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文集,共14卷本,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表的重要作品,分為散文、詩歌、紀實、傳記、小說、劇作、文論若干分卷。其中包括了原版于陜西人民出版社的《原野集》《市長張鐵民》《和谷詩選》《1983安康大水災》,作家出版社的《柳公權傳》《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遠行人獨語》《國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無憂樹》,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野生地》等,反映了作者四十多載文學寫作收獲之概貌。
和谷 ·名家作品 ·23.4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為界,對這一時段重要的文學創作、文學現象、文學潮流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深入的解讀、獨立的評價;對于“傳統主流文學”生產機制的危機、“純文學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現實主義困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在對“80后青春文學”、網絡文學的發展及其內部機制正面接納并深入考察的基礎上,對它們與“傳統主流文學”的對抗、博弈關系進行深度描述,并努力尋找這些依托于新機制、新媒介的文學與“傳統主流文學”對話的可能,以及與文學史的對接點,從而對于未來“主流文學”的重建,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設想。
邵燕君 ·文學理論 ·28.7萬字
本書為紀實文學,全景式地、多層面地展示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影響中國未來走勢的一段歷史。
柳建偉 ·紀實文學 ·24萬字
本書為“中國文藝長安論壇”論文集,此論壇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陜西省委宣傳部和西北大學主辦,西北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承辦。書稿是由此次參會的各位領導和專家的發言稿和約稿組成,圍繞著四個方面展開:文化自信與世界眼光、現實主義與中國傳統、中華美學與當代呈現、網絡文藝與時代審美。發言者都是中國文聯的領導、文學評論界的知名教授學者。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 西北大學文學院編 ·文集 ·42.9萬字
本書是作家雪漠“一帶一路”文化游系列的第二部,繼《匈奴的子孫》考察河西走廊一帶之后,路線向南,集中對甘南藏區及周邊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和歷史勾陳。全書分為“大地的記憶”“當下的腳步”上下兩篇,以圖文并茂的文化筆記的形式,書寫來自田野的歷史記憶,感受地方文化的滾燙溫度,見證了土地的苦樂、泥土的酸辛、文化的復雜、時代的變動,定格了一個變化的西部、變化的中國。
雪漠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欄目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和廣大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趙敏俐主編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海明威書信集(1917—1961)》將呈現一位有史以來最為有趣的書信達人。作為百年來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最為我國讀者所知的一位作家,海明威的公眾形象、傳奇人生早已通過其作品為人所知,但這批世人陌生的私人書信卻讓一個嶄新的海明威浮現出來。海明威研究專家卡洛斯·貝克從海明威留給世人的卷帙浩繁的海量書信中精選了其從18歲至逝世這40多年間寫就的近600封信件,書信中的海明威用作品外的“私人”語言坦誠地向各色人群——家人、朋友、敵手、編輯,以及當時幾乎所有的知名作家——揭示了自我,記錄了他生活與寫作生涯的方方面面,稱他為有史以來最為有趣的書信作家也不為過。作品所選的書信不僅記錄了作家人生各個轉折點,更展現了他的性格與智慧,及其對狩獵、垂釣、飲食等的特殊嗜好。其流露出的幽默與狂野大大超過了他的作品,稱得上是一部非常規的作家自傳。而其中描畫的眾多國際性、社會性事件,以及一眾名噪一時的藝術家、文學家,更是從側面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國際風云與藝術影像。這些信不僅成為一般讀者的指南和閱讀享受,而且為認真研究文學的人提供了考證二十世紀美國文壇巨人之一的生平與成就所需的原始文件。
(美)海明威 ·文集 ·39.8萬字
精選了鄭逸梅寫人物、談掌故、品藝事、話圖書的文章上百余篇,擷英采華,變成這部鄭逸梅美文類編。共分人物編、書話編、掌故編、藝事編四輯。所選皆為鄭文精粹,而又以類相從,可以和而觀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編在手,盡享快樂閱讀的陶然之感。
鄭逸梅 ·文集 ·22.1萬字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 ·文學理論 ·25萬字
賽娥出世的時候,那將一切陳舊的經驗都神圣化了的催產婆,把耳朵里的痛苦的呻吟聲擱在一邊,冷靜地吩咐著:“尾審仔,來啦!……”
丘東平原著 蕭楓編 ·名家作品 ·20.1萬字
自1981年成立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篳路藍縷,砥礪前行,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優秀的高等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風格,被師生校友親切地稱為“五道口”。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與清華大學合作,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基礎上成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五道口的發展進入新時期。學院高度重視五道口優秀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的凝練與傳承,積極開展院史研究工作。《五道口紀事(1981—2012)》分為五道口大事記與院史訪談錄上、下兩篇。上篇五道口大事記,以歷史檔案記錄為準,按時間順序以編年體的形式簡述五道口重大事件,形成書稿9萬余字。下篇院史訪談錄,主要根據被采訪人員的回憶和口述,生動地記錄五道口創立和辦學過程中的真實往事,形成訪談錄42篇,近15萬字。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校友發展研究中心 ·紀實文學 ·22.3萬字
