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就是我,最美的煙火(4)
- 不一樣的你我,不一樣的煙火
- 王漫兮編著
- 3530字
- 2018-05-28 15:05:52
上帝給誰的都不會太多,上帝對誰都不會不公平。我們不能用狹隘的眼光去看生活,更不能用苛刻的視角看自己。那樣我們只會看到自己沒有蒙娜麗莎的漂亮,沒有赫本的魅力,沒有布什家族的背景,也沒有比爾·蓋茨的財富……但是如果我們擁有一顆陽光快樂的心靈,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就足以快樂充實地生活著。
這是流傳于西方的一則故事。由于世界大戰爆發,某人無法取得他的工廠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產。他大為沮喪,于是,離開妻子兒女,成為一名流浪漢。他對于這些損失無法忘懷,而且越來越難過,甚至想要跳湖自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本名為《自信心》的書。這本書給他帶來勇氣和希望,他決定找到這本書的作者,請作者幫助他重新站起來。
當他找到作者,說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卻對他說:“我已經以極大的興趣聽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對你有所幫助,但事實上,我卻絕無能力幫助你。”
他的臉立刻變得蒼白。他低下頭,喃喃地說道:“這下子完蛋了。”
作者停了幾秒鐘后說:“雖然我沒有辦法幫助你。但我可以介紹你去見一個人,他可以幫助你東山再起。”剛說完這幾句話,流浪漢立刻跳了起來,抓住作者的手,說道:“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請帶我去見這個人。”
于是作者把他帶到一面高大的鏡子面前,用手指著鏡子說:“我介紹的就是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除非坐下來,徹底認識這個人,否則,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為在你對這個工作充分的認識之前,對于你自己或這個世界來說,你都將是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物。”
他朝著鏡子向前走了幾步,用手摸摸他長滿胡須的臉孔,對著鏡子里的人從頭到腳打量了幾分鐘,然后退后低下頭,開始哭泣起來。幾天后,作者在街上碰見了這個人,幾乎認不出來了。他的步伐輕快有力,頭抬得高高的。他從頭到腳打扮一新,看來是很成功的樣子。“那一天我離開你的辦公室時,還只是一個流浪漢。我對著鏡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現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預支一部分錢給家人。我現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他還風趣地對作者說:“我正要前去告訴你,將來有一天,我還要再去拜訪你一次。我將帶一張支票,簽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額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數字:因為你介紹我認識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鏡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給我看。”
——摘自《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心靈的成熟過程是堅持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了解別人。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開端。那么,“你是獨一無二”的說法,便是現代人對古老智慧的新詮釋了。所以,如果我們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請相信“你是獨一無二的”。
生活中,面對別人取得的成就,我們總是免不了要去羨慕。有的人在羨慕之后,就開始發憤圖強,以對方為目標,爭取自己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而有的人則耽于羨慕別人,不懂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始終取得不了什么成就。
其實,我們根本不必羨慕別人的才能,因為自己身上也有別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只是很多時候沒有發現而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我們身上的潛能,只要好好開發、利用,我們同樣能獲得讓別人羨慕的成就。
【要有主見,不盲目隨從】
在如今的社會中,很多人沒有主見,只懂得跟在別人的身后,做同樣的事,好像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一些安全感。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少。例如,看見周圍人都換了新手機,自己也趕緊買了一個;看見別人買了什么股票,自己也趕緊跟著買上;別人穿什么款式衣服,自己就買什么衣服……好像自己已經成了木偶一般,沒有思想,即便有,也不自信。
別人不是自己,別人做的事,我們不一定非要去做,況且別人做的事情也不見得就是對的。我們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不能總是盲目地去隨從別人。
下面我們看這樣一個故事。
一群青蛙在高塔下玩耍,其中一只青蛙建議,“我們一起爬到塔尖上去玩玩吧。”眾青蛙都很贊同,于是它們便聚集在一起相伴著往塔上爬。爬著爬著,其中聰明者覺得不對,“我們這是干嘛呢,這又干渴又勞累的,我們費勁爬它干嘛?”大家都覺得它說得不錯。于是青蛙們都停下來了,只剩下一只最小的青蛙還在緩慢地堅持著。它不管眾青蛙怎樣在下面鼓鼓噪噪地嘲笑它傻,就是堅持不停地爬,過了很長時間,終于爬到了塔尖。這時,眾青蛙不再嘲笑它了,而是在內心里都很佩服它。等到它下來以后,大家都問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你自己爬上去了?
