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集中研究翻譯學元理論,通過剖析不同時期西方翻譯學背后的元思維,將翻譯學元理論的建構支點歸結于認知,并闡發出一種介于實有性與虛無性之間的居中元認知思維;這一思維促使翻譯學的學理認知秉承正念,既不離虛實,又不為虛實所縛,從“心為論轉”的窘迫走向“心能轉論”的自在;在此基礎上,本書結合中國哲學的相關傳統與中國翻譯學的發展歷程,基于中庸與心學傳統提出相應的元理論建議,以豐富和彰顯翻譯學的中國特色。
楊鎮源 ·語言文字 ·17.5萬字
本書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奧斯汀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書中,作者從語言的日常用法入手,揭示了哲學中許多問題都是因為對語言的誤用。本書是作者針對邏輯語言學領軍人物艾耶爾的駁論。全書共分十一章。作者從艾耶爾等人的錯誤入手,逐一對其加以駁斥。本書中文版是我國當今重要哲學家陳嘉映教授2001年譯出的。譯稿完成后,陳嘉映教授曾以此稿在華東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多次開設專題講座,以中英文對勘的形式講授此書。
(英)J.L.奧斯汀 ·語言文字 ·11.4萬字
要想寫出精美的公文,不僅要講究寫作技法的高超,而且要注重格式的規范。一份公文,在內容寫法上無可挑剔,但在行文格式上不規范,也會影響公文的專業性及其效用。《企事業單位公文寫作講稿撰寫活動策劃第2版》精心挑選了公務工作中基層接觸機會多、使用率高的文種,從公文寫作、講稿撰寫、活動策劃三個維度,全面系統地講述了公文的定義和作用、公文種類、公文格式、行文規則、講稿的特征與類型、撰寫技巧,以及活動策劃的準備工作、實施技巧等,并提供了大量經典范例,希望幫助讀者真正做到文以致用,快速、有效地提高公文寫作水平。這是一本指導性與實用性很強的工具書,適合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尤其是辦公室文秘、行政人員等閱讀和使用,也可供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王益峰 ·語言文字 ·15萬字
訓釋詞義是訓詁的基本工作,也是核心工作,歷史上積累了大量的實踐成果,但作為訓詁學的研究課題,成果并不充分。迄今沒有一部關于該題的理論著作,沒有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具體表現在:一、現有成果大都重局部,輕整體,重個案孤立分析,輕宏觀理論概括。二、“釋義之訓詁”的研究,在方法上重視本體性,輕視文化性和跨學科性。三、忽視訓釋語言的研究。基于此,我們對訓詁釋義進行研究,以通釋語義的專著及古注等文本為主要材料,以構建訓詁釋義理論體系為目標。考察訓釋詞語與被訓詞兩個不同的詞語結構系統,界定了訓詁釋義的概念。結合詞義的文化特性,分析語文義和文化義的訓釋;結合詞義的模糊性,分析確切意義和模糊意義的訓釋。從詞訓、語訓、綜合訓、類比釋義這四部分論述了訓詁釋義的方法。借鑒詞典學元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究了漢語釋義元語言的本源與傳統。
王建莉 ·語言文字 ·18.4萬字
《這樣寫就對了:職場寫作的30個場景》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認識職場寫作,包括寫作能力是重要的職場競爭力、職場寫作的特點、職場寫作的步驟,第二部分怎樣學習職場寫作,第三部分職場寫作實用指南。其中第三部分是本書的重點,按照一個人在職場成長中需要用到的寫作場景,分成了涉世之初、職場新人、獨當一面、挑起大梁、職場突破幾個重要階段的30個寫作場景。
胡森林 傅亮 鄧新波 譚水陽 ·語言文字 ·14.4萬字
本書是研究漢代士人與漢代文學諸多問題的學術專著。全書以“災異屢現與文本記述”“諸子頻出與文章撰著”“士人流動與文學自覺”與“士風異動與文風變遷”為專題,探討了漢代士人在政治、學術、思想等領域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引發的災異書寫、政論書寫、流動書寫與心靈書寫。士人既是各類文本書寫的發起者,同時也以自身的文學活動卷起了漢代政治、學術、思想等領域的風云,向后人展示了一代士人的文學世界。
楊霞 ·語言文字 ·16.1萬字
本書針對的是沖擊托福寫作高分的同學,旨在全方位為TPO1~49寫作試題給出翔實的答案解析。第壹部分和第三部分總結考生在實際備考和考試中遇到的關于綜合寫作和獨立寫作的若干問題,以此為出發點剖析托福寫作題型,給出高效的復習和解題思路、答題技巧。第二部分每套TPO綜合寫作,首先對閱讀文章進行核心信息提煉,對聽力可能的反駁策略進行粗略預期。接著,對聽力進行解析,分析哪些信息符合預期,哪些信息重要、需要記錄,哪些信息不重要,并整理聽力的反駁策略。后給出滿分范文,將先前閱讀與聽力部分的關鍵信息重現出來。第四部分每套TPO獨立寫作,首先帶著大家讀題、審題、構思,然后提供滿分范文,為大家呈現多種全文展開以及段內展開的策略,并詳細分析各種策略適用的場合。
