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字很難寫,尤其是刀刻甲骨,漆書竹簡,不可能像今天用電腦,幾分鐘就是一大版。故古文最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鍾叔河積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標準,是不超過一百個漢字,而且必須是獨立成篇的。現從中選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饗讀者。借用鄭板橋的一句話:“有些好處,大家看看;如無好處,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鍾叔河 ·文學評論 ·32.3萬字
《〈名作欣賞〉精華讀本:外國小說名作欣賞》以鑒賞中外優秀文學作品、培養文學和藝術欣賞趣味、提升人文素養為宗旨,以發表名家賞析名著的經典之作為特色。精選篇章,將四百余篇名家所寫的賞析中外文學名著的經典文章,以古今中外為經,以文學體裁為緯,分門別類編輯成書,共十二分冊。所輯篇目,從兩萬余篇文章中精選而出,名家行文,觀點鮮明,功底深厚,語言生動,不拘一格,有很強的閱讀性和欣賞性,值得珍藏。
蕭乾 柳鳴九 ·文學評論 ·16萬字
人們在清醒時,更需要白日夢嗎?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能理解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怪人嗎?是因為不存在一個更好的世界,所以要珍惜當下嗎?……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許都能在書里找到答案:有關童年、婚姻、女性生活、日常的詩意、煙與酒、工作與消費主義、遠離塵囂的生活可能……以“文學體驗”為綱,苗師傅開啟了一場讀者與讀者間關于閱讀體驗的真誠交流。借由文學和影視作品,他討論的依然是那些沒有確切答案的人生難題:孩子,婚姻和家庭生活,消費主義,“不能宣之于口”的欲望,五官對自然的感受能力,人生中“咸魚般”的靜置狀態,人的惡意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等等。由主題而論及作品,他在自己讀過的上百部圖書和電影間跳轉勾連,分享給你的,不只是一己私人的閱讀感受、一顆被好作品觸動而搖蕩的心,更是那些人間清醒、溫暖靈魂的共通體驗。
苗煒 ·文學評論 ·14.9萬字
時代在改變,新的時代,新的經濟生活方式,新的技術條件,也促使人民大眾的文藝生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文學藝術遇到了新情況,應該怎么辦?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文學的終結”和“藝術的終結”的觀點。這種“終結觀”,實際上反映的是文藝與審美的關系,文藝與作為其載體的媒體間關系,以及文藝與所反映的觀念間關系這三重關系的變化。因此,文藝要適應新情況,理解文藝也需要新的知識。讓人民大眾掌握關于文藝的知識,讓人民大眾了解當代文藝的新情況,這一任務的必要性,在當下顯得越來越迫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文藝知識。將專家研究成果的結晶,化為人民大眾的文藝常識,這種工作其實并不容易。要做到舉重若輕,通俗而不淺薄,前沿而不浮躁,深刻而不晦澀,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組織《文藝通識叢書》的原則是,請大家寫小書。《文藝通識叢書》所邀請的作者,都是學術界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們學養深厚,對學科的來龍去脈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學術上,既能進得去,又能出得來。《文藝通識叢書》目的是,用人民大眾看得懂的語言,搭起一座座從專業學術通向人民大眾之間的橋梁。
張福貴 楊丹丹 ·文學評論 ·11.7萬字
本文主要從中國古代文學精品和中國現代文學精品兩大分類闡述中國文學大作。
蕭楓主編 ·文學評論 ·6.9萬字
本套叢書貫通陶爾夫和諸葛憶兵兩代學者的大家精髓。詞的抒情功能在他們筆下有了極致的表達和多樣的呈現,既從歷時性方向揭示出了宋詞階段性的發展過程,也從共時性角度展示出了每一階段詞壇豐富多元的審美形態,從深度上推進了宋詞史的研究層次,也從廣度上拓展了宋詞史的研究領域。全書以天然的多元互補和繁復開放的優勢,令讀者感受到南北宋詞學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對研究古代文學的專業人士及愛好者來說,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文化積淀著作。
