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介紹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新聞傳播教育的改變源于兩個層面的沖擊:對于整個社會信息系統而言,它降低了新聞制作和傳播的門檻,從而對職業新聞傳播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對于現實的新聞傳播業而言,媒介邊界模糊,同時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媒體形式進行新聞生產與分發的融合新聞已成潮流,媒介融合是當前傳媒業發展的最大趨勢。
左晶 ·新聞傳播 ·14.3萬字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前沿問題研究報告,聚焦互聯網時代的媒體發展,使其深深植根于對中國傳播創新的探究,充分發揮智庫功能。為此,本刊試圖與您一道,走進中國傳播實踐的前沿地帶,深切關注其中的熱點、難點、疑點,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呈現中國傳播實踐,共同為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傳播開辟創新路徑。
單波主編 ·新聞傳播 ·12.7萬字
奧蘭多·里奧斯(OrlandoRios),網絡營銷專家和播客的主持人及制片人。以為健康和健身生活品牌Onnit工作而聞名,他通過在Facebook,Adwords,Twitter和Instagram上的社交和搜索廣告幫助企業增加收入,具有豐富經驗。同時也是多個熱門播客節目的制作人,擁有超過300小時的播客制作和編輯經驗,其播客下載量超過200萬次。_x000b_在本書中,您將會學習哪種設備在何種預算下最適合播客,哪種軟件最適合錄制,還有一些關于開發播客節目的提示,甚至是一些編輯技巧,例如如何播放清晰,愉悅的節目。最后,您將學習如何在iTunes和Stitcher——全球兩家最大的播客的平臺上發布您的節目。
(美)奧蘭多·里奧斯 ·新聞傳播 ·1.3萬字
本書從寬廣的傳播社會學角度,深入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如何在社會邊緣與人際網絡、組織系統、傳統媒介以及新媒體互動,從而建構、更新并維系他們的“意義之網”——包括身份認同、對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職業規劃、人際交往、就業資本等等,乃至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消費形態和閑暇活動。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國的本土社會實踐,在長三角八個城市做了500個個案的訪問和觀察,在繁復的故事中抽絲剝繭,提出概括性的理論洞見。
鄭欣等 ·新聞傳播 ·35.6萬字
本書內容分為“19世紀新觀念傳播概況”“地球與世界觀念”“科技知識與觀念”“民主自由與政體觀念”“漢外接觸與觀念表達”共五章。
孔秀祥 ·新聞傳播 ·18.1萬字
《新詩海外傳播的當代性反思》主要研究了新詩的海外傳播情況,并從當代性的角度對新詩海外傳播進行了反思。作者推崇杜威的一個說法:“宣布某事并不構成傳播,即使大聲強調也不行。傳播是創造參與的過程,是將原本孤立與獨特的東西拿出來共享的過程;它所取得的奇跡部分在于,在傳播時,意義的傳達不僅將肉體與意志提供到聽話者,而且提供到說話者的經驗之中。”傳播絕非單向的宣傳,若無他者自主選擇,絕無傳播可言。傳播是一個互為他者又互為主體的交互過程,新詩海外傳播亦不例外。
馮強 ·新聞傳播 ·23.7萬字
網絡藝術又名數位藝術,即英文的InternetartOnlineart。它具有多媒體的整合性、現實與虛擬化、共生性、開放與互動等特點。本書一方面研究網絡藝術的定義和特點,一方面也要著重辨清什么不是網絡藝術。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弘揚和發展網絡藝術,促進網絡藝術的健康和可持續的增長。
范周 ·新聞傳播 ·11萬字
本畫冊回顧陜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來走過的光輝歷程,特別是呈現近10年來全社職工在社黨委會領導下,貫徹黨的出版方針,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而取得的優異成績,總結經驗,堅定信念,激發斗志,繼續為繁榮新時代社會主義出版事業貢獻力量。本畫冊主要有:名家寄語、歲月回眸、奮進足跡、輝煌業績、團隊建設、部門風采、企業文化等。畫冊以圖片為主,同時增加一定數量的說明文字,使畫冊內容更為充實豐富,形式更為生動活潑。
《萬卷書香飄永日》編委會 ·新聞傳播 ·3.1萬字
借助景觀社會的視角,繼承伯明翰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和后現代主義理論中一脈相承的研究思路,從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和我國轉型期的實踐出發,考察電視娛樂化轉向背后的消費主義和技術動因,將電視娛樂化轉向視為當前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的結果,并以此探尋電視娛樂化轉向的未來,尋求電視核心優勢的再建構。
喬新玉 ·新聞傳播 ·22.4萬字
媒體可及性(accessibility)技術可以為感官功能缺損的用戶提供可供替代的媒體使用和信息獲取方式,從而實現信息獲取和傳播的無障礙。數字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為無障礙傳播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書正是對新媒體可及性技術及其對視聽障礙者傳播活動的影響展開的多維度研究。書中從新媒體的可及性技術實現、視聽障礙用戶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和評價、基于新媒體可及性技術的用戶傳播行為和影響三個方面,對針對視聽障礙者的新媒體無障礙傳播問題進行了研究。
李東曉 ·新聞傳播 ·15.6萬字
《中國新聞傳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2013-2014)》為跨年度報告,主要是對2013年至2014年8月之間中國新聞傳播的現狀描述、熱點問題分析及發展趨勢預判,全書由五部分內容構成:一、制度環境;二、行業基礎;三、內容供給;四、表達樣態;五、公眾獲享。出版該報告,主要是考慮到目前國內已有各種有關媒介和媒體的藍皮書,但多是以媒介產業為主軸展開的,尚無聚焦于“新聞傳播”的年度報告。本書以“新聞傳播的發展”作為核心議題,書中所載的調研報告和文論,都聚焦于中國當下“新聞傳播”的各種現狀與發展趨勢。
