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蔡昉等
- 3493字
- 2019-01-04 17:13:05
四 收入分配出現了什么問題?
中國目前工薪勞動者(雇員)總體工資水平如何?上面看到的實際工資水平的下降趨勢確實存在嗎?工薪勞動者內部不同群體的工資水平及其變化趨勢又呈現怎樣的差異?這些都是令人感興趣的問題,但也都是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由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工資數據僅僅涵蓋城鎮職工,因此中國缺乏涵蓋全部雇員的總體工資水平數據。當然,使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職工工資來代表全部雇員是不合適的,因為城鎮職工只占全部雇員(工薪勞動者)的1/3。例如,2010年全國城鎮職工數量為1.27億人,而當年全部雇員數量為3.8億人,城鎮職工占全部雇員人數的比例為33.35%。因此,要弄清楚上述問題,需要從其他途徑尋找答案。
本章在研究中分別估算了全部雇員人數以及雇員報酬總額,這實際上也就等于間接地估算了工薪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再加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比較詳細的城鎮職工工資信息,這里可以嘗試回答上述問題。而且,根據現有數據,我們還可以把全部雇員劃分成“城鎮單位雇員”和“其他雇員”兩類,看一看二者工資水平的差異。實際上,這里被歸為“其他雇員”的工薪勞動者可以被近似地視為農民工群體。按照本章的測算,2010年中國有“其他雇員”2.53億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流動人口為2.2億左右,其中農民工數量大約1.5億人,同時,在農村從事非農就業的雇員人數大約1.9億人,農村雇員與城鎮農民工二者相加人數為3.4億左右,由于在城鎮中有大約1.14億靈活就業人員,這部分人中的大多數是進城務工農民,如果把這部分人從3.4億人中扣除,得到的數字為2.26億,這一數字與“其他雇員”數量2.53億非常接近。由此可以認為,“其他雇員”實際上主要就是農民工群體。
我們在估算全國雇員勞動報酬總額時,使用了兩套數據,一套是來自資金流量表的推算數據,另一套是來自城鄉居民收入調查的推算數據,但哪套數據估算的工資水平更可靠或者說更接近現實呢?從估算結果來看,資金流量表數據確實可能存在著對工資水平的高估,偏差較大,而根據城鄉居民收入調查得到的工資水平則顯得比較合理和切合實際。
按照資金流量表數據的估算結果,全部雇員平均工資以及其他雇員平均工資在1992年后的相當長時間內都大大高于城鎮單位雇員平均工資。例如,1992年全部雇員平均工資為3494元,比城鎮單位雇員平均工資高28%,而其他雇員平均工資更是高達4560元,比城鎮單位雇員平均工資高68%,這無論從什么角度來看似乎都是不合理的,因為城鎮單位雇員作為工薪勞動者中最正規的就業群體,其工資水平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也不太可能低于全部雇員平均工資,更不可能低于“其他雇員”平均工資。從這個意義上說,資金流量表數據很可能存在著對勞動報酬總額的高估,而且越是較早時期,高估現象可能越嚴重,因為到2003年后,全部雇員平均工資和其他雇員平均工資高于城鎮單位雇員平均工資現象就基本消失了。而使用城鄉居民收入調查數據所推算的工資水平變化則顯得合理得多。表3-3是根據城鄉居民收入調查推算的1985年以來全部雇員以及區分城鎮單位雇員和其他雇員的平均貨幣工資水平及其變化情況。
表3-3 中國總體工資水平的變動:基于城鄉居民收入調查的估算

表3-3的結果表明,從平均貨幣工資水平來看,全部雇員平均工資1985年為1098元,到2010年增長到28397元,共增長了24.86倍。而同一期間人均GDP則從857元增加到29991元,增加了33.99倍,雇員平均貨幣工資增長低于人均GDP增長。所以,工薪勞動者勞動報酬增長相對于GDP增長來說比較緩慢的結論再一次得到了驗證。
在全部雇員工資增長相對緩慢的情況下,其內部不同群體工資增長存在著怎樣的差異呢?先來看一看城鎮單位雇員和其他雇員兩類群體的工資差別。這里使用名義貨幣工資與名義人均GDP之比這一指標進行觀察。很顯然,這一指標消除了價格因素的影響,其變化能較好地反映相對于經濟增長來說工資水平的變化情況。圖3-5顯示,2003年之前城鎮單位雇員和其他雇員的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展現出相同的趨勢,都表現為先下降后增長的趨勢。但在2003年后,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鎮單位雇員工資增長基本上保持了和GDP同步增長的趨勢,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保持基本穩定,而其他雇員工資增長則嚴重滯后于GDP增長,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出現顯著下降,從2003年的1.35下降到2010年的0.80,下降了0.55。

