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運動爆發100年的紀念日。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始終圍繞的是中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青島主權和山東權益這一重大問題。本書主要講述了五四運動爆發之前,以德國、日本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青島的侵略情況,闡述青島如何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然后,有對青島地方對于五四運動的研究文獻做了綜合性調研,強調指出青島在五四運動研究中的貢獻。
張榮大 張樹楓 ·地方史志 ·15.3萬字
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全面、客觀、系統記述斷限內陜西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本志記述時間范圍,上限從1992年起始,下限為2010年底,為了歷史記述的完整性,一些地方做適當追溯。記述的地域范圍,以現行陜西省行政區劃為準,凡屬于或涉及現行陜西省行政區劃的工會活動均為本志記述范圍。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85.4萬字
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已發現西南地區存在著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權,同時還分布著眾多無君長統屬的人群。作者在過去的著作中,以貴州西北部地區為例,探討了有著自身地方性政權傳統的人群,逐漸融入中國大一統王朝國家的歷史進程。本書則從身份與記憶的層面,探討這一進程對近代西南地區的影響,從而在學理上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現實性與合理性進行說明,并揭示西方學者的一些偏激觀點在學理上所存在的問題。
溫春來 ·地方史志 ·12.5萬字
《張掖傳:千年絲路八聲甘州》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張掖是河西走廊最負盛名的絲路古城。從漢武帝目光聚焦西北、征戰河西走廊開始,這片曾經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從此,開啟了中原文明向西擴展的藍圖,也迎來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景象。《張掖傳》以此為切入口,穿越時光追溯這座城市的前塵后世,洋洋數十萬字中蘊含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及中華8000年文明歷史:駝鈴聲里博望侯西出陽關經過這里;精美的絲綢從長安一路飄過這里;隋煬帝的豪華車輦專赴這里,世界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駐足這里;西游東去的僧侶們在流連中吟誦步步蓮花;成吉思汗戰馬的鐵蹄踏碎了西夏百年繁華夢;肅王的藩邸在瓦剌號角中迎來了一個后來叫裕固的新民族;左公親手栽下的柳蔭和僵而不腐的胡楊同生共長;西路軍帽徽上閃爍著啟明星的光芒……這座城市盛放于歷史的風塵中歷久彌香。
陳玉福 程琦 任玲 ·地方史志 ·37.4萬字
在《老北京的趣聞傳說》里,我們從老北京的歷史典故、地名由來、名勝古跡、皇城內史、城門牌樓、王府民居、胡同坊巷、會館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風味飲食、衣著打扮、娛樂世界、民間風俗、婚喪嫁娶、商業傳奇、交通出行、民間工藝、方言俚語、后宮逸事等方面對老北京的前塵往事進行了詳細而有趣的介紹,寓教于樂,力爭用最樸實、輕松的語言將各種趣聞傳說向讀者娓娓道來,讓讀者在一種輕閱讀的氛圍中,既能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有個清晰了解,又能愉悅身心、達到放松的效果。
張卉妍編著 ·地方史志 ·53.3萬字
本書為固原市資料集成,采用方志橫分門類的框架體例,內容按照自然環境、行政建制、人口、革命史略、政黨、政權、政協、群眾團體、法治、軍事、農業、林業、水利、養殖業、工業、建筑業等等36個類目編寫,全面展現了固原各行各業的地情發展變化。
固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107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而詳實的圖片和真實故事,展示了鳳凰山的歷史,讓人們了解到鳳凰山對唐山這座百年工業城市的貢獻和見證,全面客觀記述了1949年以后公園歷次建設的進程,再現了鳳凰山公園在唐山大地震搶險救災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描述了震后公園恢復建設的成果,著重記述了2007年市委市政府做出改建和擴建鳳凰山公園的決定以后,拆除了鳳凰山公園周邊的工人文化宮、人防辦公樓、花卉市場、園林局辦公樓及公園內所有的建筑設施。使公園的面積由原來的19.72公頃擴大到了43.25公頃。重新規劃,重新建設。使公園的功能更加完善,百姓游園更加方便,從而使民生福祉不斷攀升。
唐山市鳳凰山公園 ·地方史志 ·3.8萬字
1940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云為團長,編制12人,成員多為國立杭州美專畢業的學生,何正璜女士剛從日本東京高等美術專業畢業回國,也加入其中。任務是以敦煌為重點,對西北陜、甘、青等省進行藝術文物考察,為保護打好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行為的敦煌考察,也是首次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敦煌莫高窟全面的調查和清理,為日后保護敦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何正璜女士的日記重現了這段歷史。
何正璜著 王薔 任之恭 崔文川 整理 ·地方史志 ·7.9萬字
《燕趙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設有域外博覽、語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論之維、蓮池書苑、名家訪談、碩博論壇等欄目,重點刊登體現燕趙地域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反映燕趙傳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論文、報告、評論、隨筆和訪談錄等。
河北大學文學院 ·地方史志 ·12.6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海郡、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總之,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太倉因春秋時期吳王在此設立糧倉而得名,是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江南絲竹的發源地、婁東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的降生地,在婁東文化與江海文化的交融相匯中形成了“精致、和諧、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太倉史話》系統地介紹了太倉由古至今的特色文化、歷史沿革及現代風貌,有利于人們全方位地領略太倉的千年魅力。