答案很是讓人出乎意外:原來這只小青蛙是個聾子。它當時只看到了所有的青蛙都開始行動,但當大家議論的時候卻沒聽見,它以為大家都在爬,自己也就不停地爬,最后它爬上去了。
——摘自《小故事大智慧》
小青蛙聽不見眾青蛙的議論和嘲笑,也就是說,它沒有被群體的意見所左右。然而,假設小青蛙不是聾子,聽到別人的議論,它還會冒著干渴和勞累繼續往上爬嗎?在別人的嘲笑聲里,它還能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目標嗎?
作為一個具有正常思維的人,誰都不會漠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我們謹言慎行就是不愿意授人以柄。很多時候,他人的議論,他人的說道,他人的觀點,他人的態度等都會對自己的心情和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他人的意見往往是我們自己行為的鏡子,我們總是在別人的目光中調整著自己的人生坐標。
可是,當我們認準了目標,并決心要實現這個目標時,就不能太在意別人的說法和看法了。如果老是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讓自己活在別人的目光和唾液里,缺乏主見,那我們也許一輩子一事無成。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之所以出現“懷才不遇”的現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自己的主見與見解,只會盲目地跟隨大流。比如說,對于工作中那些“輕車熟路”的問題,他們會下意識地對一些現成的思考過程和行為方式進行重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想上的慣性,會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經驗、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而不愿意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終將一事無成。
撒切爾夫人的父親羅伯茨在英國格蘭文森小城開了一家雜貨店。在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五歲生日那天,父親把她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要記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啊。這是爸爸贈給你的人生箴言,是爸爸給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禮物!”從此,羅伯茨努力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堅強獨立的孩子,下定決心要塑造她“嚴謹、準確、注重細節、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分”的獨立人格。有了父親這樣一位“人生導師”,瑪格麗特茁壯成長著。
瑪格麗特入學后,她才驚訝地發現她的同學有著比自己更為自由和豐富的生活,勞動、學習和禮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廣闊和多彩。他們平時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戲、騎自行車;星期天,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么誘人。幼小的瑪格麗特心里癢癢的,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氣跟充滿威嚴感的父親說:“爸爸,我也想去玩。”羅伯茨臉色一沉,說:“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決定你該怎么辦,不要隨波逐流。”見孩子不說話,羅伯茨緩和了語氣,繼續勸導瑪格麗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的思想。現在是你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樣,沉迷于玩樂,那樣一定會一事無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斷力,你自己做決定吧。”聽罷父親的話,小瑪格麗特再也不吱聲了。父親的一席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里,她想:“是啊,為什么我要學別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剛買回來的書我還沒看完呢。”
羅伯茨經常這樣教育女兒,要她擁有自己的主見和理想,這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個性,而隨波逐流只能使個性的光輝淹沒在蕓蕓眾生之中。
——摘自《父親教育造就的女中豪杰—撒切爾夫人》
在生活中,人云亦云是從眾心理的一種外在表現。有的人在很多地方都是“跟屁蟲”,別人說什么,他們也就說什么,別人做什么,他也跟著做什么。很顯然,這些人沒有屬于自己的思想意識,也不具備自主的行動方式。長此以往,就將出現“為別人而活著”的情況。所以,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記住一句話:不要人云亦云。
我們給自己的盲從心里“剎車”,盡量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張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事事都去征求別人的意見。其實,人們之所以會出現盲目跟從的現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視野不夠寬闊,對很多事情既不懂也沒有見過,自然很難判斷準確。他們會這樣想:“大家都是這么去做的,錯了也是大家一起錯。”由此可見,要想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就必須擴大視野,多給自己長點見識。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我們自然也要跟著不斷地成長進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總是依照固有的方式去解決,要懂得與時俱進。擺脫頭腦中的思維定式,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跡,另辟蹊徑,我們才能變得更加優秀!