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仕強教授告訴你怎樣帶團隊
- 曾仕強
- 10字
- 2019-01-04 14:40:40
第一章 以人為本帶團隊
以人為本的理念永不變
中國人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中國的團隊是互動型的,不提倡個人主義。曾有一種怪現象:越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越不受企業的歡迎。關于這一點,企業的回答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學問很好,但是太自我了,沒辦法和別人合作。
一個人要投入一個團體,就不能太自我。凡事好商量,遇到爭執,各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才能維護團結,否則就是一盤散沙。一個人太自我,只能以事為中心,不能以人為中心。太過于自我的人,在公司里只能大材小用。即使他學問很好,專業素養也很好,可是老板只能讓他做可以獨立完成的項目,因為他跟誰都合不來。在美國,個人主義卻可以行得通,你有能力,就要表現出來。但這樣的人在中國往往會吃大虧的,當然,中國人沒有日本人那么極端,所有出頭的釘子都打進去;也不會像美國人那樣,有能力就盡量表現。在中國,凡是有能力就馬上表現、自我膨脹的人,很快就消失了,就跟氣球一樣。
中國人的要求比較簡單,只有兩個字——合理,合理就好。合理是人決定的,不是法決定的。合理不是通過制度產生的,制度比較死,而人比較靈活。
不可否認,中國人比較喜歡變化,在中國人看來,不變是非常態,變是常態。全世界最懂得變化道理的是中國人;美國人為什么要強調求新、求變?就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什么叫作“變”。懂得怎么變的人已經把“變”當成家常便飯了,就不會再談“變”。
中國人都很安分守己,但是當情況許可的時候,就會想到變通。中國人不會亂變,但時刻保留變通的余地。
中國人經常同時講兩句話,比如,“事無不可對人言”,敢做就要敢說,但另一句話又說,“逢人只說三分話”,而且那“三分”還是不重要的“三分”,說了等于沒說。這兩句話怎么理解?我觀察了一下,真正做到說了等于沒有說的人最“長壽”,如果說得很清楚,就沒有機會再說,也就失去了變通的余地。
后來,我悟到一個道理,即老祖宗的話永遠沒有錯,只是我們看錯了,想錯了,做錯了。我以前覺得,老子對不起我們,他的哲學亂七八糟,一無是處。其實不然,《道德經》這本書永遠不會錯,因為它根本沒講什么,什么都沒講難道會講錯嗎?這就像現代的模糊理論。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依托
科學技術不存在國界性,是可以并且值得借鑒和運用的。但是團隊管理涉及的是最為復雜的人的因素,必須依據團隊管理的對象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性來予以不同的處理。因此,要把握中國式團隊管理的核心內容,首先就應該從分析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
中華文化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外在表征,只要漢字繼續存在,那么中華文化就不會消亡。
從古至今,漢字一直都在不斷地進行變化,最直觀的就是從繁體到簡體的轉變。那把漢字簡化以后,會不會改變中華文化呢?很多人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我可以很清楚地說明,盡管我們的文字正經歷著貫穿始終的變化過程,但是并不能影響到中華文化的本質。中華文化跟簡體字、繁體字沒有太大的關系。
漢字的造字原理很特別
漢字跟西方的文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西方文字以句為單位,一個單詞是不能說明意思的;漢字以字為單位,一個字只要寫出來,哪怕不認識,也能基本猜出它的意思。因為漢字把形狀、聲音、字義結合在一起,使得每個人可以觀其形而知其音,觀其形而明其意,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漢字的部首偏旁都是有講究的,帶有“犭”的字,多半跟動物有關系,如貓、狗、豬等;帶有“心”的字,多半跟心理活動有關系,如思、想、念等。
學英語剛開始時比學中文容易,因為英語只有26個字母,只要記住26個字母就行了,所有的單詞都是由這26個字母組成的。漢字的每一個字都是獨立的,學會這個卻學不會那個。
文化變與不變的差異性
漢字一直在變,漢語一直在變,中國人也一直在變,但是漢字、漢語和中國人盡管變來變去,又好像沒有變一樣,這也是外國人不能理解的地方。
“持經達變”是根本原則
我們有一個概念叫作“經”,中國人自古以來把“經”抓得牢牢的。“經”是根本的原則,不可以輕易改變,一個人如果沒有根本的原則,變到最后就會一無所有。中國人的變化依據四個字——持經達變,就是說你不能夠變得太離譜,譜就是“經”,離經就是叛道。持經達變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中國人的“經”找出來,才知道中國人是怎么變化的。中國人是有原則地變,不是沒有原則地亂變。我們首先分出可變和不可變兩大部分,變的只是可變的部分,不可變的部分永遠不變。雖然中國人變來變去,但是基本的東西從來沒變過。變的只是形式,而非本質,所以中國文化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持經達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生活的方式可以變,生活的法則不能變。生活方式必須變,不變的話就活不下去,在21世紀,你不可能還維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而是更適應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有很多事情自古至今都沒有變,確切地說,有形的、看得見的東西一直在變,中國人對這些東西毫不執著,非常愛趕時髦。但是對無形的東西非常執著,永遠不會改變。
舉個例子,中國人重視孝道,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里面,孝順父母不會改變,小孩再怎么調皮,也知道要孝順父母。很多外國人都愿意領養中國的小孩,他們認為,中國的小孩DNA里有孝順父母的因子,會給他們自己的小孩帶來正面的影響。
變即不變的表現方式
世界上的文化從變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永遠不變的,但歷史已經表明這種文化很快就落后于時代繼而消亡了;另一種是不斷發生變化,但變到最后連其根本都失去了,徹底轉變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類型。而中國的文化變遷卻是采用了第三種方式,一直在變,卻又永遠沒變。
中國的文化依托在漢字、漢語和中國人上面。漢語跟英語有什么不同?漢語是沒頭沒尾的,沒有系統的語法。據說,語言學家已經比較過全世界的各種語言文字,結論是,中國的文字是高度成熟的,不需要語法。但是把漢語譯成英語,外國人就很難聽懂了,因為他們的語言習慣是必須要按照固定的順序,否則就是語法錯誤。
打個比方,外國人說“Yes”,后面一定是肯定的,“I think so”;說“No”,后面一定是否定的,“I don't think so”。中國人講話是不按語法的,說了“是”以后,一看對方臉色不對,馬上說“但我不這么認為”。漢語中肯定與否定的語氣是可以隨意轉換的,前面是肯定的,后面會變成否定的;前面是否定的,后面會變成肯定的。比如說,你問“王老師講課講得怎么樣”,外國人只有兩種回答:一種是他講得很好,很有條理;一種是他講得不好,表達能力很差。中國人不同,“王老師講課真好……”一看你臉色不對,他話鋒一轉“但是講了半天我都不明白他在講什么”。這種話翻譯成英語,外國人就不明白是好還是不好,也不明白你到底想要表達什么意思。
很多外國人說“中國人不善變”“中國人很保守”,其實外國人根本看不懂我們。外國人的看法是很簡單的,變就是變,不變就是不變,中國人則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天底下最善變的就是中國人。抓住外國人的心比較容易,因為他們很坦白,很直率。抓住中國人的心是很難的,因為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口是心非”的。但是中國人講究合理,合理的“口是心非”沒有什么不好。
中國式管理就是一切都追求合理化的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式管理就叫合理化管理,管到合理的地步就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