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什么樣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這是《城市的覺醒》一書開篇提出的重要命題,也是我們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的邏輯起點。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由此可見,生活是城市的本質,生活質量是檢驗城市價值的唯一標準。為了生活,也為了生活得更好,我們必須反思,城市必須覺醒。回歸初心,方顯城市本色。
連玉明 ·社會學 ·21.3萬字
在美國,為什么病毒不成比例地危及邊緣化人群?杰出的LGBTQ(性少數群體)學者、社會評論家和記者史蒂文·斯拉舍(StevenW.Thrasher)對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問題之一——病毒與不平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有力而關鍵的探索。在研究艾滋病毒的種族化和刑事化的開創性事業中,斯拉舍博士逐漸理解了美國社會的一個更深層次的真理:在誰能在病毒中生存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平等,病毒的傳播、殺戮和造成損失的方式更多地取決于社會結構,而不是僅僅取決于生物學因素。通過講述下層社會的病毒感染者、活動人士和性少數群體在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中經歷的令人心碎的故事,斯拉舍博士揭示了病毒下層社會的運作規律。
(美)史蒂文·W.斯拉舍 ·社會學 ·20.2萬字
在性別平等問題上,怎樣才算是“好男人”?有沒有一種男性氣質,可以被稱為符合女性主義的男性氣質?到底什么是“性別正義”?作者從公元前3000年時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父權制說起,歷數人類社會中的男女分工、歷史上各階段的女性主義革命,以及這些女性斗爭中和斗爭外與此相關的男性,討論了傳統的男子氣概及其問題。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非支配性的男性氣質”“懂得尊重的男性氣質”“平等的男性氣質”,分別討論了民主社會、戀愛、企業、家庭等各個方面男性可以做出的改進。最終,作者希望我們能通過對父權制的顛覆,達到性別正義的徹底革新,并迎來一種新型的男性氣質,它不光有利于女性,也將有利于男性自身。
(法)伊凡·雅布隆卡 ·社會學 ·24.2萬字
在開創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著作《閣樓上的瘋女人》出版40年后,吉爾伯特和古芭再度合作,聚焦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女性寫作者,講述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的故事。與19世紀的“閣樓上的瘋女人”不同,她們的寫作狀態更為自由,她們的表達更為直接犀利。書中涉及的人物包括美國現代女權運動之母貝蒂·弗里丹,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阿德里安·里奇,美國的文化偶像蘇珊·桑塔格、瓊·狄迪恩,作家勒古恩、阿特伍德、托尼·莫里森,等等。通過梳理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學史,作者考察了相關的歷史、政治與文化,全面展示了70年來女性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歷程,以及與抗爭一同延續至今的厭女文化。
(美)桑德拉·吉爾伯特 蘇珊·古芭 ·社會學 ·21.7萬字
本書由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朝鮮語系資深教師和優秀畢業編寫而成。全書共包括13篇論文,其中韓國語論文11篇,漢語論文2篇。主題分別為“韓國語教材中文化詞匯的翻譯”“韓國文學類圖書的普及情況”“中國大學使用的韓國語翻譯教材”“《駱駝祥子》韓譯本中文化要素的翻譯”“韓國語‘??’對應的漢語譯文”“散文《思考的角度》韓漢翻譯”“短篇小說《金星女》韓漢翻譯”“《金班長的誕生》韓漢翻譯”等。
高紅姬編 ·語言文字 ·20.2萬字
