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一方水土、一方人口與一方經濟”的空間結構優化為核心,以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為前提,通過對四大能力理論和區域要素理論的回溯,揭示了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研究的主題應該是發展,而不是單純的能力,構建了“空間價值—區域功能分工—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區域利益”的分析框架,在理論和實踐基礎上,闡述和論證了西部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內生路徑和外生路徑,據此提出區域空間價值的認識是區域政策制定的基石等政策建議。
閆磊 閆述乾 ·區域 ·22.7萬字
擬出版專著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于2018年3月結項。專著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具體要求,運用區域經濟相關理論,采用總分結合的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通過對限制開發區域發展制約以及政策需求的深入探討,在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聚焦西部限制開發區域配套政策展開研究。
陳映等 ·區域 ·22.1萬字
本書首先對河南省當下及未來經濟總體運行情況進行全面分析與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對河南省投資、居民消費、對外貿易、物價等經濟社會發展若干基本面指標單獨展開數據分析研究;其次,針對河南省裝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支柱產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數據分析,對各產業未來發展提出政策建議;最后,聚焦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綠色經濟以及產業集聚區三個板塊的專題研究,針對其當下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及發展前景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及展望。
王春暉 鄭秀峰 郝鵬等 ·區域 ·31.4萬字
本書從不同的視角對我國對外經濟發展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在對2012年我國及全球經濟形勢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2013年展望。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綜合分析與展望描述了世界經濟形勢以及當前經濟形勢對我國的影響,對2013年世界經貿形勢和國內經貿環境的基本走勢進行了預判。第二部分通過對國際金融問題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中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戰略轉型策略。第三部分通過國際經濟合作關系分析,對如何在變化莫測的經濟全球化中尋求我國對外貿易的穩步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路。
畢吉耀 丁剛 吳澗生等著 ·區域 ·20.1萬字
在強調頂層設計的當今時代,依靠政策試點或試驗區的辦法已經不能滿足于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需要,有必要探索政策模擬的方法,對區域發展政策效果進行事先的科學判斷。本書詳細介紹了區域發展政策模擬的模型方法和應用案例。模型部分側重介紹了投入產出模型、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和數理規劃模型等方法,應用部分側重介紹了擴大內需政策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經濟效應模擬、低碳發展和環境政策的區域響應模擬等案例。
石敏俊 ·區域 ·21.7萬字
一本書讀懂深圳經驗和模式。深圳成為世界矚目的創新高地,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除了政府鼓勵和政策支持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探索出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模式,極大地迸發經濟動員力與社會活力,又有哪些共性可以借踐、參考、推廣?作者宋志平、劉科、沈清華在大量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深度分析政府、市場、企業、人等各要素的良好互動,呈現活力文化的形成要素,并面向科技發展與未來,抓取共性因子,多維度地呈現了一個立體的深圳模式,再現經濟特區騰飛脈絡,打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范本,找到深圳成為世界級創新高地的底層邏輯,為中國經濟發展、社會創新提供有效經驗與路徑。
宋志平 劉科等 ·區域 ·23.3萬字
本書為貴州財經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叢書之一。本書在借鑒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調研,重點考察貧困地區生態移民的后續發展問題,評價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現狀,挖掘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探討可持續發展模式、途徑、機制及措施,同時,對與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就業適應性問題、生計風險問題和生計策略選擇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討。貴州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預想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緩解貧困問題,必須以生態移民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首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進行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金蓮 王永平 黃海燕 ·區域 ·21.1萬字
《跨越的70年:青海省經濟發展70年研究》一書共10章,脹版后約25萬字。本書系統地梳理了青海70年來的經濟發展歷程,總結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對青海未來經濟發展作出展望。本書從青海70年以來中央和全國各地對青海的大力支持政策入手,主要圍繞教育和基礎設施等的資源稟賦不斷升級,探討其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變遷歷程,分析其產業演化發展路徑和城鎮化進程特點,總結了青海對外貿易、金融、環境和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發展成就,最后對青海70年發展戰略做了歸納總結。
王永莉等 ·區域 ·23.3萬字
2019年9月18日在鄭州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個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黃河流域涉及地區廣闊,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狀態差別大,需要堅持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充分分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特殊性的基礎上,做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選擇。本書圍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展開研究,全書重點闡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的生態屏障建設、脫貧攻堅、各省經濟增長質量的總體評價、中心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水權市場建設、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以及黃河文化與全域旅游建設等理論與現實問題。
任保平 師博等 ·區域 ·34.6萬字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到達了新高度、新層次,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書共分五部分,從不同層面對政府規劃、鄉村振興、城市管理、特色小鎮、新舊動能轉換等進行了解讀和闡述。適合政府官員、企業高管、院校學者閱讀。
吳維海 ·區域 ·25萬字
