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度中老年健康管理手冊
- 王海玲 顧勇
- 4363字
- 2019-01-04 14:45:12
良好飲食習慣
平衡膳食“金字塔”
我們靠吃飯來滿足身體每天的基本需求,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健康飲食應該吃什么、吃多少。這正是平衡膳食“金字塔”所要解答的問題。
這一“金字塔”由中國營養學會推薦(2016年),由五類食物組成,并告訴我們每天應該多吃哪類食物,而哪類食物應該少吃或不吃。
從下往上看,金字塔的最底層是重要的谷薯類食物,是人體熱量的重要來源。每日推薦食用量為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其余為精米白面。
“金字塔”的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是人體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在金字塔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每天應適當多吃一些。蔬菜每日推薦食用量300~500克,深色蔬菜應占一半;水果每日推薦食用量200~350克,果汁不能代替新鮮水果。
“金字塔”的第三層是動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畜禽類每日推薦食用量40~75克,水產品每日推薦食用量40~75克,蛋類每日推薦食用量40~50克。動物性食物攝入要適量,優先選擇魚和禽,少吃肥肉、煙熏及腌制肉品。
“金字塔”的第四層是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堅果,以補充優質蛋白和鈣等礦物質。奶及奶制品每日推薦食用量300克,大豆及堅果每日推薦食用量25~35克。
“金字塔”的塔尖為油、鹽、糖等,可提供熱量。油每日推薦食用量25~30克,最好是植物油;食鹽每日推薦食用量控制在6克以內,少吃腌制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日攝入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內。日常飲食宜清淡,少吃油炸、高鹽食品。
溫馨提示
健康飲食應遵循的結構
上述五類食物疊合在一起恰似“金字塔”,明確地展示了每類食物的攝入量,什么該吃,什么不該吃,吃多少。中老人飲食應遵循這一結構,從而使營養均衡、種類齊全,對身體健康才最有益。
葷素搭配,少葷多素
營養學家提醒,葷素搭配是科學飲食的關鍵環節。一般來說,葷是指動物性食物,如雞、鴨、魚、肉等,這些食物中含有脂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及鈣、鐵、鋅、錳等礦物質。
素是指植物性食物,如稻谷、薯豆、蔬菜、水果等,米薯類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蔬菜水果類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膳食纖維及礦物質。
可見,將葷素搭配食用,就可以從中攝取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脂溶性維生素等營養。也就是說,葷素搭配是營養種類較為齊全的理想膳食模式。
不過,搭配不是平均。事實上,少葷多素才可取。這是因為肉類食物脂肪、膽固醇含量高,吃太多會使脂肪、膽固醇在體內堆積,從而易導致肥胖及患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疾病。而素食的脂肪及膽固醇含量低,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及抗氧化劑,可有效避免膽固醇堆積,防止肥胖,還可促進腸胃蠕動,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
總之,中老年人日常飲食要注意葷素搭配,并且做到少葷多素。
溫馨提示
鮮為人知的知識
在人體的消化酶中,用于植物性食物的“淀粉酶”超過實際需要量的近10倍,而用于消化動物性食物的“脂肪酶”僅勉強夠用,因此少葷多素飲食才正確。
粗細搭配,營養全面
人到中老年,消化和代謝功能均有所減退。細糧(如精米、白面)易于消化,可提高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和利用,但如果只吃細糧,而不吃或很少吃粗糧(如紅薯、玉米、小米、燕麥、蕎麥、莜麥等),則可能導致人體缺乏某些營養素,從而易損害人體健康。
