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蔡昉等
- 4006字
- 2019-01-04 17:13:06
一 關于工資水平變化的觀察和分析
由于國家統計局僅公布占全部雇員勞動者1/3左右的城鎮單位職工的工資數據,中國至今尚缺乏包括全體雇員勞動者的工資數據。我們之前的研究(張車偉,2012a),通過估算中國雇員勞動者總量和勞動報酬總額,測算了包括所有雇員勞動者在內的工資水平及其變化,結果發現,改革開放以來,雇員勞動者平均工資水平經歷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走勢。使用名義貨幣工資與名義人均GDP之比這一指標進行觀察,平均工資水平最高出現在2002年前后,這一比率為1.37,之后一路下降,到2012年降為0.91。如果把全部雇員勞動者區分為城鎮單位雇員(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和其他雇員(主要為私營企業就業和鄉鎮企業就業者)來看,城鎮單位雇員工資增長基本上保持了和GDP同步增長的趨勢,2012年與人均GDP的比率為1.24;而其他雇員工資增長則大大滯后于人均GDP增長,名義人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從2002年最高的1.39,下降到2012年的0.72(見圖4-1)。
(一)部分行業工資水平變動
在城鎮單位雇員內部,不同行業勞動者工資水平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呢?在對收入分配問題的討論中,行業之間工資水平的差距,特別是部分壟斷行業的高工資問題,一直是社會輿論的焦點。一些觀點認為,壟斷是造成行業間、企業間工資差距的重要原因。壟斷行業依靠對資源的占有和行政特權,采取非市場化手段,獲得超額利潤。由于這些壟斷利潤或壟斷租金能夠以不同方式變為職工收入或者福利,所以壟斷性行業職工收入往往會大大超過競爭性行業,從而導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在《中國統計年鑒》的就業統計中,按19個行業公布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工資水平。圖4-2顯示了工資水平最高的5個行業。2003—2012年,金融業和采礦業的工資水平呈現上升趨勢,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工資水平呈現下降趨勢。2012年,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采礦業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之比為1.92∶1.72∶1.48∶1.24∶1.22∶1。
總的來看,在這5個收入最高的行業中,工資水平大都保持了和GDP增長相適應的速度。從名義工資與人均GDP之比來看,金融業工資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上漲,其工資增長超過了GDP增長;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工資則出現從過去高水平上明顯下降的趨勢,與其他行業工資水平趨同;另外幾個高工資行業則基本上保持了和GDP增長相適應的增長速度。
圖4-3顯示了工資水平最低的5個行業。這5個行業的工資水平自2003年以來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都是低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工資水平非常接近,行業之間人員的流動性也比較大。2012年,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建筑業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之比為0.49∶0.67∶0.69∶0.75∶0.78∶1。總的來看,工資水平最低的行業,工資水平增長都滯后于GDP增長速度,應該說,其實際工資水平呈現下降趨勢。
從更長時間來看,行業之間的差距變化較大(見圖4-4)。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之間的工資幾乎沒有差別,絕對水平也幾乎等于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水平。之后,金融業工資迅速上漲,2012年平均工資為89743元;與之相反,制造業工資緩慢下降,2012年平均工資為41650元。而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石油等壟斷性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其他行業享受不到的待遇,如住房、工資外收入等,實際收入差距更大。
在一定程度上說,行業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有著體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國的財稅體制中缺乏資源稅、壟斷利潤調節稅等。國有企業的收益并沒有合理的分配體系和透明預算機制,土地流轉收益也有同樣的問題。當資源型商品價格上漲時,絕大部分收益都轉化為企業收益或者地方政府收益。相關企業不僅得到了經營收益,而且得到了應該納入整個國家分配體系的資源收益。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更健全的財稅體制,把資源收益納入國家財政,惠及全體國民。
當然,市場化趨向的改革提高了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回報,行業間人力資本的差距也是行業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人力資本因素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正在上升。動態分析表明,人力資本占到工資基尼系數指標增加的44.4%(陳玉宇等,2004),教育和收入的相關性以及教育回報率的增加導致了教育的可解釋程度的增加,從而造成工資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改革開放后,分配方式轉為通過市場調節,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人力資本越來越重要。表4-1顯示了中國按行業分的全國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行業之間人力資本水平相差較大。在工業化過程中,新技術革命推動了勞動階層內部出現分化,就業出現技能偏向,職業和工資呈現兩極化,高技能、高人力資本的勞動者就業增長和工資上漲速度更快,而低技能、低人力資本的勞動者增長緩慢,尤其服務業內部分化更為突出。在行業之間,由于人力資本的密集程度不同,客觀上也擴大了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
