士人不同的生命圖景,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多重生存之道?本書為新銳歷史學者黃博力作,在獨特的時空坐標上尋找巴蜀的復雜性,權力關系的再書寫,透視兩宋王朝的邊緣與中心。
黃博 ·地方史志 ·24.3萬字
《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圍繞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六張文化名片”,以郵差馬爺爺從青年到老年送信路上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將石景山的標志性文化遺產串聯起來,講述石景山悠久多彩的時代故事,展現石景山“山水文城”的獨特魅力,進一步釋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承。《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可供少年兒童及傳統文化、歷史故事愛好者閱讀。
石景山區西部建設辦公室(石景山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管理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685字
《武漢學研究》集刊以貼近武漢、研究武漢、服務武漢為基本宗旨,堅持學術性與應用性并重、專業性與實效性并舉的辦刊思路,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首發原創的刊風,積極發揮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咨政建言、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為地方學、城市學研究探索創新的理論和方法,為提升武漢城市文化軟實力作貢獻,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與精神支撐。
涂文學 ·地方史志 ·22.1萬字
本書以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發展為研究主線,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地方勢力朝向近代化的努力及其困境,探討了事變后東北流亡勢力在抗日戰爭、中央與地方的爭奪以及解放戰爭等時代大勢下的應對與糾葛。從中可以發現,地方勢力對如何發展地方以及應對內外困難都有他們自己的規劃,盡管這種規劃富于地域性,但也充滿使命感,從而匯入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去。
王春林 ·地方史志 ·21萬字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的年輪、多元的文化在這里互相激蕩交融,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秀麗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構成了“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的鮮明特色。本書從銀川歷史文化中選取最具地方特色、最有民族特點的內容進行編撰,展示銀川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遺跡、自然景觀、名人軼事及現代風貌。
徐廣國主編 ·地方史志 ·10萬字
清水江岸,有一個名叫“苗北”的寨子。明清以降,其作為“皇木”的輸送地,被零碎地記載在正史里。或許人們對她的了解不只是“皇木”,還有那與“改姓”“破姓開親”“定俗垂后”等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的有關房族與姻親之間不斷轉換為“他者”的歷史過程,以及在這個歷史結構中孕育出的帶有江湖韻味的神話情感故事。關于這一切,她愿用極美的契約文字和展演形式,將其呈現給想讀懂她心思的人。
劉彥 ·地方史志 ·18.4萬字
本書利用清代南部縣、巴縣檔案,對長期以來處于“失聲”狀態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狀態、親屬關系與人際往來、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以及地方習俗觀念和不同的基層社會勢力給下層女性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同時,本書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清代的兩性關系、家庭矛盾、階層對立和司法公平等問題,力圖生動、客觀地呈現清代下層女性群體的歷史形象,探討清代社會階層、性別觀念、官方意識形態、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界對清代下層女性的認知,使其與中上層女性一起構成傳統中國女性的歷史全貌。
毛立平 ·地方史志 ·18.9萬字
全書記述了1921年到1949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在神木縣建立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支援抗日,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隊伍,促進抗日救亡運動,以及組建神木縣游擊隊,發展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建立中共神木縣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地方反動勢力,發展群眾抗糧、抗丁、抗款,打擊封建地主勢力,摧毀國民黨鄉保政權的革命歷程。
神木縣史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4.6萬字
本書主要反映了從20世紀初至90年代北京市的交通變遷,包括有關北京道路交通的文章一篇,有關北京的道路、電車、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機場、立交橋的檔案史料10組,有關北京公共汽車、北京的汽車制造及北京鐵路的照片3組。本書史料均為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所用照片除檔案中所存外,公共汽車和汽車制造兩組分別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北京市檔案館 ·地方史志 ·10.2萬字
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為研究敦煌開啟新窗口,提供新視角。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原委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原主席高平撰序力薦、中共甘肅省酒泉市委書記撰序力薦。《敦煌傳:四大文明匯流之地》是“絲路百城傳”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敦煌雖不大,但數千年來,是中西多元文化薈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這里集結、播撒,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對敦煌的人文地理歷史等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煉,再以年代為序,系統呈現了敦煌各個發展時期的精神和物質狀貌。其獨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著人類社會演變的紛繁歷史、興衰浮沉、風云變幻,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冊上占有光輝的篇章。
杜永衛 ·地方史志 ·39.5萬字
《烏審旗林業志》編纂委員會在中共烏審旗林業局總支委員會、烏審旗林業局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存真求實、詳近略遠、詳獨略同的原則,按照林業行業特色和內部分工謀篇布局,客觀、公正、準確地編纂了《烏審旗林業志》一書,反映了烏審旗林業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力求突出烏審旗林業工作的時代特點、地區特點。本書采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7種體裁進行記述,以志為主。除概述、大事記、人物等外,《烏審旗林業志》原則上按照章、節、目、項的層次編寫,按概述、大事記、烏審旗概況、1949年前的林業、林業戰略、林業種苗、治沙造林、林業重點工程、森林資源、森林保護、林業科技、林業改革、林沙產業、林業資金、管理機構、國有林場治沙站苗圃簡介、人物等15部分內容記述。