圖3-5 工薪勞動者平均工資水平相對于人均GDP變化
實際工資水平變化也展現了基本相同的特征。1985年,全部雇員平均工資為1098元,城鎮單位雇員為1148元,其他雇員為1011元,三者之比為1∶1.05∶0.92。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3年。2003年后情況出現根本性變化,突出表現為城鎮單位雇員平均工資以更快速度增長,而其他雇員平均工資增長相對緩慢,到2010年時,三者之比變為1∶1.31∶0.85。
上述推算結果意味著城鎮單位雇員和其他雇員群體(或者說農民工群體)的工資水平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差異并不顯著,二者出現顯著差異是在2003年后。這一結果也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農民工群體(其他雇員)工資水平在近些年隨著“民工荒”和“招工難”現象日益加劇而出現快速增長,怎么可能會出現工資水平比過去增長得更加緩慢的狀況呢?但事實也許就是如此。其他一些利用微觀調查數據所進行的研究也得出了和本章相似的結論,說明這一結論是可靠的。例如,常進雄、王丹楓(2010)利用微觀抽樣調查數據(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的研究發現,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近似于農民工就業)的工資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高于正規就業者(近似于城鎮單位雇員), 1997年正規就業者的月平均工資為991.21元,非正規就業者為1007.44元,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之比為0.98。自此之后,正規就業者工資增長更為迅速,非正規就業者工資增長相對緩慢,到2000年二者之比增加到1.15,2004年達到1.29,2006年增加到1.30。目前,正規就業群體和非正規就業群體的工資差距正呈現加速拉大趨勢。
在觀察了城鎮單位雇員和其他雇員工資水平的變化差異后,再來看城鎮單位雇員內部不同群體工資水平的變化及其差異。圖3-6是1978年以來人均GDP變化以及城鎮單位職工貨幣工資與人均GDP之比的變化情況。從該圖可以看出,名義人均GDP自1978年以來快速增長,從381元增加到2010年的29992元,增加了77.7倍;城鎮單位職工名義平均工資則從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37174元,增加了59.4倍,工資增長的倍數比GDP增長的倍數少18倍,這意味著城鎮單位職工的工資增長與GDP增長相比也是相對緩慢的。1978年,城鎮單位職工平均貨幣工資是人均GDP的1.61倍,到2010年降低到只有1.24倍,這意味著相對于人均GDP來說,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近30%。具體來看,1978—1997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從1978年的1.61下降到1997年的1.01。1997年之后,城鎮職工工資水平呈現緩慢上升態勢,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從1997年的最低點上升到2003年的1.33,近幾年則呈現相對穩定的波動狀態(見圖3-6)。

圖3-6 城鎮職工工資水平相對人均GDP變化狀況
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城鎮單位職工又可以進一步被劃分為國有單位、集體單位和其他單位。其中,其他單位主要包括股份合作單位、有限責任單位、外商投資單位等,所以,我們還可以看一看三類城鎮單位職工的工資水平變化。圖3-7是1978年以來上述三類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相對于人均GDP的變化狀況。

圖3-7 不同類型城鎮單位雇員平均工資水平變化
從圖3-7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三類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相對于人均GDP來說都呈現下降趨勢。從下降程度來看,城鎮集體單位最大,平均工資占人均GDP比例從1978年的1.33下降到1997年的0.7,下降了88%;國有單位下降程度次之,平均工資占人均GDP比例從1978年的1.69下降到1997年的1.04,下降了62%;其他單位平均工資水平從1991年最高點時相當于人均GDP的1.83倍降低到1997年的1.42倍,下降了29.3%。1997年之后,三類單位職工工資水平的變動方向呈現了不同的趨勢。其中,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呈現出上升并趨于穩定的趨勢,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從1997年的1.04上升到2010年的1.28;城鎮集體單位工資水平在較低水平上保持穩定趨勢,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在0.7—0.8之間波動;其他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則仍然呈現顯著下降趨勢,平均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從1997年的1.42進一步下降到2010年的1.19。就三類單位雇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來看,在1997年之前,“其他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最高,其次是“國有單位”職工,最低的是“集體單位”職工;目前,國有單位最高,其他單位次之,集體單位最低。
總體上看,全國雇員勞動者總體工資水平目前呈現下降趨勢。在此背景下,不同類型雇員勞動者的工資水平變化并不相同:與“城鎮單位雇員”相比,“其他雇員”工資水平相對下降,而在城鎮單位雇員內部,國有單位職工工資保持了與人均GDP增長相當的增速,集體單位和其他單位職工工資水平則呈嚴重下降趨勢。由此可見,在勞動力市場上,越是相對弱勢的低收入勞動者,其工資越難以增長,而高收入勞動者工資增長相對較快,勞動者工薪收入出現了“兩極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