新世紀以來文學實踐巨大的展開活力及令人震驚的展開規模,對當下國內尚居于主導地位的觀念認識論文學理論形成無可規避的促迫。文學并不僅是文本,也不僅是認識對象,它更是實踐對象,并且就是實踐過程本身。本書研究要點在于揭示文學理論與文學研究對象的實踐性關系,在這一關系中研究文學理論的實踐屬性、文學理論的實踐邏輯、文學實踐的鑒賞與批評活動、文學理論的實踐文本學,以及文學理論的實踐論研究方法等。
高楠 徐可超等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浙東山區世界的審美表現——魏金枝小說創作研究》是一部富于學術價值的專著。全書框架體系科學,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在論述中,立論公允,觀點新穎,論證充分,鞭辟入里。全書操作非常規范,引證交代非常清楚,顯示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劉家思 劉桂萍 ·文學理論 ·24.9萬字
本書圍繞著“傳奇”的核心概念,爬梳剔抉,窮原竟委,得出了“傳奇敘事作為一種特殊的中國敘事話語及傳統”,“已經了中國古代小說本身,早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各種體類、各個階段難以擺脫的一種敘事模式”。這個看似尋常的看法,其實并不尋常,它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把學界眾說紛紜的看法廓清了,把人們猶疑不決的看法確定了。這一研究,實際上是為中國小說在敘事傳統上尋找根脈,讓人們看到“傳奇”在中國小說發展之中的血脈流貫我以為,這一研究所得,委實是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與傳統研究方面的一個重大收獲。
張文東 王東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由郭英德、李志遠編纂箋注,搜集、編纂明清戲曲文獻的序跋,凡四千三百余條,全面呈現明清戲曲序跋的完整面貌。本書盡可能準確地查核版本出處,選擇較早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并加校勘、標點,對與戲曲文獻及其序跋撰寫、出版、流傳相關的時間、人物、事件等相關事項,進行細致的箋證,深入細致地考察作者的生平事跡,并附注相關傳記文獻名目。給學界提供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有助于進一步開拓中國古代戲曲文獻、戲曲史與戲曲理論的研究。
郭英德 李志遠纂箋 ·戲劇 ·23.8萬字
該書采用一男三女的愛情模式為故事的核心結構,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啼笑因緣》本有生活中的真事為素材,張恨水經過巧妙構思,點鐵成金,寫成一部融言情、武俠、社會為一體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作品。
張恨水 ·名家作品 ·29萬字
本書自2021年度《散文》所刊發的作品中,精選出五十余篇,為本年度《散文》佳作之集成。全書根據文章內容及側重面,分成四輯。有反映歷史人文宏大主題的篇章,有記敘風花雪月意趣閑適的雅致小品,更多的是切入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匯集文字之美、思想之美與情感之美,多角度地展現當代散文文壇創作面貌,是值得期待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多篇作品被《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海外文摘》《青年文摘》等轉載。
《散文》編輯部編選 ·現當代隨筆 ·24.8萬字
清末民初是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其中新小說的成就最顯著。其突出的特點是這一時期各個民營書局爭相斗妍,紛紛編輯出版《說部叢書》,這充分體現了小說界革命的巨大實績。本書首次對清末民初二十多家出版機構出版的三十多種《說部叢書》數百編作品展開全面而系統的敘錄,這是頗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本書以各出版單位所出版的《說部叢書》為綱,以各編作品為目,根據各種《說部叢書》出版時間的先后,對每編作品的作者(著者與譯者)、諸種版本、章節目錄(全錄或摘錄)、序跋(全錄或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如評述、作品廣告等信息展開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付建舟編著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點面結合,以線貫穿,既從歷時性方向揭示出了南宋詞史階段性的發展過程,也從共時性角度展示出了每一階段詞壇豐富多元的審美形態,既從深度上推進了南宋詞史的研究層次,也從廣度上拓展了南宋詞史的研究領域。
陶爾夫 劉敬圻 ·文學評論 ·39.9萬字
一代名記筆下的世紀末圖景,日本新聞協會獎獲獎作品,被巖波書店評為“了解現代的100冊非虛構作品”之一,影響日本戰后的非虛構系列代表作,暢銷日本多年。《妻子們的思秋期》不僅描寫了夫妻家庭生活和企業社會問題,還引入了心理咨詢師的精神分析,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幾位采訪對象婚姻危機的成因,包括婆媳關系、親子關系等問題的心理根源,犀利有趣。《飽食窮民》是日本著名記者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認為是描寫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社會問題的經典之作。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日本終于走出了戰后在生存線上掙扎的饑荒時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沒有減少人們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僅僅是從“貧困中的貧困”轉變為“繁榮中的貧困”。在這個不再為溫飽發愁的新時代依然陷入窮忙和債務纏身的極限狀態的人們,被稱為“飽食窮民”。他們既是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企業戰士”,又是這個殘酷競爭社會的犧牲品。
(日)齋藤茂男 ·紀實文學 ·2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