陶爾夫 諸葛憶兵 ·文學評論 ·42萬字
本套書系內容全面具體,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系統性,是廣大讀者學習了解世界文學的良好讀物,也是廣大圖書館珍藏的良好版本。
蕭楓編著 ·文學評論 ·8.1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詩、詞、歌、賦、曲、聯額、酒令、燈謎、揭帖、乩文、神簽、偈語。
杜沛彤杜桂林 ·文學評論 ·17.5萬字
全書三十多篇文章,由堯舜禹講至清末,體例以時間為序。錢穆以“史”及“人”的標準衡量文學,在講稿中針對具體朝代和文學流變,提出許多新創見,并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些重大分歧及誤解作出了考證和解釋。師從錢穆多年的葉龍,把60年前的課堂筆記加以整理,搜遺補漏并加上注釋,編成本書。
葉龍 ·文學評論 ·12.4萬字
本書依照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游戲“飛花令”的行令規則,精心選取了70余位詩人的100首含有“楊”字的經典古詩詞,每首詩詞后均配有相應的注釋、簡析、背景和名家點評,帶領讀者在書香墨海之間開啟一場唯美動人的詩詞文化之旅。本書編排合理,圖文并茂,是一本融知識性、審美性、文化性于一爐的大眾類文化讀物。
素心落雪編著 ·文學評論 ·7萬字
本書從19至20世紀的7部最偉大的英國小說入手,旨在探尋人生必經的七個重大階段。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門德爾森展示了每部小說對應的現實生活,透過作品呈現作者被壓抑的復雜個性和真實目的。本書的每一章都有一個雙重主題:一方面,是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解讀;另一方面,也是對人生的解讀。比如,門德爾森將《呼嘯山莊》中描寫的童年的道德和情感看作是對成年世界的一種單純的回擊,將《達洛維夫人》看作是對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成人理想愛情的寫照。門德爾森的解讀讓我們對這七部小說產生一種令人著迷的全新感受,并提醒我們——當閱讀完本書最后一章《幕間》,正是我們對于個人人生思考的開始。
(美)愛德華·門德爾森 ·文學評論 ·14.6萬字
全書分為“‘情’的功課”“與他人聯結”“跨越邊界”三輯,既探討評述具體的小說與詩歌作品,也關心當代詩的走向、譯者在數字時代的使命等更宏大的議題。從穆蒂斯、本雅明、辛波斯卡到穆旦、張忌、劉麗朵,作者的筆觸輕盈穿梭于古今中外,勾勒出一位文學創作者兼研究者的閱讀地圖與思考路徑。
胡桑 ·文學評論 ·15.2萬字
《現實的重力》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文叢聚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11位年輕批評寫作者,請每一位作者精選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評論文章,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本書是青年作家、評論家王輝城的第二部評論文集,繼2020年出版的《佳人愛我乎》后,這部作品集結了王輝城為沈書枝、項靜、文珍、三三、張怡微、錢佳楠、張定浩等青年作家作品的評論文章。在點評作品之外,還講述了作者自己對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的理解。
王輝城 ·文學評論 ·14.2萬字
為什么孟子的思想,今天依然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孟子》位列“四書”之一,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是儒家基本經典,深刻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警醒、激勵了古往今來無數有為之人。《〈孟子〉新解》收錄了樊登博士對《孟子》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結合心理學、領導力、經濟學、管理學和復雜科學等不同學科,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對孟子之道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幫助讀者從圣賢智慧中汲取養分,解答人生之惑,喚醒內心的力量。