其實,粗糧雖吃起來不如細糧那樣爽口,但從營養角度來說,粗糧比細糧營養更為豐富。在燕麥等粗糧的種皮中,含有多種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及植物膳食纖維。如鉻、錳等,若經過加工精制,則會大量減少,而缺乏鉻、錳則容易引發動脈硬化。此外,粗糧中含有的植物膳食纖維能增加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并加速腸道蠕動,可降低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腸癌等疾病的發生率。
因此,建議中老年人千萬不要長期吃精米白面,而應再搭配著吃點紅薯、玉米、小米、黑米、燕麥、黃豆、綠豆等粗糧。
溫馨提示
哪些人宜少吃粗糧
患有胃腸潰瘍、急慢性胃腸炎、慢性胰腺炎的患者飲食要求細軟,所以要盡量避免吃粗糧。
彩虹食物搭配著吃
提到食物搭配,我們常想到的是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其實,大自然賦予我們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食物,是在告訴我們:要食用不同種類、顏色的食物,以全面獲取身體健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見表1-1)。
表1-1 不同顏色食物的獨特營養及功效

溫馨提示
吃彩虹食物為健康加分
中老年人應該每天攝取幾份色彩豐富的食物,并有意在分量上合理搭配,以使身體盡可能多地攝取各種營養來為健康加分。
一日三餐,吃對才健康
早餐要吃好
生活中,有些人對早餐重視不夠,甚至經常不吃早餐,這對身體健康有害。要知道,從晚餐到次日早餐,往往間隔十多個小時,早晨起床后胃中的食物已經消化一空,此時急需補充能量。如果忽視早餐,不僅影響身體的正常功能,還會出現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腸胃紊亂、營養不良等情況。
營養學家提醒,中老年人必須吃好早餐,且在每天7~8點吃最科學。這是因為這一時間段人的食欲旺盛,而且每天起床后20~30分鐘再吃早餐比較合適(給腸胃以恢復的時間)。另外,早餐與午餐以間隔4~5小時為好。
那么,早餐應該吃什么呢?健康早餐應該葷素搭配、干稀適當、營養全面。一頓高質量的早餐講究的是食物營養組合的合理性。早餐食物可分為谷類、蔬菜、水果、肉蛋和奶類,如果食用了兩類或少于兩類就算早餐質量差,食用了其中的三類則為早餐質量較好,如果能食用四類則早餐營養充足。
午餐要吃飽
午餐更加不能忽視,因為它占一天營養中的40%(早、中、晚餐比例3∶4∶3),對人在一天內的體力和腦力的補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那么,中老年人該如何吃午餐才最科學呢?
事實上,健康的午餐應以五谷雜糧為主,配合大量蔬菜、瓜果,適量肉類、蛋類及魚類,應具有低油、低糖、低鹽、高膳食纖維的特點。營養的午餐還要講究食物分量的分配,即3份飯、面或粉,2份蔬菜、瓜果,1份肉、魚或蛋。此外,科學午餐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只吃八分飽。午餐雖然重要,但也不要暴飲暴食,吃八分飽即可。因為進食午餐后,身體中的血液將集中在腸胃來幫助消化吸收,在此期間大腦處于相對缺血缺氧的狀態。如果午餐吃得過飽,就會延長大腦缺血缺氧狀態的時間,進而影響下午的精神狀態。
2.必須吃主食。有些人午餐不吃主食,認為不攝入碳水化合物就能起到控制體重的作用。殊不知,長期如此,不僅會導致營養不良,還會使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生感冒、過敏等疾病。
3.科學吃水果。飯前吃水果,宜在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吃;飯后吃水果,宜在飯后2小時后吃。許多人習慣飯后立即吃水果,其實這樣無形中增加了腸胃的負擔。
晚餐要吃少
健康晚餐的首要原則是要少吃。原則上,晚餐所提供的熱量應不超過全天膳食總量的30%。研究發現,如果晚餐攝入過多熱量,會引起血膽固醇增高,久而久之易誘發動脈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此外,晚餐過飽,血液中糖分、脂肪酸等的濃度就會增高,再加上晚餐后活動量小、熱量消耗少,時間長了會導致脂肪堆積,不僅易導致身體肥胖,還會因此而患上多種“富貴病”。因此,中老年人晚餐要適當少吃,以吃七分飽為宜。
此外,晚餐要偏素。千萬不要以為忙碌了一天,消耗了許多能量,晚餐就應該美美地吃上一頓。其實,晚餐過于豐富,對健康有害無益。如果晚餐攝入的蛋白質過多,人體吸收不了就會滯留在腸道內,會變質,產生氨、吲哚、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如果晚餐攝入脂肪過多,會導致血脂升高。因此,中老人的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為主,尤其應多吃一些新鮮蔬菜,盡量減少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的攝入量。