《烏審旗林業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25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第六卷聚焦海南教育名家唐胄,從思想與實踐、詩文研究、生平家世、影像志錄四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唐胄的思想與成就,在思想與實踐方面,重點論述了唐胄禮制思想、儒學思想、外交觀念與海洋意識;在詩文研究方面,談到了唐胄詩歌的滿紙高風、別樣情懷、對“仁”思想的詮釋等;在生平世家方面,對唐胄的生平事跡、文獻年譜等進行了考察;在影像志錄方面,通過藝術化的方式描繪了唐胄的一生。
閆廣林主編 ·地方史志 ·14萬字
本書是貴州省委宣傳部牽頭,貴州日報報業集團組織編寫的30余位貴州先進典型人物。他們有盲人教師劉芳;有嘔心瀝血的縣委書記姜仕坤;有為民引水,力拔窮根的81歲村支書黃大發;有“中國生態英雄”、“貴州造林王”吳慶賢……貴州榜樣的名字在全社會廣為傳頌,貴州榜樣的感人事跡,在人們心中久久回響,他們是在貴州崇山峻嶺深處挺起的錚錚脊梁,他們是貴州人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精神豐碑。展示創新發展的新形象,凝聚苦干實干助跨越的精氣神,傳遞同心同德奔小康的正能量,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無比強大精神力量。
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等 ·地方史志 ·11.9萬字
《通渭年鑒(2018)》是由通渭縣志辦公室組織編寫的地方綜合性年鑒。本年鑒記述了通渭縣轄區內2017年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基本情況。本卷年鑒采取分類編輯法,分類目、分目、子目、條目4個層次,共設特載、專記、大事記、通渭概況、黨政、民主黨派工商聯、社會團體、軍事政法、經濟、經濟管理、交通旅游、郵政通信、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社會民生、縣區概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料統計提要、人物與先進集體、附錄共19個類目。
通渭縣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78.3萬字
“都城風物”選取中國古代著名都城長安、洛陽、開封、杭州相關的名著四種:包括駱天驤《類編長安志》,記錄從西周、漢唐到宋元的長安古跡,以及相關史事;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時代洛陽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關政治、文化、風俗、人物、藝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開封的皇城建筑、城內各坊、民眾的飲食起居、歲時節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
(元)駱天驤 (北魏)楊衒之 (北宋)孟元老 (南宋)周密撰 ·地方史志 ·17.9萬字
本書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福建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整理與開發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內容、機構及研究現狀,揭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概況、特點、方式及主要成果;構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研究的信息資源體系,為福建海絲文獻研究者開展研究提供了線索。分析了在整理與開發海絲文獻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不同區域和機構的合作,拓展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內容與形式,注重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細化、規范化及提高整理開發的效率等發展策略,為相關部門制定福建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策略、系統收藏海絲文獻資源和優化相關服務提供參考。
孟雪梅等 ·地方史志 ·30.3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組織史資料》第四卷(1998.6—2007.5)是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的統一要求,在中共陜西省銅川市委領導下,由中共銅川市王益區委組織部編寫的一部資料性文獻。本書本著尊重歷史、求實存真的原則和“廣征、核準、精編、嚴審、及時”的編纂工作方針,以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1998年6月至2007年5月地方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地方軍事組織、政協組織、群眾團體組織以及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機構沿革變化和領導名錄,同一時期中共陜西省組織工作大事記,并在黨組織的綜述中簡明反映了中共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委同一時期在履行職能職責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共銅川市王益區委組織部 ·地方史志 ·29萬字
一只四川蟋蟀,遠離故鄉,“在鄉愁者的心窩”,唱了近30年的歌;數十年心血構筑迷人微觀世界,百年川地歷史講述“另一個中國”;收錄全新未刊訪談,選入數十幅珍貴插圖,麻將研究首次結集出版;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成書,精選精編。《顯微鏡下的成都》是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微觀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書以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作為具體個案,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過檔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說、竹枝詞、調查、新聞報道、圖片等多種資料,還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致入微地繪制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通過這種有情的敘事史,人們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華中等城市的“另一個中國”,發現普通民眾充滿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頑強的文化延續性。
王笛 ·地方史志 ·18.6萬字
濮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肇始之域。《滄桑濮州》旨在以翔實的史料、靈動的篇章、鮮活的圖片,通俗的語言,比較全面而又簡要的介紹濮州從上古時期到隋朝設州、民國撤州這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包括陵谷變遷、歷史沿革、文化遺存、歷史事件、人文典故、名人薈萃、傳世詩文、民間故事、風土民情、方言諺語、名老字號等。
《滄桑濮州》編委會 ·地方史志 ·11.3萬字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本書從絲綢之路的興起寫起,以泉州為視角,介紹了唐五代時期的泉州港交通、造船技術、對外貿易等情況,重點介紹貿易中流通的各個時期的貨幣情況,并配以精美圖片,讓我們重識這些海上絲路貨幣以及相關文化遺存的歷史,追憶當年沿線各國在海上絲路貿易中和平共榮的盛景。
李冀平主編 ·地方史志 ·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