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是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海洋社會學學術理論集刊,集刊依托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在參會論文集中遴選優秀論文集結出版。本集刊辦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載、轉載海洋社會學相關研究領域中具有新穎性、學術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為我國海洋社會學的連續性集刊在國內學界屬于首創,對我國海洋社會學研究有著開拓性意義。
崔鳳主編 ·社會學 ·15.6萬字
在貫徹廈門市委市政府倡導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戰略過程中,海滄區通過社會政策的推進和實踐,在城鄉一體化、外來人口服務與管理、社區組織培育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各級政府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使“共同締造”理念變成行動,極大地激發了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推進多元治理和社會福利改革,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建設格局。本書從社會建設和社會政策角度出發,解析海滄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戰略和社會政策的踐行過程,以期對全國社會建設有一定的示范價值。
單麗卿 李秉勤 梁晨 王晶 房莉杰 ·社會學 ·12.8萬字
本書的基本立場:時間不是社會變遷的維度,也不是社會在時間中改變,時間就是社會的產物。基于此立場,本書的主旨在于根據不同的主題,在理論層面上提出論證,指出我們可以從社會發生學的角度,將時間視作在社會中形成的產物,它是一種本質上具有社會性質的、可被視作社會事實的社會時間。時間由于具有社會性,因此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并且時間本身蘊含著需要嚴肅面對的社會問題。在此理論基礎上,本書進一步指出我們可以建立什么樣的分析框架來研究時間。
鄭作彧 ·社會學 ·18.8萬字
鄉村社會的改造是一個長期復雜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它要求政府對鄉村社會的各個方面如土地制度、生活方式、經濟結構、社會教育及各利益團體間的協調等方面做出努力。本書利用1927~1937年南京政府推動的農村合作化資料,利用實證分析和歷史比較方法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描述出這一時期農村合作運動相對完整的運行機制,提供了南京政府農村合作政策的產生及演變過程,對當今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村合作化健康發展有借鑒作用。
劉紀榮 ·社會學 ·17.7萬字
本書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三農人才政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關注了中國三農人才政策制定過程本身。本書選取了近年來運行較為成熟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服務”這一典型政策案例,運用托馬斯·戴伊提出的過程模型理論,對中國三農人才政策制定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深入、全景式的分析。通過分析,本書認為當前中國三農人才政策仍然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中國三農人才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應進一步借鑒法治思路。
孫大偉 ·社會學 ·14.9萬字
人口老齡化成為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個趨勢,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社會,其中未來失能老人將持續增加,失能老人長期護理財務負擔越來越重,然而社會還沒有形成一個理性的、制度化的化解失能老人長期護理財務風險的制度。本書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圍繞失能老人長期護理財務需求與財務供給的均衡,從財務供需數量均衡和制度供給均衡兩個維度進行研究,探尋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財務均衡的制度安排。
曹信邦 ·社會學 ·14.2萬字
在今天房地產為支柱產業的城市化中,如何“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3600萬套保障房開建后,又如何讓重慶民安華福,或者北京燕保、高米店家園這樣的小區,成為安居的幸福家園?本書為此深入介紹了美國經驗,尤其是在商品房市場之外,不斷擴大社會住房市場的做法;以及在保障房實踐中,在政府直接提供住房失敗后,轉向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的做法。
馬秀蓮 ·社會學 ·15.2萬字
反貧困行動正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在世界范圍內,反貧困也是永恒的話題。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貧困都是存在的,反貧困以及應對貧困帶來的社會問題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本輯關注的核心議題即反貧困社會政策,以及不同國家在反貧困社會政策方面的實踐。
王春光主編 ·社會學 ·14.2萬字
這是一本介紹社會學大師及其思想精華的圖書。它虛擬了18堂神秘課堂,每堂課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并挑選一位合適的社會學大師講授。在授課的過程中,聽課人與大師們還有互動和交流。雖然,那些大師們是帶著“任務”前來授課的,但他們可不是如此“聽話”的嘉賓,還會時不時說些自己的趣聞、趣事,如果你喜歡聽這些方面的故事,可千萬別錯過了本書!