凌鼎年編著 ·地方史志 ·7.6萬字
本志為新編《留壩縣志》(2002年版)續志。記述范圍為2011年底留壩縣的行政區域。記述上限起自1997年,下限至2011年,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實事求是記述1997~2011年留壩縣自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是社會各界了解留壩、推介留壩的重要平臺和載體,是服務發展、垂鑒后世、具有獨特歷史和學術價值的地情文獻。
留壩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52.9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86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5.9萬字
欒城,三蘇祖籍,冀中形勝,2014年撤縣設區,坐襟省會南門。欒城自然條件優越,生態觀光農業發達,榮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文明城鎮、全國園林縣城和全國衛生縣城稱號。本書以史料為依據,以時間為順序,介紹欒城的建制沿革、地情風貌、鄉賢事跡等,展示了古欒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展示了新欒城的欣欣向榮。
張振山主編 ·地方史志 ·7.2萬字
察哈爾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通過記述民國時期主持察哈爾政府的歷屆行政長官的簡歷和他們在察哈爾的主要政績,展現察哈爾工業、農業、牧業、軍事及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呂建新 張曉光 趙宇鵬 ·地方史志 ·19.3萬字
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為研究敦煌開啟新窗口,提供新視角。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原委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原主席高平撰序力薦、中共甘肅省酒泉市委書記撰序力薦。《敦煌傳:四大文明匯流之地》是“絲路百城傳”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敦煌雖不大,但數千年來,是中西多元文化薈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這里集結、播撒,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對敦煌的人文地理歷史等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煉,再以年代為序,系統呈現了敦煌各個發展時期的精神和物質狀貌。其獨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著人類社會演變的紛繁歷史、興衰浮沉、風云變幻,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冊上占有光輝的篇章。
杜永衛 ·地方史志 ·39.5萬字
《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圍繞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六張文化名片”,以郵差馬爺爺從青年到老年送信路上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將石景山的標志性文化遺產串聯起來,講述石景山悠久多彩的時代故事,展現石景山“山水文城”的獨特魅力,進一步釋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承。《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可供少年兒童及傳統文化、歷史故事愛好者閱讀。
石景山區西部建設辦公室(石景山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管理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685字
《長安年鑒》(2016卷)是長安區委、區政府主辦、長安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綜合性年鑒,逐年出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全面系統地記述2015年長安區自然、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基本面貌、發展現狀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的新成就。
西安市長安區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44.7萬字
本書以“空間”作為切入點,以城市變遷的歷程為線索,探討有關臨清的城市性、現代性等問題。這里的“空間”不僅指涉地理空間或有形空間,也包括社會空間或無形空間,或者說是這些空間的統一。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個“對話”的平臺;通過城市空間的不斷“再生產”過程,探討“空間—權力”的關系問題,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權力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與各種社會文化力量相結合,進而以各種各樣的空間載體或形貌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與實踐。進一步來講,對城市空間變遷及其生命歷程的探討,也有助于加深對近代以來國家轉型的歷史實踐邏輯的理解。
周嘉 ·地方史志 ·23.2萬字
臺灣,東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北鄰琉球群島,西與福建隔海相望,地產豐富,景物宜人,文化濃厚,一直以來都被稱之為“中華寶島”。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古代文獻里,臺灣被稱作“瀛洲”、“夷洲”和“流球”等,元代的時候就在澎湖設立了巡撫司,明代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設立東寧省及承天府。清朝時期,鄭成功后人在臺灣設立臺灣府以及臺廈道,后來清廷又改設為臺灣省,臺灣這一名稱才正式確定,后來一直沿用到現在。
王鵬華 ·地方史志 ·1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