表4-1 按行業分的全國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2012年)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3)》計算。
(二)部分群體工資水平的變動
1.公務員群體工資水平變動
目前,社會對公務員該不該漲工資的問題爭論比較大。一方面“國考”熱度持續提高,似乎映射出公務員有高工資,另一方面有關基層公務員生活拮據的呼聲不斷。關于國民收入中大量灰色收入的討論,以及公務員隊伍中不斷被揪出的腐敗分子,加深了社會對公務員實際收入水平的想象空間。回答公務員是否應該漲工資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公務員實際工資水平,進而比較公務員和其他具有類似人力資本就業群體的工資水平,例如國有單位就業人員或者城鎮單位就業人員。
國家統計局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提供了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這部分人實際上也就是所謂的公務員。按照國家統計局歷年公布的數據,我們梳理了公務員工資狀況。在1998年之前,公務員工資與國有單位、城鎮單位平均工資基本處于同一水平,有些時候還略低。當時,外資單位、港澳臺投資單位的工資水平是公務員的1.5倍左右,其結果,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知識分子和公務員的下海潮。公務員流失直接導致了政府人員缺少,工作效能緊張,這實際上是工資過低的結果。針對這一情況,1999年政府果斷為公務員提高了工資,并在2002年達到高點,之后持續下降,2010年后下降有所加速(見圖4-5), 2012年公務員平均工資為46207元。
就目前的工資水平來看,公務員工資已經略低于城鎮單位的平均工資水平。圖4-6顯示了城鎮單位就業中,公務員工資與其他行業工資的對比情況。與公務員人力資本水平類似的教育、衛生、文化、社會組織等行業中,公務員工資屬于偏下水平,遠遠低于金融業、信息業,在國有單位中,也遠遠低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據統計,2012年公務員平均接受教育年限為13.4年,與這一水平接近的是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2.25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0.45年),金融業(13.20年),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13.72年),教育(14.01年),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13.46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2.42年)??傮w來看,與同等人力資本水平的其他人群比較,公務員工資處于較低水平。
2.農民工群體工資水平變動
農民工是規模迅速擴大的就業群體。根據《中國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 1996年全國共有農民工1.39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0.72億人,本地農民工0.67億人。到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3億人,比1996年增加了1.24億人,年均增長4.1%。其中,外出農民工1.63億人,增加0.91億人,年均增長5.3%。本地農民工0.99億人,增加0.32億人,年均增長2.5%。
在全部雇員就業中,農民工是鄉鎮企業和城鄉私營企業就業主體,也是雇員化就業的重要部分。在全部雇員化就業人員中,除了城鎮單位雇員就業外,剩下的“其他雇員”其實主要就是農民工群體。從工資水平來看,城鎮單位雇員和其他雇員(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在過去差距并不大,二者顯著差異出現在2003年后。如圖4-7所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和《農村住戶調查年鑒》, 2001—2007年,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年均增長8.7%,這一時期的增速明顯慢于城鎮單位雇員工資增速。由于調查方法的原因,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外出農民工工資偏低,我們引用相關研究(趙文、張展新,2013)給出的調整過的農民工工資,可以看出這一數據與我們計算的“其他雇員”的工資數據很接近,說明我們對農民工群體工資的判斷具有可靠性。農民工工資增速提高始于2008年,2007—2012年,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年均增長16.7%,增速比前一時期提高了將近一倍。從2011年開始,外出農民工的平均工資與城鎮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已經沒有明顯差距。即便如此,2012年城鎮單位雇員的平均工資與外出農民工平均工資之比仍然達到1.74∶1。
總體上看,目前全國雇員總體工資水平呈現下降趨勢。分行業來看,金融業、電信業等壟斷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工資水平差距繼續拉大,制造業、住宿餐飲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工資相對下降;公務員工資相對下降,2012年已經低于城鎮單位的平均工資水平;農民工工資水平略有提高,但仍與其他群體相差很大。有研究認為,農民工之間工資差距較?。T毅、李實,2013)。由此可見,在勞動力市場上,越是相對弱勢的低收入勞動者,其工資越難以增長,而高收入勞動者工資增長相對較快,勞動者工薪收入出現了“兩極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