仲英濤 ·社會學 ·12.6萬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林業政策成為我國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嘗試將參與式發展的理念引入我國林業發展政策發起、制定、監測和評估的過程中,總結了當代參與式林業政策過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介紹了國際參與式林業政策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和具體方法,并實際運用到“福建省三明市林木采伐指標管理分配制度”制定過程中。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林情,本書形成了我國參與式林業政策過程的具體方法、步驟,分析了在我國推進參與式林業政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的前景。
劉金龍 ·社會學 ·18.9萬字
本書通過大學生返鄉問卷調查,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狀況和貧困老人扶持政策實施情況進行了整體性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對6個縣的實地調研深入了解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貧困老人的生存現狀,把握老人的實際需求。在對我國現有的農村貧困老人扶持政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從政策設計和實施狀況等方面尋找完善貧困老人扶持政策的突破點。
唐麗霞 姜亞勤 趙文杰 ·社會學 ·17.7萬字
本書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就現實生活問題帶來的困擾、經歷以及人們應對問題時所需要的關懷、協同和整合的要求展開討論,包括:生活就是問題解決、生命是一種成長經歷、成長需要關懷、成長需要協同以及生命是一種整合。
童敏 ·社會學 ·15.8萬字
本書精選出第一期北京大學青年理論骨干人才培訓計劃中學員撰寫的優秀文章,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命題,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發出北大青年的思考聲音,展現青年人的使命、擔當與作為。
陳寶劍主編 ·社會學 ·15.8萬字
本書運用政治發展理論與社會治理理論,回顧了明清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人民公社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展與社會治理的歷史進程,并對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學理上分析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并從實踐角度探討了我國農村發展與社會治理的切實可行的改革路徑。
吳丕 王懷樂 任剛強等 ·社會學 ·15.2萬字
本書重新評估了“性”在新自由主義社會中的作用。兩位作者認為,“性資本”不僅僅能夠在性領域獲得優勢,還可以在金錢、地位和職業領域產生實質利益。書中概述了四類“性資本”,包括“默認”的貞潔、為性工作者所用的“身體剩余價值”、“具身性資本”——性感,以及新興的“新自由主義的性資本”,進而討論了性、經濟價值與社會不平等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以)達娜·卡普蘭 (法)伊娃·易洛思 ·社會學 ·5.8萬字
本書從創新在女性主義視野下的理論緣起出發,以創新管理研究中的女性主義視野這一微觀機制入手,對女性創新者及其面臨的刻板印象情景進行剖析,用“可行”來衡量和提升女性創新者的能力;隨后,將性別維度引入創新管理范式,引入“性別化創新”并回應了當下國際上廣泛重視的性別化創新領域的發展問題,有助于拓展當前性別議題在創新管理研究中的應用,并為創新管理的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視角、價值和啟示。
吳欣桐 陳勁 ·社會學 ·12.2萬字
本書從構建的“中國城市鄰避案例庫”出發,在對300起鄰避事件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政府處置鄰避風險的經驗教訓,聚焦鄰避風險從生成、演化到防范、處置的全過程,提出應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鄰避風險治理體系,實現多元主體之間順暢的風險溝通和良性互動,最終實現城市鄰避風險的順利化解。
王佃利等 ·社會學 ·20萬字
本書深入探討了西方尤其是英語文化圈的世界觀變遷,借助人類學、哲學和歷史學的交叉視角,分析了不同文明的思維體系如何映射其權力結構、社會結構和歷史脈絡,并隨著技術和權力關系的演變而悄然改變。書中特別關注了西方對中國態度的變遷,同時討論了時間與空間概念的文化差異和歷史演進,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通過比較研究,本書挑戰了我們對時間、進步和歷史的傳統認知,引領讀者深入探索人類文明的深層結構,從而獲得對歷史思想轉變及其與社會變遷關系的新洞見。人們只相信和接受那些符合他們思維范疇和生活經歷的解釋。隨著社會的變遷,他們傾向于不斷創造和重塑自己的意義體系。人們不斷修改對過去的認知,以適應當前的處境。
(英)艾倫·麥克法蘭 ·社會學 ·15.1萬字
本書在人們的社交每一類關系中選擇了四類典型場景,用案例呈現場景,在場景中捋出案例內含的社交關系重構,探討數字社交帶來的社會關系革命——從個體圍繞社會的社交轉向個體匯聚關系的社交。
邱澤奇 ·社會學 ·16.1萬字
2022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取得了劃時代的飛速發展。ChatGPT以及GPT-4發布,DeepMind的AlphaFold一舉解決困擾科學界幾十年的蛋白質折疊問題,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突破,進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以及能力,也使人類也更加重視AI倫理和相關法規的制定,2024年的諾貝爾獎更是體現出了不容忽視的“人工智能含量”。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對人工智能也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本書中,基辛格、施密特和微軟前首席研究和戰略官克雷格·蒙迪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審視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進展,直面人工智能帶來的關乎人類生存的最為緊迫的問題:“如果被迫與機器妥協,我們的底線是什么?在判斷如何跟上AI步伐時,人類需要更清楚地斷言我們與機器的區別。如果不能就我們是誰達成一致,人類就有可能完全把定義我們價值、因此證明我們存在的生存任務交給機器。”三位作者以高度戰略性的眼光,從關系人類社會核心的發現、大腦、現實、政治、安全、繁榮、科學、戰略這八個方面出發,探索人工智能將給人類帶來的挑戰,人類可能的應對方式,以及可行的應對思路,為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捍衛人類價值提供了解決方案。
(美)亨利·基辛格 埃里克·施密特 克雷格·蒙迪 ·社會學 ·1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