飯前喝湯,勝過良藥方
生活中,有不少中老年人有飯后喝湯的習慣。其實,飯后喝湯,不僅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還會稀釋胃液,不利于消化吸收。因此建議,還是飯前適當喝點湯好。
飯前先喝幾口湯,可以潤滑口腔和消化道,利于食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從而降低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率。飯前喝湯能增加人的飽腹感,抑制進食中樞,減輕腸胃負擔,預防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此外,科學家研究發現,養成飯前喝湯的好習慣,能降低食管炎、胃炎、食管癌、胃癌等疾病的發生率。
不過,飯前喝湯也要掌握好時間,一般在進餐前20分鐘左右喝效果最佳,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飲湯。同時,飲湯并非越多越好,早晨人體缺少水分,可適當多喝,而午餐及晚餐時喝半碗就可以,尤其是晚上宜少飲,以免尿頻影響睡眠。
溫馨提示
中老年人喝肉湯要去油
營養學家提醒,肉禽類食物熬煮而成的湯汁,往往含有過量的膽固醇和油脂,容易導致肥胖、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因此,中老年人喝肉湯時,要先把湯表面的油脂去除。
喝粥別忘記加點“料”
俗話說:“老人喝粥,多福多壽。”粥是公認的中老年人養生的一大法寶。不過,營養學家建議,中老年人喝粥盡量不要只喝白粥,否則不僅會營養單一,其還有顯著的升糖作用,而且白粥中的膳食纖維含量很低,不利于通便排毒。
因此,想要喝粥養人,就要懂得做粥時適當加點“料”。營養學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加點粗雜糧,使營養互補,比如小米、玉米、豆類、紅薯、南瓜、山藥等。
2.加點綠葉菜,刺激食欲、補充維生素,比如油菜、菠菜、生菜、小青菜、油麥菜等。
3.加點肉類(也可以葷素都有),營養更豐富,比如豬瘦肉末、牛肉末、雞肉末、魚肉、蝦仁等。
溫馨提示
不能一天三頓都喝粥
一天三頓都喝粥,容易導致熱量和營養攝入不足,而且缺乏咀嚼,不利于牙齒健康。其實,早餐喝粥是不錯的選擇。粥柔軟細致,不僅能為人體補充夜晚消耗的水分和營養,而且不會對胃腸造成損傷。
健康飲食應知的細節
細節一:食物新鮮
新鮮食物既有豐富的營養,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同時還防止了病從口入。如果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必定會損害健康。此外,經過五花八門的方法加工的食品,不僅造成營養大量流失,往往還含有大量的鹽或糖、添加劑、色素等,這些物質易降低人體免疫力,甚至會誘發癌癥。
細節二:細嚼慢咽
吃東西時應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這對消化有很大幫助。因為在細嚼慢咽的過程中,使唾液大量分泌,能夠幫助胃的消化。同時,細嚼使食物充分磨碎,減輕胃的負擔;慢咽能避免急食暴食以及吞噎、嗆逆現象的發生。
細節三:專心致志
《千金翼方》中說:“食勿大言。”說明古人主張進食時要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可一邊吃飯一邊思考其他事情,或邊看書報邊吃飯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響了食欲,又不利于消化吸收,久之還易引起胃病。
細節四:心情愉悅
古人云:“人之當食,須去煩惱。”人如果在憂愁、悲哀、憤怒等情況下勉強進食,會妨礙脾胃運轉,容易出現食欲減退、脘腹脹滿等情況。因此,吃飯時要盡量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情,不僅可有效增進食欲,還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溫馨提示
中老年人吃肉要去皮
無論是豬皮,還是雞皮、鴨皮,都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經常食用會導致膽固醇含量升高,容易誘發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因此,中老年人吃肉時最好將皮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