萬煒 ·語言文字 ·14.6萬字
語言生態環境是針對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語言污染、語言暴力等諸多問題而提出的新概念。本書厘清與語言生態環境相關的概念及其內涵;追溯語言生態環境的研究歷史;探索馬克思主義語言生態環境思想的來源、具體內容及發展目標;分析語言生態環境問題的表征、危害及成因;運用馬克思主義語言生態環境思想為當前語言生態環境問題提出治理對策,以達到優化新時代語言生態環境,拓展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增強文化軟實力之目的。
秦琳 ·語言文字 ·17.2萬字
本書為“國際中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系列叢書的一本,定位是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研究生和教研人員的專著型教材。全書由作者在擔任“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創新工程”的項目負責人期間的學術研究成果匯編而成,共六章21篇。從發展、現狀與對策,總體設計與功能,標注規范,建設標準,軟件系統等方面對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和探討,并對從學科宏觀角度對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進行了理性思考與總結,包括語料庫建設的根本目的與宗旨、語料采集和標注的基本原則、語料庫開發和運用的問題和方法,等等。既有原則性、綱領性的理論觀點,也有應用性、實操性的指導建議,論證嚴謹,數據詳實。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研究者和從業人員了解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產生、建設、發展、相關軟件的開發、運用研究及其價值,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專業知識和詳實準確的數據信息。
張寶林 ·語言文字 ·18.7萬字
本著作的研究對象是西班牙語習語,從西班牙語習語的界定、特征、分類、形成理據、轉換能力、句法功能、語用功能及翻譯實踐等方面對西班牙語習語進行了綜合研究,反映了西班牙語習語研究的過程與現狀,為西班牙語學習者、西班牙語教學工作者及西班牙語習語研究者提供了相應的參考與啟發。總體看來,我國國內對西班牙語習語的研究不僅遠遠落后于西班牙本土學術界,而且也落后于我國國內英語等語種的習語研究。國內學術界對西班牙語習語的研究面窄而且籠統,缺乏更為細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對西班牙語學習和教學缺乏指導作用。本著作緊扣文化這一關鍵詞,從各個方面對西班牙語習語進行了全面細致、深入淺出的闡述和探討。全書結構嚴謹,觀點新穎,內容豐富,視角獨特,融理論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對西班牙語習語研究者、西班牙語教學工作者及西班牙語學習者和愛好者都會有所幫助。
張慧玲 ·語言文字 ·13.8萬字
強調是漢語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使用頻率均較高的一個概念。然而,學界對此概念卻一直未給予明晰地界定,使用比較隨意;另外,學界對強調現象的關注點大都在具體、零散的句法結構上,很少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更少從認知方面對其進行解釋。本書在心理學不隨意注意理論的啟發下,嘗試給予強調相對清晰的界定和判別標準。全書以強調為綱展開各章節,圍繞對強調結構的認知解釋、近義強調結構的強調級次等核心內容進行研究。
汲傳波 ·語言文字 ·15.4萬字
本書以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取向,將功能語言學理論與漢語實際相結合,探討篇章現象與句法整合現象、特殊句法結構的信息地位和篇章功能、元話語成分篇章功能的浮現、語體差異及其句法表現。將篇章功能與句法—語義規律聯系起來,揭示其間的內在聯系。關注交際因素對語法結構的塑造,揭示語法規律背后的功能動因。
方梅 ·語言文字 ·13.5萬字
本書以英漢方言的形式和功能差異為基礎,以翻譯方向和文學類型為變量,用文學文體學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較為深入地比較具體的名作名譯,分別從漢英和英漢兩個翻譯方向對小說與戲劇兩種文本類型中的方言翻譯進行研究。通過比較分析,本書深入探討了英漢方言互譯的語體轉換特征、小說與戲劇方言翻譯策略的異同、方言翻譯的語言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等問題。