“新聞傳播發展趨勢研究”項目組 ·新聞傳播 ·34.9萬字
本書結合網絡媒體的傳播特點,大膽引入信息傳播的新視點,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翻譯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變化情況,嘗試性地建構了宏觀的跨文化交際理論、介觀的信息論與微觀的翻譯技法相結合的跨學科翻譯理論框架——網絡新聞翻譯的專業規范。同時,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由字、詞、句到語篇、由語言形式到信息符號、由例句的主觀分析到客觀的信息測算等的多個突破,從而發現了隱藏在語言表象背后的網絡媒體自身的翻譯規律。
張南薰 ·新聞傳播 ·19.1萬字
《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三)一書,收入了23—27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共40篇,“賞析”文章共50篇,寫作概要及相關文章共14篇,總計104篇。目的在于借以豐富我們的新聞寫作基礎理論知識,幫助記者(通訊員)、編輯及廣大新聞寫作愛好者提高新聞采寫技能,以便采寫出更多的新聞精品來奉獻給受眾,從而增強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本書將獲獎作品及“賞析”文章按體裁分為消息、通訊、評論、綜合“賞析”共四大部分:消息部分共30篇;通訊部分共24篇;評論部分共26篇;綜合“賞析”部分共10篇;附錄與采訪寫作、新聞工作者修養有關的文章共18篇。按其發表時間由遠及近進行排列。
劉保全 ·新聞傳播 ·29.2萬字
隨著5G技術的正式商用,業內外對5G技術與超高清視頻技術結合后產生什么樣的應用場景高度期待,兩者結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這種新技術組合的看法如何?這些技術的變革對人們的生活、社會和國家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組織了國內首次5G+8K+5.1環繞聲直播賽事活動暨國內首次5G+8K大型用戶視聽體驗活動,同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完成了1200多份的用戶調查。本書基于體驗活動和調查結果編撰而成,是國內第一份5G+8K大型用戶視聽體驗調查報告,具有很強的研究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性。作為國內直接來自于受眾體驗的第一份調查材料,將對我國5G和8K技術的應用提供第一手數據支持。
李嶺濤 徐立軍主編 ·新聞傳播 ·6.4萬字
本書以一個從業20年新聞記者的視角,見微知著地觀察了貴州省20年來發展的腳步和印記,見證并記錄了多彩貴州20年跨越發展的巨大成就中,奮斗者們為創造歷史的真情付出、不懈奮斗和可敬可親,尋常百姓對生活變化的真切感受,謳歌了“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
肖菡 ·新聞傳播 ·27.5萬字
本書圍繞“什么是數據新聞”“數據新聞如何制作”“中國媒體怎么做數據新聞”這三個問題,梳理了新聞概念、類型、產生背景,并著重探討中國語境中我國媒體如何采集、整理、分析和呈現數據。結合新冠疫情這一特點話題,健康傳播視角下的我國數據新聞的新發展以及隨之產生的數據倫理等問題。本書擬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對中國的數據新聞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應對策略,對于豐富和拓展數據新聞理論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和價值。本書擬以個案分析的方法探索數據新聞在中國國情下的發展之路,為中國數據新聞實踐向縱深推進,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方誠 ·新聞傳播 ·7.3萬字
本書介紹了中國式媒體的特點,媒體治理的類型學研究,中國主流媒體的治理,新媒體的崛起,對比視角下媒體對社會治理的參與等,最后介紹了中國式媒體治理的分析與評價。
陳勤 袁紫千 ·新聞傳播 ·7.6萬字
本書是中國書刊發行業最大的民營企業人天書店的企業傳記,內容分為九大部分,收錄了人天書店2000年至今的歷年工作報告(包括年度中期總結和年終總結)、演講稿、“人天事件”相關內容、媒體報道、館配文匯、人天驛站、商業計劃書、蔚藍圖書館、專家評述等,洋洋五十萬言,對人天書店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介紹,可以說是一部記錄人天書店成長軌跡的“編年史”。本次出版也是人天書店首次將大量企業內部資料對外公開發布。
鄒進 ·新聞傳播 ·46.9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輿論傳播與引導,具體包括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與微博輿論傳播的關系,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微博輿論的表現與傳播規律,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微博輿情進行監測、分析與評估,微博輿論傳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正確的引導方法與途徑等。書中集納了大量典型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微博輿論傳播案例,研究中理論與方法并重,是輿論研究的絕佳讀物。
余秀才 ·新聞傳播 ·20.1萬字
本書分明理篇、寫作篇、編輯篇、策劃篇、記者篇、夜班篇、標題篇、政治篇、記事篇、作品篇等,精選了作者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期間的一些感悟和思考,文中多有創見,如作者提出:“新聞是火花一點,不是火光一片。記者的工作是尋找星星之火,好去燎原。而往熊熊的火堆上再扔一個火把,這不是新聞,也不是記者要干的事?!薄跋⒁叻秩?,三分骨。什么是肉?事實、過程、情節、人物、場景、數字、語言等。而理性的結論、思想、分析等則是骨頭?!薄斑@幾年看稿多了,發現一種“要”字牌言論。它幾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這,要那,要讀者去照辦執行。文中透出一股橫氣、霸氣和命令之氣。這哪里是在辦報?”
梁衡 ·新聞傳播 ·1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