樊登 ·文學評論 ·34.6萬字
本書匯集了夏志清一生開創性研究的精華,內容涉及《紅樓夢》、湯顯祖、《老殘游記》、《鏡花緣》,還有端木蕻良、沈從文、張愛玲、白先勇的小說等。這些名著,有的早已沉浸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有的經夏志清闡釋,在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意義得以確認。書中處處機鋒,又兼具國際視野,于中國古今敘事傳統中娓娓道出西方批評理論和人文主義精神。
(美)夏志清 ·文學評論 ·15.8萬字
通過文學重繪1980年代的社會轉折與思想圖景,提出“兩個80年代”的說法:第一個80年代,圍繞社會領域中的改革、啟蒙、現代化等觀念展開,由“傷痕文學”發端打開了諸多的寫作領域,文學以現實主義手法依然擁有飽滿的社會政治功能與歷史使命。第二個80年代,源于對第一個80年代的反思與質疑,改革與現代化的發展主旋律既帶來勃勃生機也帶來問題與危機,在個體意識和內在自我日益凸顯的同時,文化與文明問題也成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議題;現代主義悄然崛起,并由此誕生了“純文學”觀念,影響延續至今。80年代末,新寫實小說與王朔作品輪番登場,將80年代初期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變成“一地雞毛”式的庸碌日常,他們以文學的方式消解了一個大時代的理想和價值,從而終結了80年代,開啟了90年代。這是作者將文學史與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部思想文本。作者認為,1980年代不能成為80年代人的紀念館,而應該成為歷史的圖書館,以供我們反復閱讀。
蔡翔 ·文學評論 ·21.1萬字
本書是臺灣學者、作家楊照解讀遠藤周作其人其作的文學評論集。在本書中,楊照從遠藤周作天主教徒的特殊身份入手,講解了他青少年期間在母親的影響下被迫受洗、與父親決裂等生平經歷,并以他的幾部代表作《沉默》《母親》《海與毒藥》《影子》《深河》《武士》為例,剖析遠藤周作對于戰后日本社會中“罪感”“恥感”的反思,對于天主教會價值觀的質疑。文稿質量較好,知識型強,有大量文學資料作為依托,語言流暢易懂,讀者可以借由楊照的講解,了解遠藤周作這位在中國知名度尚且不高、在日本文壇卻絕對占據重要地位的重磅作家。
楊照 ·文學評論 ·7.4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的《難得瀟灑》、《“好漢奸”論》、《文人風骨》、《街上流行》、《文人的怪》、《話說王倫》等三十余篇文學評論。
李國文 ·文學評論 ·19.6萬字
先鋒派在今天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穿越歷史之霧,使自己重新成為那個陌生人。本書主要聚焦中國先鋒詩歌在八九十年代間的演變與九十年代詩歌的兩種精神面相。作者從尋根詩和海子的文化史詩開始,探討了詩歌如何通過改造“傳統”概念來傳達文化反思。繼而又以王家新、歐陽江河、多多、韓東、于堅、臧棣、張棗、肖開愚等人的詩作為例,重新反思有關“純詩/純文學”問題,描述九十年代詩歌的“敘事”轉向。作者意在探究八九十年代先鋒詩歌的轉換和分化過程,也更關注詩歌意識在兩個時代既相異又匯通的蹤跡。
賈鑒 ·文學評論 ·11.8萬字
本書探討互聯網傳媒語境下網絡文藝的基礎理論問題,全書由學理邏輯、理論轉型、觀念譜系、價值構建、體式形態、現狀評辮、批評范式等7個部分、42篇論文組成。主要探討了網絡文學的本體結構、數字媒介下中國文學轉型及其理論轉向、網絡文藝的體制譜系學、網絡文藝的價值取向與審美選擇、網絡創作的規律與悖論、數字傳媒時代的圖像表意與文字審美、網絡時代的文藝經典與文藝形式問題、網絡文學批評的意義和局限、新媒體文藝研究的范式邊界與媒介,并具體剖析了網絡類型小說、博客文學、微博文學、微信文學、手機短信文學、數字動漫、網絡游戲、網絡火星文等不同網絡文藝類型的理論建構和觀念變化問題。這些論文分別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其他CSSCI刊物,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高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
歐陽友權 ·文學評論 ·3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