姜靜 ·語言文字 ·13萬字
蘇浙皖交界地區是吳語和官話在西南一側的過渡地帶。這一地區大量分布的“河南話”,主要來自羅山、光山方言,其隨移民帶入的歷史已有一百多年。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査,對蘇浙皖交界地區“河南話”的語音、詞匯、語法、語料等進行了詳實記錄。通過古今語音比較,歸納出“河南話”語音的演變規律和特點,同時對“河南話”的連讀變調、輕聲、兒化、合音等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比較“河南話”的內部差異、“河南話”跟袓居地方言的差異,對“河南話”的接觸演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吳健 ·語言文字 ·15.7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托福考試的概況以及需要考生達到的能力要求,并對托福口語考試中的6種題型進行逐一講解,同時給出一套構造內容的理論,使得考生在面對任何題目時都能夠輕易地講出足夠豐滿的內容;并增添大量優秀的口語范例,使考生更好地理解并使用書中的理論。本書將原本看似沒有系統的口語上升到理論高度,更易于同學們掌握口語表達的要領和技巧,以不變應萬變,做到舉一反三。
劉文勇 ·語言文字 ·13.7萬字
本輯為《跨語言文化研究(第17輯)》,包括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法語二外課堂中的應用、俄漢語工具范疇的對比研究和日本詩歌中擬聲詞、擬態詞的使用及漢譯研究等論文。跨語言文化研究涵蓋中國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不僅是這兩個學科之綜合,而且極具邊緣交叉學科之特性。它與哲學、人類學、社會學、交際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書旨在向廣大讀者,尤其是跨語言文化研究學界和第二語言(外語)教育界的學者、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展現獨特的視角,提供具有全新參考價值的學科研究信息。
劉全國主編 ·語言文字 ·12.9萬字
本書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分析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基于CMA分析法(即語境分析、隱喻識別、隱喻分類和隱喻闡釋)對英漢社會話語中的概念隱喻進行比較研究。本書重點研討了以下內容:1)英漢概念隱喻的普遍性特征;2)英漢抽象概念通過隱喻構建和實現的問題;3)英漢隱喻的概念結構;4)以概念隱喻為分析框架,系統比較英漢隱喻概念的差異性,并從語言體驗視角闡釋其因素。
柳超健 ·語言文字 ·5.5萬字
本書是系統研究中國語境二語協商互動特征及其社會認知本質的論著,旨在全面而生態地認知二語習得、外語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辯證統一關系,為新時代我國外語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有益參考。
王曉燕 王小輝 ·語言文字 ·16.6萬字
漢語的特點決定了虛詞研究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書通過對三十余個虛詞的探討,可以窺見近代漢語面貌之一斑,從中總結出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
劉堅 江藍生 白維國 曹廣順 ·語言文字 ·20.9萬字
本書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現代漢語詞匯的特點,從語言運用、新詞新語、語言演化、統計計量和信息處理等角度多視角、多側面地探索現代漢語詞匯。主要內容為:1.如何確定現代漢語“詞”的問題,包括詞與語素、短語的糾結與離析,頻率對詞感的制約。2.從語言運用的視角,包括詞匯的嬗變、術語的泛化、特征詞的跨域使用以及詞匯的語碼夾用。3.從新詞新語的視角,包括“被X”詞族、“裸X”詞族、“X門”詞族和“零X”詞族。(4)從語言演化的視角,包括跨層結構“之X”的詞匯化、定中“V雙+N雙”詞匯化、新興結構“是時候VP”以及轉喻構詞研究。(5)從統計計量的視角,包括詞匯的統計研究、構詞的計量研究和復句關系詞語的離析度。(6)從信息處理的視角,包括詞表研究、合成詞結構數據庫的開發應用以及漢語特征詞的研究。
劉云 ·語言文字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