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蔡昉等
- 834字
- 2019-01-04 17:13:06
第四章 中國工資水平變化與增長問題
——工資應該上漲嗎?
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8000美元,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但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也帶來了我們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憂慮(Gill&Kharas, 2007)。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能否持續提高產業競爭力(蔡昉,2011)。如果產業競爭力能夠不斷提高,經濟持續增長,就業不斷增加,“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就不難解決(馬曉河,2010)。保持和提高產業競爭力,就必須處理好工資的合理增長問題。如果工資脫離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無序增長,產業競爭力將會很快喪失(樸馥永、黃陽華,2013)。
對于中國的工資狀況,現有研究已經做了一些探索。都陽和曲玥(2009;2012)利用企業數據比較了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發現2007年以前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于工資的增長速度。李文溥等(2011)發現1999—2009年中國制造業單位勞動成本在下降;程承坪等(2012)的研究也發現雖然工資提高,但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并沒有下降,而是進一步增強。然而,伍曉鷹(2013)卻發現,2008年以來中國工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單位勞動成本和資本邊際報酬急劇惡化,與前面幾項研究的結論相左。
從宏觀角度來看,隨著勞動供求關系出現根本性變化,企業招工難問題不斷加劇,農民工工資水平開始出現較快增長,以致有人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喪失,經濟增長將風光不再。但中國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份額卻不斷下降,這似乎與表面看起來的農民工工資上漲相矛盾。中國雇員勞動者工資水平是高還是低?過去的工資增長是否合理?如果工資進一步增長,是否存在增長空間?工資增長會不會對產業競爭力造成沖擊?所有這些都是本章希望回答的問題。
本章估算和分析了雇員勞動者工資水平及其變化,并與利潤水平、比較勞動生產率和比較全要素生產率相聯系,探討工資增長的合理空間。本章第一部分分析和估算全部雇員勞動者以及分行業和部門雇員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及其變化;第二部分對比工資水平變化、比較勞動生產率、利潤水平和比較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討論工資增長的空間問題;第三部分為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