本書是20世紀百科全書式大師諾貝特·埃利亞斯與他的學生埃里克·鄧寧合著的作品。全書以“體育”和“休閑”為線索,以論述體育與休閑在歷史進程中的起源、發展、變化,重新審視人類文明化過程,以及人與社會、歷史、具體歷史事件發展之間的關系。書中各篇圍繞體育運動的興奮來源、業余時間光譜、足球運動的發展演變、體育運動中的暴力與社會紐帶、體育運動與男性氣質等角度展開,從社會學角度對體育這一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進行了理論提煉,并將體育運動的發展視為人類文明化過程的一部分,為理解體育運動的諸多細節及其與人、與社會的關系開創了新見。
(德)諾貝特·埃利亞斯 (英)埃里克·鄧寧 ·社會學 ·25.2萬字
費孝通晚年在學術反思中提出了“社會學的人文性”這一議題,強調社會學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研究的重要性。本書從口述史與社會記憶視角進一步探索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社會性特征,并提出“關系型記憶”和“義務型記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結構性特征。可以說,本書的研究成果是對費孝通提出的“社會學的人文性”議題的回應,對學科建設具有獨特的價值。而這方面的知識探索也是一個社會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讓人安所遂生,從而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這也是社會學人文轉向的意義所在。
劉亞秋 ·社會學 ·29.4萬字
本書作者試圖通過概念“考古”的方式探尋美國“文明”身份的來源和內涵,及其與美利堅帝國構建的關系。本書認為,“文明”身份大致包含兩種邏輯理路。其一是“文明主義”,即啟蒙運動以來對理性、進步的歷史信念。美國作為區別于“舊大陸”的“新世界”,更是深信自身發展模式代表“歷史的終結”。其二是“文化主義”,主要源于對“文明”的不滿與反叛,帶有“前現代”色彩。它易被激化為盲目的反智主義、排他主義和戰爭狂熱。在美利堅帝國構建過程中,這兩種“文明”身份既矛盾又互補,特別是在美國的權力優勢及衰落焦慮之下,容易衍生出“文明專制”和“文化種族”的思想意識,均對“他者”有巨大的壓迫性與破壞力,使美利堅帝國成為一個躁動、危險的“文明受托人”。
劉義勇 ·社科總論 ·36.4萬字
對于祭祀的人類學考察,傳統上以經驗研究為主——深入不同文明區域采集他者的生活經驗;王銘銘此書則采取了一種不同的進路:從文本細讀的角度進入與祭祀相關的人類學理論。選取19世紀中期以來重要的英法人類學家,對于他們和祭祀相關的理論展開細致的梳理,并擇要評點,對于人類學專業研究者是一部難得的具有專題性質和導讀作用的作品。當然,作者并不局限于概括和重復十余位人類學家的祭祀理論,而是在此過程中通過對他們的分析和審視,提出自己對于祭祀的進一步理解,這種理解來自作者關于人類學(或“廣義人文關系”)更宏觀的理論抱負,也是其多年來理論思考積淀的結晶。
王銘銘 ·人類學 ·23.8萬字
《顧準經典作品集》收錄了其思想遺產中的兩部扛鼎之作——《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與《希臘城邦制度:讀希臘史筆記》。前者是顧準與胞弟陳敏之在1973—1974年通信中完成的學術論集,以冷峻筆觸剖析革命勝利后的道路抉擇,提出“從理想主義走向經驗主義”的哲學命題,直指歷史與現實的深層矛盾;后者則通過未完稿的希臘史讀書筆記,以跨文明比較視野探討城邦制度的興衰邏輯,揭示民主與僭政的辯證關系。兩部著作均誕生于思想禁錮的年代,卻以獨立精神穿透歷史迷霧,前者為轉型社會提供思想方法論,后者為現代治理提供歷史參照系。套裝既呈現了顧準在政治哲學與歷史研究領域的雙重突破,更彰顯其“拆下肋骨當火把”的智性勇氣,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精神覺醒的里程碑式文本。
顧準 ·作品集 ·28萬字
本書對深圳18位公益領域的開拓者和從業者進行了深度訪談,通過一個個社會組織創業者、從業者的生命故事,展現深圳社會領域這幾十年來的發展,反映公益行業所處的制度環境的變化以及深圳40年來的變遷。
徐宇珊主編 ·社會學 ·22.2萬字
本書從教師主體的維度探討了教學現實運作的基本問題,闡明了教學理解的價值立場,論證了教學的價值自覺之于教學改革的意義,揭示了教學生活的精神內涵,提出了教學實踐改進的思路和建議。本書分為教學的基本理解、教學的現實運行、教學生活的追求、教學制度的建設等四大部分,是作者在批判地吸收既有教學論研究成果基礎上的獨立思考,也是作者多年教學經驗的系統總結。
徐繼存 ·教育 ·2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