《雄安新區發展研究報告(第五卷)》收錄了本次論壇與會專家學者的學術思考和研究論文。本書將由五部分組成,第一章是“大歷史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協同創新”,對新形勢下中國城市創新發展與區域文化協同作出高瞻遠矚的分析和研判;第二章是“國際視野下的文化產業創新”,探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國際趨勢與前沿問題;第三章是“數字創意時代的文化消費”,集中討論數字信息時代文化消費的新趨勢、新業態、新格局和新要求;第四章是“城市更新中的文化策略”,主要探討新時期中國新區建設、舊城更新、智慧新城、特色小鎮等城市建
范周 ·區域 ·35.6萬字
本年度報告從理論范式、組織推進、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經濟走廊、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際合作機制等方面梳理了“一帶一路”建設的代表性進展,并提出設置“差異化戰略支點”,以支點輻射周邊,由支點聯結成網絡,繼而在不同地區展開差異化、定制化建設的系統性推進方式。
王頌吉 馬莉莉 李僑敏 ·區域 ·21.3萬字
本書研究中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的發展問題,系統地分析了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熱點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報告系列中的一本。由浙江大學董雪兵教授等主編。
董雪兵 ·區域 ·24萬字
本報告的總論部分包含三章,分別從長三角第二波全球化的戰略選擇、以城市化為依托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從后發優勢到創新驅動戰略轉型研修方面進行了全景透視。本報告的分論部分共17章,分別從長三角地方政府競爭與產業的分工演化、服務業協調長三角生產力空間布局優化、托賓Q的閾值效應與企業投資理性、泛長三角城市群的產業園區合作等方面展開了研究。
劉志彪 吳福象等 ·區域 ·25.5萬字
《涪陵經濟地理》由十章構成。第一章為導論,闡明研究對象、意義、主要內容及方法。第二章為涪陵歷史沿革與經濟區劃,厘清涪陵行政區劃、經濟地理、戰略地位的歷史演變。第三章為自然地理資源,從涪陵的地質與礦產、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生態環境等方面分析涪陵自然資源狀況、特點與經濟價值。第四章為人文社會資源,從社會文化、人口、基礎設施、市場經濟基礎、政策環境等方面分析涪陵的人文社會資源狀況與特點。第五章為第一產業經濟地理,在厘清涪陵第一產業生產條件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的生產與布局。第六為章第二產業經濟地理,在梳理涪陵第二產業稟賦條件之后,重點分析化工化纖、食品醫藥、重要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清潔能源、建筑等產業的生產與布局。第七章為第三產業經濟地理,在闡明涪陵第三產業資源條件之后、重點分析商貿、對外經濟、金融、旅游、運輸物流、公共服務、生產性服務等產業的生產與布局。第八章為特色經濟地理,在概述涪陵特色經濟地理狀況之后,重點闡述榨菜、胭脂蘿卜、油醪糟等產業的生產與布局。第九章為城鎮經濟地理,分析涪陵城鎮體系的形成、發展及其布局。第十章為涪陵經濟地理布局優化,在闡明涪陵經濟地理特征及其對于經濟地理布局客觀要求的基礎上,揭示涪陵經濟地理布局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發展方向。這十章既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共同組成了涪陵經濟地理的完整體系。
何侍昌 劉開華 吳黎圍 謝正發 ·區域 ·22.7萬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省工業發展帶來沖擊和挑戰,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和省工信廳重大決策部署,明確職能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夯實工作基礎,提升科研能力,在課題研究、規劃編制、論證咨詢、運行分析、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入開展工作。本匯編書稿由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從事工業、信息化、經濟的科研人員為主,邀請了省內有關領域專家、學者等,共同深入調查、研究撰寫而成。全書稿由21篇課題研究成果報告組成,書稿堅持問題導向,理論聯系實際,圍繞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有關行業產業發展建議,為全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撐。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 ·區域 ·28.3萬字
本書收錄了70余篇文章,作者們以親歷、親見、親聞回顧了作為全國首批十四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的廣州市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情況。書中精選了廣州市對外開放時期各級決策者的親筆文章,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廣州改革開放后的滄桑巨變。他們的實踐經驗也為我國改革開放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區域 ·35.8萬字
中國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發展失調既有全國層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區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開放本相對滯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帶的農業自然條件缺少國際比較優勢,面對全球化尤其是農產品市場全球一體化,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既要克服全國層面的制度障礙,還要針對中西部的特殊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本書從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個方面分別討論中西部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改革的方向。
樊明等 ·區域 ·21.9萬字
長江三角洲地區(簡稱長三角)是我國經濟基礎最好、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經濟改革最為活躍的地區。但是,近年來長三角與我國其它地區一樣,正在面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嚴峻形勢,其原因,既有外需收縮的因素,也有內需放緩的原因。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是長三角地區破解上述難題的關鍵和突破口,也是中央對當前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十二部分:一、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標、基礎和條件二、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與經濟增長新動能構建三、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科技創新驅動四、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金融創新發展五、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與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六、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和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七、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制造業轉型發展八、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服務業轉型升級九、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土地和農業創新發展十、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與區域協調發展十一、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社會服務和保障十二、長三角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政府與市場。
劉志彪 黃繁華等 ·區域 ·26.7萬字
本書構建了城鎮化模式的理論邏輯框架,進而分析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的現狀和特征,借鑒國內外創新城鎮化發展模式的經驗與啟示,圍繞中原經濟區城鎮化模式創新體系的具體方面,逐一提出發展路徑和對策措施,以期為政府部門制定城鎮化改革辦法,確定城鎮化推進措施等提供決策參考,為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縮小我國區域差距提供重要思路。
郭小燕 ·區域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